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
作者:郭松
稱呼,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元素,恰當?shù)姆Q呼,能體現(xiàn)自己對他人身份的尊重,也能展示自己在社交禮儀、文化認知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修養(yǎng)。????
古時候用“先生”稱呼,表達對學(xué)識的敬重;現(xiàn)如今用“前輩”“老師”稱呼,既保留敬意又弱化等級,反映平等意識與溝通技巧。???而有些輕佻化的稱呼,“哥們”“親們”之類就太隨便。
依我經(jīng)驗,叫我名字的大多是同學(xué),叫我小名的大多是發(fā)小,稱我職務(wù)的大多是部隊的戰(zhàn)友、部下,稱我老師的大多是地方的同事、文友,也有在姓的后面加個“師”的,也有在姓的前面加個“老”的。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街坊們的稱呼,很有些意思。看似約定俗成,卻含有長幼尊卑的道德傳統(tǒng),也有看人眉眼高低的世俗心理。對縣委縣府里,坐辦公室的,大都稱呼職務(wù)。在稱職務(wù)的同時,還客氣又禮貌地點點頭,哈哈腰。
父親在縣府里只是辦事員,可街坊偶爾有人稱他先生,他非常高興;我有點納悶,就問父親,怎么有人稱您先生?父親說,街坊大多沒啥文化,大概是讀過點私塾,毛筆字也寫得還行,有時也幫人家寫個對聯(lián)。?親友中多稱父親“二哥”,我父親本身也排行老二,在四川方言中,“二哥”是一種親切的稱呼,表示對男性的親近或尊重?。
父親別看在單位低眉順眼謙卑得很,可下了班領(lǐng)著我們?nèi)ネ馄偶?,路過牌坊口旁邊一家字畫店時,兩個墨友姜叔叔、許叔叔會叫他進去坐坐,聊點書法軼事、作品賞析、藝術(shù)價值、練習(xí)心得之類的。父親的字沒有姜叔叔、許叔叔寫得好,性格上也不像他倆那樣豁達,但對書法的興趣愛好使他們惺惺相惜,坐在一起很是聊得攏、聊得來。
街坊們的心里有個褒貶,總覺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和姜叔叔、許叔叔這樣的人,差著的不是一個成色。姜叔叔、許叔叔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姜叔叔好像擅長隸書,許叔叔似乎擅長行草。一般的人大都叫老李老王,姜叔叔、許叔叔卻能稱先生或老師。不少街坊只能叫“老者兒”,或“老媽兒”,這樣的稱呼,來自鄉(xiāng)里民俗,雖然透著親近、淳樸,但比老李老王,似乎低了一層。
也有這樣的稱呼,在姓氏之前,在老字之前,還要加上行當,比如木匠老曹,桶匠老余,篾匠老羅……為何這樣稱呼?是他們有自己特殊的職業(yè),把他們從一般人中挑出來,是顯示對他們高看一眼,還是心里暗藏一絲瞧不起?一直沒有弄明白街坊的心理是怎么一回事,當然大都直接叫名字,建國、秀玲、小萍、小強……一般是老人叫孩子。在這些稱呼中,沒有地位隱性成分,透著老人的親切之感,和鄰里之間的和睦之感,讓人感覺到,遠親不如近鄰。
常聽老人這樣叫喚:秀玲,我這里有新包的粽子,給你媽捎兩個去嘗嘗!或者:小強,看你們家有蔥沒,給我拿幾根兒去,我等著炒菜呢!最有意思的是,在街坊鄰居中,不少孩子之間呼喊,愛呼喊雙方父親的名字。不少人還有外號,不知誰起的,大概不是出自一個人之口,而是出自多個人之口,口口相傳就傳開了。比如,被認為漂亮的女人,外號叫作“大摩登”。徐娘半老,身材高挑,愛穿時裝,風(fēng)擺柳枝,裊裊婷婷,聽人叫她“大摩登”,扭得更厲害了,分外得意。還有的女人,說話,干事,很沖,嘴沒門,外號叫“二百五”。明顯帶有貶義,只是背后叫。哪有守得住的秘密,能怎么辦呢?能管住這么多人的嘴?愛叫叫去!要不怎么說是“二百五”呢?不過,要是遇到事,需要有人給大家“頂雷”,這樣容易得罪人的事,一般都會推舉她去。
父親在農(nóng)機局、母親在農(nóng)機廠時,上面分來兩個大學(xué)生,一個像姓楊一個像姓張,他倆是兩口子外地人,有知識有能力,為人謙和,口碑也好,大家都叫“楊大學(xué)”“張大學(xué)”。我外婆家早年家境殷實,外婆慈祥善良心又料理家務(wù),她雖然不識字,但通情達理,和藹可親,從不趾高氣揚,而是平易近人,尤其同情接濟生活貧寒的人,好多人都得到過她的幫襯,街坊們都叫外婆“三嬸”,這樣像家人一樣,顯得更親近,更尊重。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xué)》《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在《詩詞報》《詩詞月刊》《中國詩》發(fā)詩100余首,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