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下一代心田
—— 記通榆縣關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王文濤創辦農村民俗博物館
陳寶林
在白城大地的廣袤鄉村,有一位平凡卻偉大的耕耘者,他就是通榆縣胡家店民俗博物館的創辦者 —— 王文濤。他以一己之力,承載著非凡的文化使命,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為農村民俗文化的傳承與鄉愁記憶的留存默默付出。
盡管王文濤目前在通榆縣興隆山石油加油站工作,但他對農村始終懷著深厚的情感。在長期的鄉鎮工作中,他頻繁下鄉入戶,目睹了許多珍貴的農村老物件被隨意丟棄,這讓他深感痛惜。隨著農村城鎮化與機械化步伐的加快,這些承載著農耕文明記憶的物品正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文濤深知它們的文化價值,于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搜集老物件、創辦農村博物館的道路。
在搜集老物件的過程中,王文濤遭遇了諸多困難。起初,他面臨到哪里去搜集的難題,但他并未退縮,而是充分利用一切人脈資源,發動農村親戚幫忙提供消息,一旦有線索就馬不停蹄地趕去收購。第一個小半導體收音機的收集成功,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然而,在搜集過程中,他也遭受了不少誤解,因收的多是農村人眼中不值錢的 “廢品”,被很多人稱作收 “破爛兒王”。但這些從未動搖他的決心,他以一種近乎執著的精神,堅守著自己的文化使命,堅信這些老物件是鄉村文化的根脈,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隨著老物件數量的日益增多,存放問題逐漸凸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妻子的支持下,王文濤拿出家中多年的積蓄,在通榆縣開通鎮胡家店村購買了七間磚瓦房,專門用來存放這些老物件,胡家店博物館就此誕生。
如今,博物館內的展品豐富多樣,涵蓋老供銷社的生活用品,如糧票、布票、搪瓷缸等,它們見證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質匱乏與人們的生活智慧;老舊的學習用品記錄了曾經的求學歲月,喚起人們對知識渴望的回憶;婚俗老物品如紅蓋頭、花轎模型等,展現了傳統婚禮的莊重與喜慶;各時代燈具從煤油燈到節能燈,映照出生活的變遷與發展;蒙漢牧民的用品彰顯了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通榆年畫色彩鮮艷、寓意吉祥,傳遞著民間藝術的魅力;各類現代工業產品則反映了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力量。這些展品共同構成了絢麗多彩的通榆民俗文化風情畫卷,生動地展現了鶴鄉通榆人民艱苦奮斗、勤勞樸實的精神風貌。
自開館以來,王文濤始終堅持無償向當地群眾開放。這一舉措吸引了眾多周邊群眾慕名而來,他們在這里尋找過去的記憶,感受鄉愁的滋味。一些群眾在參觀后深受觸動,主動獻出自己家的老物件,為博物館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通榆縣以及開通鎮的領導也對博物館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關注,多次到現場指導工作,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王文濤的付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去年年底。通榆縣委副書記韓博奇帶領相關人員到博物館調研。今 年 2 月,白城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占順與原白城市博物館館長宋德輝等一行人到胡家店博物館調研,對博物館的建設成果給予充分肯定,稱贊王文濤對文化事業的執著追求與無私奉獻精神令人敬佩。他們還指出,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鼓勵其將博物館建設成青少年教育基地。今年 6 月,通榆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鄧桂俠,副主任王劍秋,孫中富、劉友山,孫國軍、張連恕等也到該博物館調研,認為其為傳承和弘揚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陣地,在當地文化傳承與教育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榆縣胡家店民俗博物館,是王文濤傾注心血打造的文化殿堂,更是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實踐。它宛如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鄉愁不再只是記憶中的模糊影子,而成為觸手可及的真實存在;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為鄉村大地增添光彩,滋養著下一代的心靈,激勵著他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歷史根脈。王文濤,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鄉村文化傳播者,正以自己的行動,書寫著農村博物館建設的壯麗篇章,為守住鄉村文化的魂,為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著不平凡的力量。他用堅守與熱愛,讓農耕文明的記憶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通榆縣關工委五老工作室:陳寶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