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經》走來的鄭河
(連載之二)
作者:張雙鎖
昆侖山
《山海經?西次三經》曰:“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司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昆侖丘即昆侖山,它是一條山脈之名,也是一座山峰之名。作為山脈,它指關山。作為山峰,它指鄭河鄉(xiāng)上寨村的桃木山。帝之下都,帝,從伏羲到周文王時代上下四千年的歷代天帝;下都,為立都。意為這里是上古歷代帝王的立都之地。陸吾,原為珠澤國首領,穆天子令其守護黃帝宮,兼管珠澤國,并協(xié)助昆侖宮長官伯夭守護昆侖宮。后來職務調整,死后被封為神。天之九部,天指上古歷代天帝,九部指上古九州。囿時即懸圃,指上古歷代天帝的園林——今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
作為山脈的昆侖山,以當今汭河、千河、漢水、黑河為標志。河水,今稱汭河,發(fā)源于桃木山東南、今甘肅華亭馬峽。赤水,亦稱汧水、好水、蒲谷鄉(xiāng)水……,今稱麻庵河,為千河上游的一段河流,發(fā)源于今甘肅華亭馬峽鎮(zhèn)五臺山。洋水,亦稱漾水、沔水、漢水,為汭河的一條支流,發(fā)源于今甘肅華亭山寨鄉(xiāng)境內的皛然山。黑水,亦稱滔水,今稱黑河,發(fā)源于今甘肅華亭上關鎮(zhèn)石罐子。
周代之前、今甘肅華亭境內有弦蒲藪。《周禮·職方氏》曰:“正西曰雍州,其山鎮(zhèn)曰岳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水經注》曰:“水出汧縣之蒲谷鄉(xiāng)、弦中谷,決為弦蒲藪。”蒲谷鄉(xiāng),今稱麻庵河谷,為千河之源所在地。弦中谷,今稱馬峽,為汭河之源所在地。弦蒲藪,亦稱滲澤、漆澤、澡澤,《經》文稱之為渤海,由千河、汭河之水滯留成淵,彌漫于今甘肅華亭全境。它從上古延續(xù)至周代,西漢時縮小,隋唐時消失。又有珠澤,方圓30里,《淮南子》稱之為陽紆藪,與弦蒲藪相通。由此可見,《經》文所言無達、大杅,指渤海;汜天水,指陽紆藪。
作為山峰的昆侖山,今稱桃木山,在今寧夏涇源與今甘肅的莊浪、華亭三縣市交匯處,主峰在今莊浪鄭河鄉(xiāng)上寨村。這里疊嶂乍起,森林密布,彌漫著一種原始的野逸氣息。期間有金錢豹、梅花鹿、獐子等異獸,有紅腹錦雞、黃腹角雉、黑鷹等珍禽。而在眾多古籍中卻擁有56個稱謂:昆侖山、昆山、昆侖丘、龍首山、龍山、首山、靈山、宗山、方山、桃山、鳥山、幕山、大荒山、日月山、崦嵫山、常羊山、豐沮玉門、吳姖天門、鏖鏊鉅、不周負子山、薄落山、峣山、榣山、吳岳、碣石山、幵頭山、蠲山、舂山、雷首、湫頭山;其山之巔,古稱昆侖虛、天幕、天穆之野、大樂之野、大遺之野、大荒之野,為上古歷代天帝和諸神所居地,其山之巔昆侖宮收藏著上古歷代天帝、諸神的圖冊和珍寶;其山西麓的朝那湫,古稱華胥洲、華胥國、雷澤、雷水、寒暑水、昆侖南淵、緡淵、沈淵、河渚、懸圃、囿時、三淖、厥湫、湫淵、互人國、犬戎國、犬封國、昆吾國、季厘國、朝那國。
原文意為向西南四百里,有座山名叫昆侖山,這里實為上古歷代天帝的立都之地,守護神為陸吾。其神形似老虎而長著九條尾巴,有人一樣的臉、老虎一樣的爪子。這位神守護著上古歷代天帝的九州以及上古歷代天帝的園林——囿時。山中有種獸,形似羊而長著四只角,它的名字叫土螻,能吃人。山中有種鳥,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叫欽原,它只要蜇一下鳥獸,鳥獸就會死亡;蜇一下樹木,樹木就會枯死。山中還有種鳥,名叫鶉鳥,專門守護上古歷代天帝的各種服飾。山中有種樹木,形似棠梨,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其味如同李子而無核,它的名字叫沙棠,可以防治積水,吃了這種果子人體就不會出現水腫。山中有種草,名叫薲草,其狀如葵,味道如蔥,吃了它人體就會緩解疲勞。河水發(fā)源于這座山,先向南流再折向東流,注入無達藪。赤水發(fā)源于這座山,向東南流注入汜天藪。洋水發(fā)源于這座山,向西南流注入丑涂水。黑水發(fā)源于這座山,向西流入大杅藪。山中棲息著很多怪鳥和怪獸。
作者:張雙鎖,莊浪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研究方向:關山歷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