端午·龍船·羊角粽
作者:羅里寧
農歷五初五,過端午節,看扒龍船(賽龍舟)和吃羊角粽,是兩大主題。
那時候,并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只知道它是個節日,小孩過節,有吃有玩,就夠了。后來知道,端午節和屈原還有密切的關系,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因一個人而流傳千百年,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那么端午節為什么要扒龍船,為什么要吃粽子,它和屈原又有怎樣的淵緣呢?
屈原是我國戰國時期楚國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國破而自沉于汨羅江。相傳屈原沉江后,百姓為了不讓魚蝦侵蝕他的身子,紛紛搖著船舟,用竹葉包上米團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團而不損傷他的肉身。以后這江上的船舟和竹葉包的米團,就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龍舟和粽子。
我們暫且不去理會這個傳說是怎樣流傳下來的,我們因此而有了在端午節扒龍船和吃粽子的傳統。每到端午節,在穿縣而過的一段河流上,各路龍船聚集在那兒一較高下,一決勝負。冠軍隊獎勵一只大烤豬,還有獎金若干。小孩們頂著烈日,和大人擠在一塊兒看扒龍船,邊看邊惦記家里的羊角粽。
端午節的粽子,各地的包法也不盡相同。我們這里包的,是小粽子,上頭兩個尖角,下頭一個長錐形,因為這個形狀,當地就把它叫做羊角粽(有些地方是包成方形或其它形狀的)。端午節的羊角粽,用料比較簡單,只包糯米,不放餡,不調味,這和春節的大粽子很不一樣。春節的大粽子,除了個大,形狀上兩頭扁,中間粗,一邊是隆起的,一邊是平的。擺起來看,隆起的部分像個小山包似的。大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有綠豆餡,有豆沙餡,一咸一甜,不管是咸的還是甜的,中間都要放進一大塊肥豬肉,這是大粽子味道的關健。羊角粽因為沒餡兒,吃的時候一般都要蘸上一點白糖,不喜歡甜食的人,不是很愛吃,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端午節里總少不了它。羊角粽和龍船,是端午節兩個很重要的標志物。
據相關的考證,粽子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于許慎的《說文解字》,可見粽子并不是因屈原才有的,也并非端午的專利。不過粽子的流傳,肯定與端午有關,更與屈原有關——一個為國家為民族利益著想的人,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為了紀念他,就會把一些美好的事物移植到他身上,以表感念之情。粽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愛吃,因為屈原,扒龍船和吃粽子這個傳統還是流傳了下來。屈原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的詩歌卻永遠激勵后人,他本人也永遠為人們所紀念,而許多帝王將相,王公貴族,他們又有幾個是能為人們所記住的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