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書達人何光岳(外一篇)
楊少校/文
最近在清理資料時,發現何光岳在簡介上,給長沙市老干部大學、寫作班寫了一首詩。贊長沙市老干部大學寫作班:
長沙老干辦
愛國時宣談
掁興獻余熱
不閑奉寸丹
何光岳
2012年5月10日
何光岳老師與世長辭雖已有8年之久,但這首詩留在紙上的墨跡并未褪色,蒼勁有力。潛藏著一種精神力量,一直在時間的激流中積蓄、燃燒。他鼓勵著長沙市老干部大學寫作班全體學員,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在文化養老,文化療傷中不忘初心。寫下具有歷史價值和內涵的心情文字,表達愛黨愛國情懷,讓生活充滿陽光。由袁隆平院士題詞的《楓葉見證》雜志——寫作班專刊,在市老干部大學的支持下,已出版26期,現被中國雜交水稻工程中心、湖南雜交水稻工程中心,袁隆平展覽館收藏。
何光岳走了,但他為學術獻身的殉道精神,讓人肅然起敬,記憶猶新。
緣于2012年5月10日,湖南省社科院資深研究員、享受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何光岳,給我們老干大學寫作班上了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他沒拿講稿,侃侃而談,所講知識與觀點,在我們所學的教科書和普及大眾文化的史料中是沒有的。所持觀點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這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被胡耀邦總書記稱為“國寶級”的人物,讓我有一種探“寶”的興趣。2013年7月18日,在班主任張書志老師的引薦下,與同學黃健安和她的先生藍老師一行4人,到“光岳藏書樓”拜訪了何光岳先生。這位自稱羅洋山人、大富山莊主,確實有點像湖南省社科院大院內那塊石刻銘文一樣:“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書”的“寶氣。”
他三十多年自學史地,為寫書讀書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只睡3至4個小時覺,天天是半夜吹燈滅,三更又點燈。拼命讀史書,舍命撰文集。就像一副銘硯,“磨穿地球,不為利求,費盡筆墨,只待研究。”于云破處看天藍。這位刻苦研讀的“書癡。”平生最愛書,時刻隨身居。
當我們走進被花草綠樹掩映,古香古色,文化氣息濃厚,一派恬靜,滿庭書香撲鼻的“藏書樓,”目睹他家的案臺上,桌子上、床鋪上、樓道踏步上、地上均放有書籍。給我的第一印像是“落葉紛紛掩棋局,飛塵習習蓋書文。”。
這位長期從事遠古歷史和炎黃文化研究,著名的中華民族源流史研究專家,在“中華民族源流史”、“中國姓氏源流史”、“炎黃史文化”專業研究方面具有專長和突出成就,填補了中國學術上的一些空白。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了貢獻。
他嗜書如命,大量購買書籍,個人藏書13.5萬冊,其中族譜5.5萬冊,辭典8000多部。還收藏了一些古董瓷器.什Z.像章、銘硯、筆筒、字畫、舊木器家具。猶如藏寶于璣珠。當我們與他會面交談時,他高興地說:“昨天在古玩市場淘了個水硯硯,花了6800元。”可見他對生活十分熱愛,充滿激情。在單調的讀書、寫書中尋找快樂。
他從族譜、辭典和各種古籍中讀出撰寫40多部著作。發表專著40部,論文572篇,共2883萬字。(出版文集沒有花國家一分錢,讓人偑服。)成為世界手寫史學著作出版字數之冠(每個字皆系親筆)。9年來成為世界社科類圖書出版字數最多的領跑者,世界第一。
臺北何志浩先生惠書:“何光岳先生,湖南岳陽人,博學碩彥窮極精微,佩時代之光環,戴世之冠冕,杰出中國史地之頭角,鞅執社會科學之牛耳,誠令人欽佩。”
做學問需要靜心和定力,需要堅守和執著。當病魔緾身,現在瘦得皮包骨的何老先生,他的案頭上還有1380萬字的書稿待出版。目前在他身體十分虛弱的情況下,還在堅持讀書寫作。當我們在等待另一位客人到來時,他一邊與我們閑談,還一邊作讀書筆記。他的目標是完成6000萬字的創作。
似乎病痛的折磨沒有銷蝕他讀書、寫書的激情和雄心,歲月沒有磨去他獨木成林,爭強好勝的銳氣。他說話聲音洪亮,聲調高八度,也許是掩飾其內心的孤獨。但疲憊的臉龐上,眼角還是流露出一種對世事滿腹滄桑的傷感。
聽他如是說,我無言微笑著。心想:這位現已77歲高齡的老人,前年大病一場,如今骨瘦如柴,怎么還這么執著呢?
功成名就的他,家庭、事業、鮮花、掌聲、榮譽、獎牌伴隨著他一路彩霞鋪錦走到今天。是享清福的時候了。他還繼續堅定自已的目標,雄心不減當年勇。像是一個在亂石坡上做著文字夢的拓荒者。用他自己的話說:“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會放棄汲取知識。
有哲人說:生理健康能夠給人們帶來幸福,心理健康則更能夠為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何光岳這么大年紀還保持不斷學習和追求,心理健康指數算是首屈一指,品格可貴。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讀書、寫書、出書著作字數之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至2014年5月,何光岳已出版專著3890多萬字。有專門研究“何光岳現象”的出版刊物評價說:“是500年來才出的一個怪杰”。
作為一個農民,一個放牛娃,只有小學文化的他,癡迷讀書,自學成才。不愧是“魯迅文學獎”、“神州杰出人”金牌獎、湖南省首屆“理論、文藝、新聞和出版工作獎”、全國“職工自學成才”金牌獎得主。2008年8月,瑞典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五位終身評委之一,派其代表馮僚(瑞典圖書館館長)親自到何光岳先生的家里,要提名他為2009年度諾貝爾獎金候選人,被他拒絕。難怪日本、美國、英國等研究機構,把他作為研究對象,美國傳記研究所授予他“中華人民共和國金牌獎”不足為奇。榮譽屬于何光岳,也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
他以自己存在的方式顯示出其生命的力量與魅力。
他還告訴我們說,是讓閱讀來發展思維,激活頭腦,讀書后獲得啟發,發現書中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寫下要點。長期堅持在開拓自己思想方面進行訓練,當書的標題和內容把他帶進新的探索中時。奠定了他有話要說的思想,著書立說。盡了一點綿薄之力。
現在他對自己能讀書、寫書,那喜悅和充實是任何獎勵都無法比擬的。
何光岳自建藏書樓千余平方,有很多古籍都是孤本。據他介紹說,曾有國外研究機構想高價收購他的藏書,還有老板出價2000萬買他的藏書樓,都被他婉言謝絕。
臨別時,何光岳微笑著向我們揮手。我從心底發出感慨:一個人可以過時,一位有成就的專家學者、作家也可以被后人超越。但刻苦學習的精神是永恒的,永遠不會過時……,何光岳刻苦讀書的精神值得贊賞和學習,就像一個人讓人景仰為不朽,活在人心是永恒!
2023年3月31日修改
志在充實 孜孜以求
——老干部大學為我們點亮了一盞心燈
悠悠歲月,漫漫征程如歌。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長沙縣老干部大學建校十五周年。學校在老年教育事業上,為我們老同志撐起了一片綠蔭,給人一種楊柳春風的感覺,助力我們文化養老,文化療傷譜寫了華美篇章。
學校在老年事業教育上,幫助老同志筑夢。開辦了49個班級,49門課程,給我們老同志精神補鈣,用知識的火光照亮你我的心房。成為老年朋友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獻的助推器,也為我們老同志書寫自己的人生日志貢獻精神食糧,達成了我們心里的那份美好期盼!
老年教育是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永恒主題,充分挖掘老同志的潛力,展示學員們的的風采,已成為學校的獨特風景。學校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來自不同崗位,不同學歷,不同年齡的老年朋友。你可以不用背負任何包袱,一路小跑、一路蹣跚,一路舉杖,奔赴時代的篝火傍。為實現我們心中的那份樸素理想,帶著你的故事,我的信念,他的情感,同學們的熱情,為“中國夢”增光添彩,實現我們老同志夢隨心動,心隨夢求的愿望!
現在我要傾情地向社會、向學校、向老師和同學們真實地敘述和報告老師與同學們共同燃夢的故事。我認為我們旅游地理班老師和同學的感人故事,雖然只是顯現了長沙縣老干部大學之“一斑”,或許就是這“一斑”也可反映學校老年教育的全貌。
現在請大家隨著我的視角,走進我們旅游地理班老年學員的群體之中,去真實地感受老師和同學們那璀璨人生的精神風貌。旅游地理班設在學校三樓303教室,當你走進教室,第一印象就是開闊清亮,就像走進了一種莊重、肅靜、知識傳播的大講堂,授課老師猶如靈魂的助手,為你點亮一盞心燈,讓你孜孜以求,追求充實,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間里,與社會保持平衡,完成一段生命的壯舉。用自己的獨特方式,用盡全部的熱情,譜寫一曲生命的頌歌。你看,學校為旅游地理班聘請的大眾傳媒胡松老師,她是一個學霸。為給我們老同志授課,不斷?充修改旅游地理知識的教學內容,有時備課到凌晨。把課程做成PPT圖文并茂供同學們觀看,我們跟著老師的教學內容,就像身臨其境游覽祖國的大好山河,燃起我們的愛國熱情。胡老師的可愛之處,還特別細心,當她每次備好課,就會把做好的PPT文件提前發到班群里,留言提醒叔叔阿姨們:這是下一堂課學習內容,請大家下載保存好,然后給出一個笑臉,讓我們感到無比親切。如果有同學們沒有及時下載保存文件,只要有同學向她反映,沒保存好文件,她就會不厭其煩給同學再發一次。讓我們感到胡老師可親可愛。胡老師授完課還是最后幾個離開教室的人,當同學們上完課都匆匆離開了教室,除了班干部們注意教室斷電關燈,胡老師也同樣在注意這些細節,我有幾次都目睹了胡老師關好教室的電燈和空調才離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學們都喜歡胡松老師上課。你看,我們班上三一重工的王維千老師,他和夫人康利云,一個78歲、一個77歲,求學兩年來,風雨無阻,沒有請過一次假,沒有缺過一堂課,他們上課也到得特別早,上課不但認真聽講,還作筆記。年過70歲的劉題珍老師,身患佝僂病,身殘志堅,在老干大學堅持學習好幾個年頭,莫道身殘雙鬢白,清夢初回秋夜瀾。
62歲的陳麗霞老師,在協助班長做好班務工作的基礎上,利用自己學習掌握的知識,為同學們外出旅游,做好旅游攻略計劃,發到群里,為方便同學出行提供可靠數據。我們班上同學通過在老干部大學學習,撐握幾門知識技能的同學枚不勝舉。如參加越戰自衛還擊的英雄周新培老師,見證過槍林彈雨對生命的威脅。珍惜生命,深知活著的意義。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樹立陽光心態,追求就是美麗。經常在班群里發詩詞美篇,撫慰同學們的心靈,讓我們看到生活無限美好。73歲的張新民同學,追求知識,追求美好,貢獻余熱,積極參與學校和班里開展的各項活動,發揮自己的專長,記錄制作學校和班里開展的大型文體活動,制作影視視頻,為學校保存教學史料提供幫助,做到了老有所為,老有所獻,值得大家學習。我們班里表現優秀、愛學習的同學其實很多。如79歲的湖南農科院茶葉研所干部余秀華,在縣老干部大學讀書十余年,風里來雨里去,從沒叫過苦;患有肺尖缺失病和高血壓的李吹連老師,在老干部大學堅持讀書12年,做到了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凝聚力看起來很虛,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能讓班級和班級以外的同學感受到。老干部大學同學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使得同學之間關系相對疏遠。怡生安壽,斯得其閑。能讓大家從繁忙的事物中抽身而出,走進一個集體的世界,樹立集體觀念,增強凝聚力。這就要靠班干部們發揮獨特作用。旅游地理班展現了一個團結,友愛、祥和的學習氛圍是得益于班長劉湘沙老師的付出。這位個子不高,身材瘦小,還是一位抗癌英雄。在老干部大學讀書十幾年,當了十年班長,為同學們真情付出貢獻了一份力量。她把班里的工作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同學們要到學校上課時,她就在班群里發出預告:天熱了會提醒同學們防止中署;天涼了不忘提醒同學們加件衣服。遇到班里有同學生病了,她第一個送出安慰和祝福。這些舉動看似細小微弱,但它卻溫暖了同學的心,顯然從中更透露出一種仁愛仁德的高尚精神。一種與人為善,可厚德載物的深深情懷。也為同學們搭建了一座愛的橋梁。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經常得到同學們肯定。如遇到班里開展長沙周邊一日游活動,她會反復征求同學意見,多方踩點。直到同學達成共識。如去年6月旅游地理班組織到金科山水洲開展一日游。全班45名同學就報名去了41位。大家在一起玩確實感覺不一樣。體現了班級的凝聚力。現在我們坐在旅游地理班的教室里,感覺陽光明睸,春光無限,生命充滿生機和活力。老干部大學,我愛你!
22年9月28日
作者簡介:楊少校,女,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退休職工,退休后文化養老,文化療傷,到網絡讀書學習,記錄生活,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做了20余萬字作文。“禮贊科學家精神 周坤爐稻田的守護者”在中國作物學會展示,同時在岳麓山種業集團首頁展示;“何登驥賦予水稻營養新功能”散文被推送到新聞中國采編網、中國新聞采編網、謀定研究中國智庫網、國研智庫、國情講壇、謀定論道、經信研究、商協社團萬贏信采編平臺展示,湖南省老干部優秀網絡文化宣傳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