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丞相李斯的宿命
作者:郭松
李斯,秦始皇最中意的丞相,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勞;在秦始皇駕崩之后,李斯也為秦朝竭盡心血。后來李斯卻被宦臣趙高誣陷謀反,被秦二世胡亥腰斬,且誅滅三族,加速了秦朝滅亡。
李斯原是楚國人,他到秦國是為了實現抱負。他幼年時經常受富家子弟欺負,這讓他下定決心要出人頭地。他年輕時是一個鄉間小吏,后來師從荀子學帝王術,學成后赴秦國,先投奔丞相呂不韋,后由長史而廷尉,而丞相。
?李斯作為秦朝丞相,主要功勞在于輔佐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權改革?,包括奠定統一的基礎,提出“遠交近攻”策略,策劃離間六國君臣關系,加速秦國吞并進程;撰寫《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人才,鞏固秦國人才優勢;?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主導修訂法律條文,構建秦朝官僚制度;統一文字?,以秦篆為標準,廢止六國異體字,促進政令和文化;?統一度量衡與貨幣?,促進經濟整合;實施“車同軌”政策,修筑馳道與直道,提升軍事與行政。????
李斯的一生,是追逐權勢、機關算盡的一生。秦朝興也勃、亡也忽,從一統環宇,到喪失天下,都與李斯有莫大的干系。
李斯這人,絕頂聰明。司馬遷的《李斯列傳》開頭就講述李斯與老鼠的故事:他看到,公廁里的老鼠食物骯臟,人畜一來便驚恐萬狀,而糧倉里的老鼠條件優渥,沒有人畜之驚,他由此發現一個人生定律:“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李斯這人,利欲熏心。他在辭師遠行時便說:“故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他要棄卑賤而就權勢,避窮困而尋富貴,他之后的所作所為無不是遵循這一條。
李斯這人,妒賢忌能。李韓同為荀子門下,韓非出身貴族,學問高深,“斯自以為不如非”。贏政讀韓非《孤憤》和《五蠹》后,感慨地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唯恐韓非受到重用,便進讒言讓贏政殺之:“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李斯身為客卿,竟說出這般不怕引火燒身的話,與他《諫逐客書》的立言,大相徑庭。贏政以為有理,便令殺掉韓非,李斯立馬給韓非送毒藥,逼他自盡;韓非請求面見贏政,李斯不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李斯這人,貪生怕死。在胡亥下令將左右丞相李斯、馮去疾和將軍馮劫逮捕下獄時,馮去疾和馮劫說:“將相不辱”,拔劍自刎,即使千百年后,平庸我輩讀史至此也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氣。而李斯則俯首就縛,還指望憑自己的雄辯之才,“幸得上書自陳,幸二世之悟而赦之”。司馬遷連用兩個“幸”字,褒貶之意自明。李斯這次算是碰上了克星,趙高叫手下裝扮成御史、謁者、侍中等,反復審訊,李斯每次為自己辯解,都遭到一頓毒打,到胡亥真地派人來時,皮開肉綻的李斯已嚇破了膽,老老實實地畫押承認趙高羅織的各種罪名。胡亥看過李斯的供辭后,感慨地說:“要不是有趙高,我差點被李斯出賣。”
李斯為秦始皇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還在呂不韋門下時,就找機會面見贏政,獻了一條錦囊妙計。偷偷派遣謀士刺客,攜帶大量金玉之物,游說諸侯名士,能用財物賄賂者,不惜重金收買,忠心事主、拒不受賄者,叫刺客殺掉。此計為秦滅六國從內部掃清了障礙,李斯自己也官拜長史。雖說“兵以勝為功”,不必迂腐得像宋襄公那樣“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充什麼“仁義之師”,但李斯此計確實下作,這人絕非善類。
第二件,上《諫逐客書》。逐客之時,李斯也被罷官,名在被逐之列,但他偏能翻云覆雨,化險為夷,一篇上書,引經據典,洋洋灑灑,侃得贏政撤回逐客令,自己也官復原職,重被啟用,甚至加官進爵,升為廷尉。《諫逐客書》義正辭嚴,確屬雄文,但對比他殺韓非時的言行,不難窺見其下掩覆的小人之心。
第三件,焚書之議。贏政并天下、登皇位后,心情愉快,置酒咸陽宮,大宴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功頌德,大拍馬屁,淳于越在一旁看不下去,發言說,應該分封子弟功臣,否則強干弱枝,萬一有人造反,難以相救,“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這些人當面阿諛奉承,只能使陛下錯上加錯,這些人不是忠臣。“廢封建,建郡縣”是當時李斯力排眾議所倡,現在見到有人反對當然怒不可遏,立即上書痛斥,他在今古關系上大作文章后,忽然筆鋒一轉,提出焚盡除“醫藥卜筮種樹”之外的天下之書,今后有人提到《詩》《書》,以古非今,處以族刑。李斯這一堵塞言路、破壞文化的建議,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所謂“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李斯應該承擔一部分秦始皇背負的罵名。
李斯為胡亥朝也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參與沙邱政變。贏政一死,作為丞相,李斯的作用舉足輕重。當趙高代表胡亥來與李斯商議時,李斯根本沒有把趙高放在眼里,斥責說:“安得亡國之言?”但趙高一連五問:“丞相您自己掂量一下,才能比得上蒙恬嗎?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深謀遠慮比得上蒙恬嗎?不被天下人仇恨比得上蒙恬嗎?和扶蘇交情篤厚、深受信任比得上蒙恬嗎?”嚇得李斯一身冷汗,之后趙高一番威逼利誘,李斯乖乖入彀,積極策劃和參與他早已明知將會導致“亡國”的政變行動。趙高正是抓住了李斯的致命弱點,成了李斯克星,在二人的爭斗中,李斯屢戰屢敗,一敗涂地,身首異處。
第二件,建議胡亥“獨斷督責”。胡亥即位后,為鞏固地位,采納趙高的計謀,殘殺二十幾個兄弟姐妹和大批贏政朝的功臣勛將。“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李斯身受胡亥的屠戮之害,但“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他再次劍走偏鋒,不是規勸胡亥,而是助紂為孽。胡亥大悅,照章辦理,“刑者相伴與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胡亥喜滋滋地說:“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平心而論,當皇帝之前,胡亥只是一個貪享富貴并無大惡的紈绔子弟,當上皇帝后,由于趙高、李斯的慫恿放縱、推波助瀾,才使胡亥肆無忌憚,暴虐天下。
第三件,負隅一抗的兩次上書。當趙高決定除掉李斯,誣陷李由(李斯長子)勾結叛軍時,李斯預感到大難臨頭,已經躲無可躲,只好上書胡亥,指斥趙高陰謀弒君篡權,見到胡亥根本不予理睬,又聯合馮去疾、馮劫再次上書,招致殺身之禍。司馬遷評論說:“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李斯死時已經七十三歲,他對同赴死難的長子李由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史記?李斯列傳》),意思是,我想和你再牽著黃狗,一同出上蔡東門去打獵,追逐狡兔,還哪能辦得到啊!”此時悔恨,豈非太晚!
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他的思想行動與秦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帝王術讓他獲得了政治上的擁躉,不過他的功利觀也預示了秦朝輝而短暫的歷史。李斯為了眼前利益不顧反對,一意孤行扶持胡亥繼位,這一決定不但葬送了秦王朝,也讓自己成了歷史的殉葬人。
李斯出生于亂世,面對諸侯并起,烽火硝煙的時期,在經歷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后,立了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偉大抱負。一沒錢財二沒勢力的李斯,憑借自己的努力,當上一個郡署的小吏。在當時各諸侯管轄的國家中,關系戶比比皆是,整天整理書籍讓李斯覺得才華不該浪費,他渴望像很多文官武將那樣被重用,不論在朝堂之上,還是征戰沙場,功成名就建功立業。
他毅然辭去小吏,師從荀子學習輔佐君主的帝王術。荀子的悉心教導加上李斯的天賦異稟,讓李斯很快對帝王術領悟透徹,書上的東西終究只是理論知識,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算數。選一個強國自己位卑言輕,根本輪不到自己發言,選一個小國又害怕自己還沒施展抱負就被吞并。思來想去,李斯看重了秦國的潛力,秦國勢力日益強勁,大有橫掃六合之勢,這也是他施展帝王術的平臺。
李斯來到秦國時,恰逢13歲的嬴政繼位,宮中大權由呂不韋把持,審時度勢的李斯決心抱住呂不韋這根大樹,要攀附他作為自己升官發財的進身之階。李斯依靠自己的聰明機警,很快得到呂不韋的賞識任用,之后更是聽從秦王命令帶著珠寶錢財游說六國,暗地里又遣人挑撥離間,造成六國間的猜忌懷疑,秦王見李斯的行動讓秦國收獲頗豐,深感欣慰便讓李斯做了客卿。
才剛剛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李斯就遭到了當頭一棒。修建水渠事件后,秦國下了逐客令,要將各國的客卿和游說之士驅逐出秦國,李斯當然也在內。走到這一步的李斯怎肯束手就擒,他冒著殺頭的風險上書勸諫嬴政,祈求收回成命。也許是李斯的言辭懇切,或是秦王害怕逐客導致人才被他國利用,阻礙大業。思忖幾日后收回成命,并追回李斯,封為廷尉。李斯在秦國的幾年間,確實給秦朝統一六國做出了貢獻,他的謀略也加速了秦始皇“六王畢,四海一”的目標,上任之后,李斯的過人謀略與政治逐漸顯現。
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以消除戰亂禍患;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更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在幫助秦國一統天下后,李斯也得到了想要的權力,他為之奮斗了半生的權力——丞相。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形容當上丞相的李斯再合適不過。兒子女兒與秦王室的后代聯姻不說,長子年紀輕輕更是當上了郡守。然而物極必反,盈滿則虧,與其說李斯對自己政治生涯的命運沒有清醒的認識,倒不如說秦始皇的駕崩打亂了他滿盤布局,他也面臨著命運的轉折點。
公園前210年,秦始皇臨終前,本想自己的長子扶蘇繼位,但皇帝駕崩一事太過重大,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亂,對始皇帝駕崩一事秘而不宣,將尸體隱藏在車中,每日依舊差人向皇宮定時送膳,每日早朝依舊,掩人耳目。李斯在為秦王朝費心費力、嘔心瀝血之時,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成別人算計的棋子。秦始皇駕崩一事早已被胡亥和趙高知曉,為篡奪皇位二人私下一直密謀商定,不過趙高很清楚,想要立胡亥為帝,最重要的一關就是得到李斯的首肯。
當趙高與李斯談論新立太子之事全在你我二人時,李斯直斥為“亡國之言,休要再提”。可趙高早已抓住李斯的七寸,他知道李斯最在意最怕失去的就是權力。當趙高說到如果你立扶蘇為太子,那么無論從信任程度、關系親疏、謀略成事都比不上他看中的蒙恬,到時候你覺得你還能在丞相一位上呆得安穩嗎?一句話驚醒夢中人,李斯雖然先前尚且仗義執言、痛斥小人,但當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屈從退讓,也正是他的這一決定,胡亥繼位扶蘇被殺,徹底斷絕了秦王朝的氣數。
不久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也相繼爆發義事,此時的李斯早已不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李丞相,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被奸詐狡猾的趙高耍得團團轉。趙高更是在秦二世面前參他一本,誣陷李斯要造反,這也是趙高和李斯最后的對決,李斯被多疑的秦二世打入死牢,最終以謀反罪被判腰斬,夷滅三族。李斯的野心讓他輔佐秦王嬴政一統六國,自己也成為一國丞相,但對權力的流連忘返和拿不起放不下,讓他從云端跌落谷底,最終成為秦王朝覆滅的陪葬者,哀哉嘆哉!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