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曉月:穿越時空的回響
作者/池征遙
古往今來,“盧溝曉月?”充滿了深意。有學者認為:這四個字至少有三重內涵。
其一,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的自然美學意象。從月光地理奇觀來講,它因河道走向特殊,每月農歷月末至次月初可觀測到彎月倒映河面的奇景,形成“三天一月”(天上月、水中月、橋欄反射月)的視覺奇觀。?從時空美學來講,“曉月”意象融合拂曉時分的晨光熹微與殘月余輝,構成晝夜交替時的詩意空間,乾隆御題碑刻強化了這一文化符號的傳播。
其二,古代交通要道上凝聚的離別情思與歲月滄桑。?作為古代進出京城的咽喉要道,衍生出特定情感符號。南來北往的旅人多在拂曉過橋,形成“臨風話別,曉星已沒”的特定場景,月光成為離愁別緒的情感投射物。??
其三,政治命運隱喻。謫宦貶官離京時回望“盧溝曉月”,常借月色抒發“回首京師如在天上”的仕途浮沉之感,形成獨特的政治文化意象。抗日烽火承載的民族抗爭歷史記憶:1937年“7.7”事變在此爆發,橋身彈痕與石獅損毀痕跡成為侵華戰爭的實物證據,“曉月”意象由此衍生出民族覺醒、抗爭到底的精神象征。??文人創作中常以“血染石獅”“白骨化輪跡”等意象,將自然月色與戰爭創傷進行對比隱喻,形成歷史反思的特殊表達方式。??
石鱗臥水枕霜天,
八百獅眸閱歲遷。
曉月曾懸烽火夜,
殘陽猶照故墟煙。
彈痕蝕柱銘長痛,
碧血澆花綻新妍。
永定波搖今古月,
虹梁飛架向云巔。
當年馬可·波羅驚嘆于“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時,他看到的是元代匠人的智慧結晶。這座聯拱石橋用11個半圓形橋洞分割洪流,橋墩分水尖的斬龍劍刺破冰凌,八百年風雨未能動搖其根基。橋欄上形態各異的501個石獅,既是工匠們浪漫主義的藝術表達,也暗合《易經》“獅為百獸之王,可鎮八方”的文化隱喻。這種將實用功能與文化意象完美融合的造物哲學,至今仍在港珠澳大橋等現代工程中延續。
“7.7”槍聲,讓盧溝曉月染上血色。宛平城頭的硝煙里,29軍將士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佟麟閣將軍“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的誓言,趙登禹師長“軍人戰死沙場原是本分”的遺言,在晨霧中與曉月交相輝映。這場戰爭徹底喚醒了沉睡的東方巨龍,讓四萬萬同胞在血與火的淬煉中完成了現代民族意識的覺醒。正如學者費孝通所言:“災難從來不是文明的終點,而是新文明形態的催化劑。”
遠處眺望盧溝橋,一側是波光粼粼的永定河,一側是燈火輝煌的北京城。橋頭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里,泛黃的家書、銹跡斑斑的鋼盔與全息投影的戰爭場景交相輝映。這種歷史與現代的對話,恰如詩人艾青筆下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這里傳向世界,盧溝曉月的柔光正化作文明對話的橋梁,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今天,盧溝橋的石獅子仍在守望。八百年來,它們見證過“盧溝曉月”的靜謐,也目睹過烽火硝煙的慘烈。這座橫跨永定河的古橋,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義,成為鐫刻在民族記憶深處的精神圖騰。站在新時代的門檻回望,“盧溝曉月”四個字承載的不僅是歷史的滄桑,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在涅槃重生中淬煉出的精神密碼。
霜刃削云古渡橫,
石獅不語閱枯榮。
一彎殘月凝兵燹,
半闕硝煙刻史程。
永定波翻悲與憤,
宛平墻立骨同旌。
而今朗照山河處,
長記當年鼙鼓聲。
從建筑奇跡到精神豐碑,從戰爭記憶到和平象征,盧溝曉月始終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鏡子。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韌性,不在于回避苦難,而在于將創傷轉化為前行的力量;不在于重復歷史,而在于從歷史中提煉出照亮未來的智慧。這座歷經八百年風雨的古橋,正在新時代的晨曦中,續寫著屬于中華文明的新傳奇。不忘國恥,吾當自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