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思歌騰廣場”上的雕像

“思歌騰廣場”上的雕像

 

作者:晉銘

 

當年全國1800萬知青上山下鄉,走向廣闊天地的身影,至今仍銘刻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半個多世紀以來,作為天津知青第二故鄉的呼倫貝爾,始終沒有忘記知青們獻身邊疆,與當地農牧民結下的蒙漢情誼,感人肺腑的故事依然在流傳。扎蘭屯市的“知青博物館”、新巴爾虎右旗的“思歌騰”廣場(思歌騰蒙語之意:知青)還有“呼倫貝爾市天津知青聯合會”,更是架起了兩地經貿往來的橋梁。知青們將呼倫貝爾的土特產品,帶到了天津舉辦的大型展銷會上。而今,在呼倫貝爾講訴4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故事時,人們都會想起全國知青的榜樣——張勇烈士,她是海河的女兒,更是蒙漢團結的化身!“思歌騰博物館”的前言這樣寫道:“無論如何評價那段歷史,它已成為昨天,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記憶中。因為它不是虛構的、編造的,而是真實的、鮮活的。上山下鄉的風風雨雨使廣大知青磨煉了意志、熔鑄了精神,為今天的我們和我們的后人,留下了不盡的思考和啟迪”。——題記

 

在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有一個聞名遐邇的廣場——“思歌騰廣場”,(思歌騰蒙語之意:知青)這是全旗的地標建筑,也是全國唯一的知青廣場。廣場正中的綠草地上,青銅雕塑的一位年輕姑娘騎著駿馬,手持套馬桿,正遙望著遠方。在她的身旁,19只綿羊悠閑徜徉,低吻著牧草的芳香……

 

2002年,一個年財政收入僅千萬的牧業旗,動用了巨資為這位19歲的姑娘興建了一個廣場,并冠以“思歌騰”的命名,可見草原人民心靈之誠,懷念之深,蘊意之遠,她,就是當時聞名全國的天津知青張勇烈士。

 

1970年的6月3日,被定格在了新巴爾虎右旗草原的記憶中。這天,額爾敦烏拉公社的張勇如往常一樣,跨上駿馬,趕著羊群,走向克魯倫河附近的牧場。雨后天晴的草原清新如洗,鳥語花香,緩緩散開的羊群,跟隨著健壯的頭羊,正向紫苜蓿茂盛的河邊移動。此時,連日水位陡漲的克魯倫河如脫韁的野馬,翻卷著波濤,已從低洼的河段沖出河床,漫向牧場……突然,正在吃草的頭羊掉進了河水中,緊接著一只兩只三只……張勇翻身下馬,奮力去營救落水的羊群。

 

6月,正是草原上百花熱烈綻放的季節,黃花崗上的黃花經過雨水的洗滌,愈發顯得嬌媚明亮,微風吹動盛開的花朵,形成成跌宕起伏的花海,一直涌向天邊。張勇19歲的花齡和這含苞綻放的黃花一樣,剛剛告別5月的孕育,正敞開懷抱迎接6月的蓬勃,便突然香消玉殞,凋落在一片驚濤駭浪之中,讓本是寧靜祥和的草原牧歌當哭,悲慟天地。

圖片5

張興廣/攝影

 

半個多世紀匆匆而過的風雨,令多少草木興衰,物是人非,昔日的黃花公社遷址更名;載著蒙古包的勒勒車又追

 

逐著豐美的水草;曾經叱咤草原的牧馬漢子在夕陽下撫摸著斑駁的馬鞍……唯有不變的是牧人的思念,連綿著黃花崗上的黃花,默默守候著張勇的陵墓,年復一年。

 

2023年11月17日,我踏著初冬的積雪,來到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的樂民小區,見到了82歲的都樂瑪老人,她瘦小的個子,身穿淺紫色蒙古袍,戴著米白色絨巾,滿臉交織的皺紋,深刻著她人生的滄桑。蒙語翻譯說明了我的來意,她拉著我坐在她身邊,一雙骨節增生的手把我的手緊緊握在掌心,沉默了片刻,她抬起頭,深凹的眼眶里盈滿了淚水。“1969年的春天,18歲的張勇就跟你一樣瘦一樣高……那天,公社三個領導騎著馬帶著三個姑娘來到我的包里,說是從大城市來的知青,到草原來接受再教育。他們走時把一個叫張勇的姑娘留下了,她穿著草綠色軍裝,扎兩個小短辮子,一雙大眼睛特別明亮。她用剛學的蒙語:賽白努向我問好,可是,我漢話不會說,說蒙語姑娘又聽不懂,我就用手比劃,她就拿本子記。當時我家四個兒子兩個姑娘,吃住條件都不好,可是姑娘一點兒都不嫌棄,早晨我起來擠牛奶、放牛,她也跟著起來,重活累活搶著干,不嫌臟不怕苦,和我相處的像親人一樣,我也真把她當成了親姑娘。住了一段時間,公社把她分配到了缺少勞動力的牧戶家,再后來聽到她音訊的時候就是一年后的一天……全公社的人找了好幾天,最后在克魯倫河下游找到了她的尸體,她為了救公社的羊群,被水沖走了……下葬那天,我也隨著人們來到黃花崗,按照蒙古族的風俗為她送行。真的喲,多好的姑娘,讓我天天在包里熬好奶茶,等著她回來……” 圖片6

張興廣/攝影

 

我被老人的真情所打動,往事重新觸碰的傷疤,讓她的心仿佛也在流血。不是女兒勝似女兒的蒙漢情意,此時被老人自然流露的神情詮釋的感人肺腑,而19歲張勇女兒般的付出,今日依然讓耄耋老人記憶猶新……我唯恐不經意的響動,驚擾她斷斷續續的講訴,默默遞給她的一張張紙巾,擦著她濕透的留戀和嘆息。

 

告別都樂瑪老人時,她一下子抱住了我,將臉貼在我的臉上。微涼的淚水與我的淚水融在了一起,緊緊相握的雙手久久不愿松開。在張勇當年下鄉的額爾敦烏拉公社(現為達賚蘇木)當年熟悉張勇的牧民,都已年過高齡,有的搬去了異地,有的患了重病,還有的離開了人世,可是他們身邊的子女,依然還記得張勇的名字,記得她留在草原的故事。

 

巴彥布拉格嘎查70歲的牧民嘎拉巴達爾胡對我說,我當年14歲,張勇的好朋友周萍就住在我家,兩個人常常走動,擠牛奶、放牧、起圈,樣樣都拿得起來;65的牧民額吉青格樂說,在我12歲那年,18歲的張勇夏天上我家住了一段時間,我總跟著她玩,她勤勞能干,對人心眼也好;70歲的牧民孟和那順、74歲的敏珠爾,還有李德州、馬特……他們講起張勇,敞開的心扉如奔流的克魯倫河,時而嗚咽,時而激昂,時而又趨于平靜。質樸由衷的言語中,是初始的彼此接納、是后來的情同手足,更是此刻的懷念與贊美!

 

當年張勇在額爾敦烏拉公社停留幾天后,便主動要求來到了交通不便的貧困牧業點。那時集體的牲畜都由牧戶飼養,牧戶飼養的牲畜多少,決定著每個人勞動強度的大小。張勇離開只從事養牛業的都樂瑪家后,便來了到牧業大戶嘎拉森家,承擔了放牧公社1600只二歲子羊的任務。

 

牧區的人們都知道,牲畜里最難放的是二歲子羊,有著多年放牧經驗的牧民都覺得怵頭。二歲子羊,是每年4月生產的羊羔,9月份牧民把斷奶的羊羔與母羊分開后,它們亂跑亂竄,很難歸攏成群,經常惹出許多麻煩。而冬天,則是牧民放羊最艱苦的季節,草原刮起暴風雪時,伸出的套馬桿都看不見桿頭。有一天,張勇剛把“二歲子”羊趕到牧場,突然刮起了大風雪,羊調過頭來就順著風跑了起來,張勇催馬攆出幾十里,拼盡全力左右堵截,終于在天黑前把羊趕到一個避風的溝塘里。此刻,她已經汗水濕背,身體虛脫,可是看到已經脫離了險境的羊群,淚水從她凍僵的臉上流了下來。

 

漫長的冬天過去了,張勇把1600只羊放得膘肥體壯,一只也沒丟。而她自己卻瘦了一大圈,臉上凍出的許多水泡,淌著黃水。讓嘎拉森心疼的常常雙手合十。

 

在2008年興建的“思歌騰博物館”,我閱讀著一本本發黃的日記,仿佛在字里行間觸摸著張勇的脈搏,眼前她的身影愈發清晰高大,一行足印堅定踏實。

 

“知識分子的弱點,就是遇到光明就狂熱一陣,有時是超越條件主觀地決定一切,遇到困難就動搖,看不到實際條件,灰心喪氣……我下定了決心,要放好羊,這絕不單單是掌握勞動本領的問題,而是通過實踐改造自己……只有把革命熱情與實際精神結合起來,才能經得住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煉。暴風雪沒有驅散走我的羊群,卻刮走了我頭腦中的嬌氣和懼怕。雖然臉曬黑了,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可是和貧下中牧的心貼的更近了。”

 

2022年11月,83歲的嘎拉森老人去世了。

 

張勇犧牲的那天早上,她曾看著一直住在家里的張勇打開羊圈,跨上馬背。嘎拉森對趕著羊群的張勇一再囑咐,“姑娘,不要讓羊群離克魯倫河太近,那里的水都出槽了……”

 

每逢清明時節,老人都要來到張勇墓前,獻上哈達,點燃香火,陪伴女兒說說話。

 

我撥通了張勇弟弟張健的電話,他已年近七旬,在張勇犧牲的50多年間,他曾12次受母親之托,從天津專程來黃花崗為姐姐掃墓。他對我重新提及的往事,一時感到有些唐突。了解了我的意圖之后,他在連連道謝中打開了話匣子。

 

“那是1969年的4月25日,一個令我刻骨銘心的日子。一大早,家人、親屬們早早來到車站,可是我一直沒有看到姐姐的身影,當我在人群中找到她時,姐姐正在站臺上組織知青唱歌,因為她是天津知青赴呼倫貝爾下鄉的領隊,直到汽笛拉響了,她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哭著追趕著列車,頻頻地與姐姐招手,想和她說句話。列車漸行漸遠……誰能想到,這竟是我與姐姐的最后告別”。

 

1971年,黃花崗開滿黃花的時候,張健陪同母親來到了呼倫貝爾草原,參加當地紀念張勇烈士犧牲一周年的活動。張健說:“那些日子,來我姐姐墓前祭奠的人絡繹不絕。有騎馬的,有趕著牛車、馬車的,還有從其他地區專程趕來的知青,花圈、花籃擺滿了紀念碑前。當人們知道我們是張勇的親屬時,都非常熱情地圍住我們問長問短。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嘎拉森,我稱呼她大姐,只要她知道我和母親來草原,都會趕著勒勒車來看望,問寒問暖,有時還在蒙古包里盛情款待我們。她對我母親說,你養了個好姑娘,把她留在草原上,我們會像母親一樣照顧她,不讓她再想家……記得也是姐姐忌日那天,已是73歲的嘎拉森大姐,拄著拐杖,顫顫微微來到姐姐的墓前,虔誠地跪下來,獻上哈達,擺上供果。她拿出一沓人民幣對我說:你經常回來給姐姐掃墓,我年歲大了,腿腳也不利索了,說不定哪天就來不了了……這點錢你留著給姐姐買點香火吧……我扶起大姐,把她擁在懷里,無以言表的謝意,化作瞬間涌出的淚水。

 

有一次,我遇到幾位當地牧民,他們牽著馬與我同行,伸出大拇指,稱我姐姐是‘烏恩其’。(烏恩其蒙語之意:誠實)我心里在想:牧民們這樣對待我姐姐,姐姐她到底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能讓他們對往事常憶常新?

 

在草原的30多天里,張健從一位位牧民的口中,得知了許多關于姐姐的故事,讓他既感動又敬佩。平日看似溫柔的姐姐啊,原來你的心中裝滿了那么多的大愛與善良,你把草原上的長輩當做阿爸、額吉,姐妹兄弟當做自己的手足,只想著去關愛,去給予,與他們所思所想,流淚流汗,苦樂同當……所以才贏得了那么多的信任和愛戴。

 

有位女牧民得了肺結核病,張勇知道后,馬上把自己鋪的褥子和氈子給病人送去。她發現病人的丈夫不在家,就邀了一位女知青一同搬進蒙古包,擔負起他們的家務,精心侍候病人。病人的痰血濺到身上,她不顧傳染不怕臟,卻千方百計地防止病菌傳染給孩子。這位病愈后的牧民拉著張勇的手說:“你比我的親人還要親哪!”

 

牧民達日瑪老額吉告訴我這樣一件事:“那是張勇來草原的第一個冬天,草原上的牧戶都在進行著過冬的準備,就在我想添置一件棉衣的時候,張勇拿著公社發給知青的布料和棉花來到了我的蒙古包。張勇說:額吉,用這布和棉花給您做件衣服吧。我說:姑娘啊,你離媽媽這么遠,還是留著自己用吧。張勇說:您就是我的媽媽,還是您留下吧。我推辭不過,只好留下。當張勇離開的時候,我看到她穿著帶補丁的衣服,淚水止不住流下來。我心里想:一個從城市來到草原的姑娘,過頭一個冬天,你不想著自己冷不冷,卻想著我暖不暖……你留下的哪是布和棉花,是對牧民的一片心哪!”老人打開個包袱,一塊全新的布料依然疊得整整齊齊。老人說:“看到這塊布料就像看到了我的姑娘張勇,她對我們那個情分,真是把心都能掏出來”牧民們還告訴我:張勇在草原住過許多蒙古包。包里的老老少少,都非常喜歡她;她住到哪里,就把哪里當成自己的家;拉水、做飯、擠牛奶、撿牛糞,什么活都干;哪個牧民有困難,她都熱情幫助;有人患了胃病,他就給家里寫信,從天津買藥,親自送上門;有人鞋破了,她把自己的新鞋送去;有的知青把臉凍壞了,她寧可自己的臉淌著凍傷的黃水,把凍瘡膏送給別人用……

 

張勇心里裝著牧民,牧民心里也裝著張勇。有一次,她病倒在一個老牧民家里。老額吉像照顧自己的女兒一樣,給她喂藥喂水。“姑娘,看你病成這個樣子,離家這么遠,不想回天津,不想媽媽嗎?”張勇說:“額吉,我是來草原接受鍛煉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牧民們就是我的額吉、阿爸!有你們的關心照顧,我的媽媽會放心的。”老人聽了把張勇摟在懷里,親吻著她的額頭。

 

張健說:“我姐姐到草原后,沒有回過一趟家。記得一次媽媽讓我寫信給她,希望她能回來看看。姐姐在給媽媽的回信中寫道:親愛的媽媽,離開您雖然想念,但我離開牧民們更為不安,我在草原上生活非常幸福,離開草原一天都覺得不習慣……從一個知識青年,鍛煉成為一個合格的牧民,這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呀!……放心吧!媽媽,讓女兒在草原上鍛煉成長吧”。

 

我知道,一個知青要想真正熟悉草原,融入牧民當中,必須要經過三關:語音關、生活關、勞動關。在短短的時間里,張勇以頑強的毅力不僅闖過了這三關,還闖禍了騎馬關、氣候關、蚊蟲關……不斷熟悉、適應、掌握著牧業生產中的各種活計,踐行著知青到一個真正牧人的身份轉變。

 

有一次,張勇看到一個羊倌抱著只羊去獸醫站抓藥,她上前詢問得知羊生蛆了,掀起羊尾巴,張勇看到腐爛處流著膿血,上面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蛆。突然,那羊一甩尾巴,蛆蟲落到了張勇身上,她不由得惡心后退了幾步。而那個羊倌卻一點兒也不在乎腥臭,用手從羊尾巴上一條條往下拿著蠕動的蛆……張勇驚呆了,突然涌上心頭的慚愧感,讓她覺得自己那么渺小,覺得自己離一個真正的牧人還有很大的情感差距。因為真正的牧人會把飼養的生靈當作自己的生命一樣,不會視而不見,更不會嫌棄不管。

 

從此,她主動承擔了牧區最臟最累的活——給羊洗藥水澡,每逢洗浴之際,她都會挽起褲腳,光著腳丫,搶先忙碌在浴槽旁,有時羊一掙扎,連人帶羊一起掉進浴槽,弄得滿身泥水,讓藥水一泡,傷口鉆心地疼。她卻樂滋滋地說:“只有弄一手泥巴,滾一身臟臭,才能縮短做一個真正牧民的距離。”

 

長期的野外放牧,張勇饑一頓飽一頓,患上了胃病,當她聽說邊防軍戰士戴金海也得了胃病時,立即將母親寄給的藥托人給送到了駐軍營地,那天,胃病好轉的戴金海專程到白音寶力格生產隊找張勇致謝。放牧歸來的張勇聽說后高興極了,立即給母親寫信,將購買的藥品直接寄到戴金海的部隊。有的牧民患了風濕病,她就將自己省下的錢寄回家里,讓家人幫助買藥;有的需要去天津問醫治療,她就讓家人幫助接送,聯系住行。她隨身背著的挎包里,總是裝著針線,看到牧民的衣服破了就給縫補。 她聽說誰家有了困難,就連夜登門問詢,就連有的知青穿的過冬蒙古袍,也是出自張勇的飛針走線……

 

無論是和她一起生活過的知青姐妹,還是接觸過她的附近牧民,都對她打心眼里升起一種無以言表的親近,把她當做推心置腹的親人。

 

張健回憶說,“我離開草原的時候,貝爾公社的阿木拉老額吉把一套蒙古族服裝送給了我。她一邊給我穿衣服一邊說:孩子,讓額吉好好瞧瞧,你多像你姐姐,多像我們蒙族的孩子。希望你將來同你姐姐一樣,做草原的雄鷹,邊疆的駿馬……現在,我還一直珍藏著老人的心意,沒事時常拿出來看看。”

 

兒時與張勇一起玩耍,而后又跟隨張勇一起下鄉到額爾敦烏拉公社的知青劉桂珍,50多年來始終堅守著姐妹承諾,一次次放棄了去城市的機會,只身一人留在了草原,

 

陪伴著黃花崗上長眠的張勇。她對我說,我從小就喜歡張勇,她雖然比我大幾個月,可是她處處都表現出當姐姐的樣兒,我是她的影子,當年她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牧區,我的父母也愿意讓我和她一起同行。張勇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母親一個人帶著7個孩子,張勇是姑娘中最小的,但也最懂事自立,母親特別疼愛她。在草原我和張勇一起放牧,一起下甸子打草拉草,還一起談論未來……那時沒有手機電話,我們躺在巴彥布拉格草原看白云的時候,是最想家的時候。”

 

為了安慰遠在千里牽掛的母親,張勇多次在信中說明不能回家探親的理由,求得母親的諒解。“前些時間在公社學習,到旗里參加組建民兵連活動,其它的時間都在牧業點勞動,虛心接受貧下中牧的再教育,所以時間非常緊張。這兒的貧下中牧對待我們像親生女兒一樣,不論到

 

哪,對我照顧得都很好。在草原上生活非常幸福,離開草原一天生活都不習慣,離開蒙古包更不習慣了。到公社學習也到蒙古包里吃住,到旗里學習也不住招待所。總之,離開草原,離開蒙古包,離開牧民,我心里就非常空虛!這里牧民的共同愿望是,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用我們的雙手,建成一個美麗富饒的大草原! 今天雖艱苦,明日得幸福,我今來獻身,下輩子來享福!

 

媽媽,我離開您雖然想念,但我離開牧民更為不安,放心吧! 讓自己的女兒像雄鷹一樣在草原上自由飛翔鍛煉成長吧! 以后飛回家探望您的,將不是一個軟弱的姑娘,而是草原上的雄鷹!

 

……上次接到家里的東西又高興又不安,高興的是物質上的關心,是母親對女兒的心意,不安的是,好吃好穿將使女兒貪圖享樂。我的心愿是:貧下中牧穿什么我穿什么,貧下中牧吃什么我吃什么,貧下中牧干什么我干什么,貧下中牧能做的事,我要學著,貧下中牧不會做的

 

事,青年人要大膽創新! 以后請家里千萬不要寄東西,要知道,我們是草原上的雄鷹,不是溫室的花朵。

 

丟掉了天真懵懂,走向了穩重成熟,一個平凡普通的城市姑娘,憑著信念和執著,憑著自強和勇敢,把根扎在了草原,把心交給了牧人,源于自覺,源于內心的那種真正大愛,讓她身置草原邊陲,面臨生活困苦,也能在愛的奉獻中看見明天的美好,并為之去終身奮斗。跌倒了爬起來,是為了重新站立;“天做帳篷地做床,大風吹來我乘涼”更是生命的樂觀,從愛的點滴做起心甘情愿,勞其筋骨無怨無悔……赤子之心,日月可鑒!

 

張勇犧牲后,中共新巴爾虎右旗旗委,根據張勇的英雄事跡和她多次的申請,追認她為中共黨員,同年10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當時呼倫貝爾隸屬黑龍江管轄)做出《關于學習張勇同志英雄事跡的決定》并授予她“革命烈士”的榮譽稱號。1971年3月17日,《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刊發了新華社通稿《壯麗青春獻人民》至此,全國廣泛掀起了學習宣傳張勇英雄事跡的熱潮。

 

懷著深深的敬意,我和祭奠的人們踏著厚厚的積雪走向張勇墓地。這里是達賚蘇木草原的制高點,也是牧人心中吉祥的圣地。初冬連續飄落的雪花,織成了碩大的雪被,覆蓋著冬眠的黃花崗。鉆出積雪在寒風中搖曳的枯枝,像無數站崗的衛士,守候著雪野的夢鄉。我輕輕放慢腳步,唯恐踏雪的聲響驚醒安息的亡靈,驚散山坡的羊群。紅磚圍起的陵園里,擺放著剛剛有人敬送的花圈和花籃,還有系在松枝上的藍、白色哈達……

圖片7

張興廣/攝影

 

我默立致哀,一陣風吹來,溢出我滿眶的淚水。

 

從蘇木負責人口中得知,當年悲痛萬分的牧人,一致拱手讓出這塊圣潔的寶地,來寄托一份深情;黃花崗,也按照牧人的意愿,為張勇舉辦了蒙古族規格最高的葬禮,留給了她一片曾經放牧的草原……高高聳立的漢白玉墓碑,像張勇挺立的身影,眺望著遠方寶石般的達賚湖,山崗下頓失滔滔的克魯倫河河床,在雪野上隱約著明暗的曲線,宛如鋪展的挽帳,讓天地肅穆。墓碑朝向的正南方,云霧茫茫,但那是海河的方向,張勇家鄉的方向!

 

從黃花崗我又驅車來到思歌騰廣場,幾十公里的路程,我仿佛感覺車輪還在行進中。初冬的陽光灑在廣場上,給張勇的雕像鍍上了一層銀輝,我凝視沉思,心潮激蕩。知青,這是一個多么特殊的群體,他們應運而生,胸懷大志,把激情和理想帶到了廣闊天地,牧人們從知青身上學到了文化知識,知青們在草原上體驗到了牧人的艱辛,彼此的文化認同,筑牢了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意識。草原“知青文化”的核心就是民族團結,張勇則是草原上“知青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一年零一個月,不到400天的時間,可謂長可謂短?年僅19歲的張勇,用匆匆而逝的青春,在內蒙古大地,在呼倫貝爾草原,書寫了一部“知青文化”的巨著。牧人給予她的“烏恩其”稱謂,是草原民族發自內心的表達,更是對她如花生命的最高褒獎!

 

我揮手向“思歌騰廣場”告別,今夜,廣場上的雕像將會趕著她的羊群,走進草原溫馨的夢里……

 

發表于《呼倫貝爾日報》7月24日文化視點整版、《天津文學》期刊2024年第五期等。


圖片8

圖片3.png 

作者簡介:

晉銘,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呼倫貝爾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散文· 原創版》《海外文摘·文學版》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學員。呼倫貝爾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現任呼倫貝爾市文學藝術事業發展中心主任。

著有散文集《枕夢北方》于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編著文集《似夢年華》入選《當代作家精選文庫》。其散文、散文詩、詩歌、歌曲、小小說、報告文學、文藝評論、非虛構作品等在《北京文學》《民族文學》《生態文化》《中國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民族報》《人民日報》《北京晚報》《內蒙古文史資料》等國內正規報刊發表若干,被多種選本選刊和中國作家網、新華網、中國文藝網、作家網、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平臺轉載,獲多種獎項,部分作品譯成蒙文發表。

圖片4.png 來源:《晉銘文學》公眾號!

作者:晉銘

https://mp.weixin.qq.com/s/B1TEcSKp388rDqwqeGsIiw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啊哈~在加了一根手指|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生活片|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青青草国产免费久久久下载|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视频| 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 日本无吗免费一二区|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 公添了我的下面出差牌友|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麻豆回家视频区一区二|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人妻av无码专区|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 韩国免费一级片|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毛片| www.99色|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1区2区| 日本媚薬痉挛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欧美老熟妇欲乱高清视频| 好男人好视频手机在线| 嗨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美女舒服好紧太爽了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 日本三级网站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在线永久免费看黄|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凌凌漆国语|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波多野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