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
作者:羅銀湖
行走在時光的流年里,不經意間,擷起一枚記憶的碎片。童年的點滴往事,如數家珍般一股腦兒浮現在眼前。
作為一個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家孩子,小時候的生活極其貧乏。但為了尋得生活的樂趣,我們這些懵懂的孩子總想方設法,自制別出心裁的小玩具,在“玩”中增長見識與歡樂。
吸水筒
大彥子是我的堂兄,比我大三歲,是灣子里的孩子王。他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頭腦靈活,做吸水筒是他的拿手好戲。
暑假的一天,灣里的玉才、少該、少波等幾個小伙伴相約來到我家,找大彥子幫每人做一個吸水筒。
大彥子見我們迫不及待的樣子,忙從廚屋拿出一把篾刀,帶著我們來到廚屋后竹林。他瞄準一根酒瓶蓋粗細的竹子根部,幾聲“梆梆梆”的砍響后,一根枝葉茂盛的竹子便倒在地上。
我們一窩蜂圍上去,抓起竹葉胡亂扯著。大彥子揚起篾刀:“都走開!看把手劃傷了!”我們松開手,眼巴巴望著他。只見他三下五除二削凈枝葉,將竹桿拖到廚屋邊。
大彥子把竹桿架在大板凳上,用鋸子從節層分段鋸下六截——我們六個孩子每人一節。他鋸掉竹筒上部的節子,用小刀刮平四周,又拿起鐵釘對準帶節的一端,讓我扶穩竹筒,左手握釘、右手持篾刀敲打。幾下后,竹筒節處被鑿出一個小孔。
“馬上就能做好第一個吸水筒!”大彥子喘著氣笑道。他從廚屋拿來竹筷,剪一塊白棉布用鞋索線綁在筷端。
“我要我要!”玉才急得踮腳去搶。大彥子舉高竹筒:“別急!每人都有份。”他舀水到臉盆里,將吸水筒浸入水中,左手握筒、右手提筷,慢慢往上提。眾人屏息間,他突然轉身將筒口對準遠處,猛壓竹筷。“嗤嗤——”一條水柱噴涌而出,射向遠方。
“真好玩!”我們歡呼雀躍。大彥子把吸水筒遞給我:“這個歸你了,別玩丟!”我好奇追問原理,他眨眨眼笑道:“這里面有學問!等你們長大就懂了!”見我們追問不休,他笑著講起虹吸原理……
打得羅
打得羅,是鄉下孩子最愛的游戲之一。所謂得羅,類似現在的陀螺,但我們用簡易材料自制。
墨水瓶得羅最為常見。砍一根寸把長的小木棍,削尖一頭成寶塔形,塞入墨水瓶口(瓶高一寸半,底部直徑一寸)。鞭子用麻繩綁在竹桿上。
玩時將麻繩纏在得羅上,左手壓住、右手扯繩,得羅便旋轉起來。高手會將得羅拋向空中,待其落下時抽打,看誰轉得久、跑得遠。眾人圍成一圈,鞭聲噼啪,歡呼不斷。
木頭得羅需削成圓錐形,頂端刻字更顯威風。白蘿卜或紅蘿卜做的得羅易變形,泥巴得羅需灶膛烘烤后使用,但稍撞即碎,故玩家較少。
打得羅雖土,卻是寒冬里最熱鬧的游戲。放學路上、操場上,鞭聲此起彼伏。少波常調皮地抽打眾人得羅,惹得大家邊追邊喊,直玩到汗流浹背方休。
板撇撇
“撇撇”又稱“三只角”“四只角”,玩法簡單卻趣味盎然。
三只角用一張紙折成:將左上角折至右緣,再將右角折向左下,底邊對折后插入夾層。
四只角需兩張紙,先十字對折,再依次折角套合,最終成方正形狀。
課間,孩子們掏出撇撇在操場比試。一人擺好,另一人對準猛力一拍,若能掀翻對方便贏。假期里,少波與玉才常在我家門口鏖戰。少波力大連勝,玉才不服,脫去濕透的夾襖赤膊上陣。兩人爭得面紅耳赤,最終玉才以頑強毅力反敗為勝,得意地喊著:“我贏啦!”
如今,互聯網時代催生無數新游戲,傳統玩法漸行漸遠。但那些群聚的歡笑、爭辯的稚氣,仍是心底最本真的風景。我懷念金色童年,更懷念并肩嬉戲的伙伴們!
作者簡介:羅銀湖,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荊楚網版主,湖北省仙桃市。代表作散文《山鄉之夜》、小說《山妹的心思》入選作家出版社《大地上的燈盞·中國作家網精品文選2018》一書;報告文學《熊坤和他的棗紅馬》榮獲《今古傳奇人物年鑒2022卷》全囯有獎征文二等獎。散文《圓匠外傳》獲第二屆“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金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