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讀書是有差異的
作者:郭松
近些年,我有個明顯的感受,身邊那些養成讀書習慣的人,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被分辨出來。這些人做事情能沉下心來,平時話不多,但直戳重點,思維清晰,即便說話也有新意。
在我看來,讀不讀書是有差異的。有書相伴,才不會庸碌,才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讀書是一件好事,科學研究也證實,經常讀書用腦的人,腦力衰減比不讀書的人慢得多,讀書也是很好的心理調節,既消遣、消閑,又養生、養心。
毛澤東同志曾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他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雖日理萬機卻嗜書如命,僅菊香書屋藏書就有九萬多冊,分十一大類。他坐在沙發床上,身蓋毛巾讀書的照片更讓人難忘。
如今各類書籍浩如煙海,圖書市場也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好書如良師益友,讀一本好書如同和高尚的人談話,或涓涓細流,沁人心脾;或循循善誘,茅塞頓開;或蕩氣回腸,讓人拍案叫絕。如果僅為“黃金屋、顏如玉”讀書,那是對讀書的褻瀆。
書籍是前人經驗與思想的沉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無論是古代的經典書籍,還是現代的暢銷書籍,都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思考的視角。讀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更是與智者對話的機會。通過讀書,能夠與不同文化、不同認識的人交流,開闊自己的視野。
不讀書或讀書少的人,他生活是機械的、刻板的,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交談,只看見周遭所發生的事情;當他拿起書讀的時候,會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會接觸到世上一個健談者;這個談話者會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跟他談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問題。
當他讀下去的時候,他會想象那個智者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生活二小時,完全忘記眼前的現實環境,這么一種環境的改變,對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不僅如此,他還會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的境界去。即便那是一本現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與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沉思的心境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在告訴事情始末的讀物。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網絡或報紙并不是真正的讀書,閱讀網絡和報紙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幾乎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以修養個人的優雅和談吐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值得嘉許的讀書。黃庭堅說的“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不單是面孔的丑陋。丑陋的面孔有時也動人,漂亮的面孔有時也乏味。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要看他的讀書方法。如果他獲得書中的味,在談吐中便會表現出來。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蘇東坡說,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覺得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觀念。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詩集里,發現一個叫徐文長的同代作家時,他從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來,他的朋友拿那本詩集來讀,也叫起來,于是兩人叫復讀,讀復叫,弄得他們的仆人疑惑不解。
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上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曾國藩在一封家書中,談到他的四弟擬入京讀較好的學校時說:“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在書桌前裝腔作勢,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線太強。也有些作家埋怨說他們寫不出東西來,因為蚊子太多,稿紙發光,或馬路上的聲響太嘈雜。
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馬上,和廁上。一個清代學者顧千里說在夏天有“裸體讀經”的習慣。一個人不愛讀書,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理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來冬又至,不如等待到來年。
毛姆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楊絳說:“你的問題是讀書不多,想得太多。”余華說:“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不讀書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讀書才有機會看到整個冰山。不讀書的人,也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地方,和你聊天的人,看到的手機消息,去過的地方,都不能跳出思維的局限。
讀書能夠培養人的思維能力,使人具有更加深入和獨立的思考能力。讀書的人通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并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讀書的人可能會陷入狹隘的思維模式,缺乏對問題的全面思考。讀的書多了,才能知道這世上不止有一種文化,對于不同的聲音也會變得包容。讀的書多了,會明白歷史的興衰只是一瞬間,眼前的得失不再那么重要。讀的書多了,會懂得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對旁人的生活會多一份理解,讀書是一種最低成本的見世面。
不讀書的人言語膚淺無趣,讀書的人說話豐富多彩。讀書能夠提升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人能夠更加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讀書的人通常具備更廣泛的詞匯量和更豐富的表達方式,這使得他們在交流中更具有說服力。不讀書的人會在表達時遇到困難,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為什么要讀書,朱廣權有過一段經典的解讀:它可以讓你在看到落日余暉時,腦海中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陽真好看”;在看到漫天飛舞的雪花時,能夠脫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而不是只是驚呼“哎喲,雪真大被驚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對世界的感受是不同的,說出的話自然也分高下。讀書就像吃飯,不知不覺間,書中的內容會變成精神養料,影響和改變氣質談吐,最終根植到靈魂里。
不讀書煩惱難以消解,讀書可讓人快速自愈。讀書可以解決人生中大多煩惱,如果解決不了,那是讀的書不夠多,不夠好。如果讀過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就不會對很多人的自私和壞耿耿于懷,自私的人不知道自己自私,壞人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壞,你只是不懂他的心思。如果讀過榮格的《心理類型學》,就知道為什么與某些人無法相處,你們根本不是一種性格類型,強扭的瓜真的不甜。如果讀過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不會再為愛情和婚姻中的煩惱感到大驚小怪,大師會帶你走進每個人的精神世界,一切紛爭可能就煙消云散。如果讀過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就不必為自己的無聊和痛苦過于擔心,人生本就如此,生活的鐘擺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擺來擺去,只有精神豐富的人才能平靜地度過越來越悲哀的后半生,而讓精神豐富的最好方式就是讀書。不讀書的人,遇到痛苦和煩惱,只能向別人傾述,讓專家洗腦,或信奉神靈,或獨自神傷。讀書才是解決心理問題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可以預防不必要的心理消耗,也可以從容安然地自愈,度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不讀書會生活在混沌之中,讀書讓人生有明確的方向。不讀書的人只能在經驗中生活,有限的經驗、混亂的消息讓自己常處于患得患失的混沌之中。活在混沌中,人就容易被當下的瑣碎影響,情緒也容易起伏。而讀書,能助撥開眼前的迷霧,越閱讀,越通透,內心自然越來越安寧,人生的方向也越來越明確。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儋州,曾自言:“此間居無室、食無肉、病無藥、食芋飲水。”就是如此艱難的環境,他內心依然豁達,平靜地看待自己的境遇,都得益于他愛讀書的習慣。在讀書的過程中,他救贖了自己,也收獲了內心的棲息。身處真假難辨的信息時代,唯有離開喧囂,走進書房,沉下心來閱讀,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找到潛意識里真正的生活。
不讀書會變成大眾,讀書才能成為你自己。叔本華說:“如果不愛獨處,你就不會成為你自己。”所謂獨處,其實就是三件事,讀書、思考和寫作。每件事都能讓人更接近自己的靈魂。不讀書的人永遠被外部世界左右,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手機盛行的時代,時間被碎片化的信息搶走了,生活被專家言論和無聊的段子操控了,人退化為草芥一般的粉絲,成為一個被牽著鼻子走的符號。面對這種困境,那就該讀書。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在書籍中,會找到與你共鳴的智者的聲音,會滋養你的頭腦,會給你提供能量。
不讀書的人生等于浪費生命,讀書的人生才值得一過。林語堂曾在《讀書的藝術》中,將讀書與不讀書的人進行對比。他認為沒有讀書癖好的人,等于是把自己幽囚在周遭的環境里,沒有逃出這個牢獄的法子,當他翻開書本,就能撇開一切俗世煩擾,在另一個世界游覽一番,所知所感,自然更上一層樓。威廉·沃茲沃思說,讀書是一種與偉大思想家交談的方式。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思想覺悟的過程。當讀的書足夠多,就能看到世界的多樣,感受到生命的遼闊。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