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難免有許多痛苦的事,而祖父的離去,這種痛一直纏繞著我心。因為在他7個孫子、孫女中,我要算他心痛最多的一個了,而我卻是祭拜他老人家少之又少的一個。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時常令我感到惶恐不安!這種不安和惶恐來自于平日里繁忙的工作之余,來自于家里的瑣事之后,來自于朋友、同事、同學、戰(zhàn)友等應酬之中,來自于安逸的習慣和懶惰的心性使然,在有時間或沒有時間的空隙中,我曾一次次為錯過祭拜而自責。
又到了清明節(jié),我和堂弟去了趟百余公里外的農(nóng)十師181團,給葬在那里的祖父上墳。當我們再一次來到那片荒涼寂靜的戈壁灘,找到那座沙土堆起的墳的時候。心中有種異樣的感覺,這里曾是祖父居住過的地方,現(xiàn)在卻是我們祭拜的地方。為了避風,我把車直接開到墳一旁,用車身擋住風頭,然后是擺放水果、倒酒、點煙,燒香、磕頭等。
陽光普照大地,但在呼呼作響的寒風中讓人感覺不到多少溫暖,風打著旋兒,裹著燒成的灰燼,一片片在我們眼前上下翻飛、飄來飄去。祖父在地下,我們在地上,雖然離的是那樣近,只是彼此再也聽不見、看不見了......。我下意識的看了看祖父附近的墳堆,已經(jīng)有兩座墳被風刮平了,墓碑歪倒在沙土里。如果不仔細看,還真辨別不出是墳墓。
放眼望過祖父的墳,遠處是戈壁荒灘、稀疏深灰色的駱駝刺便是這里唯一的風景線。脆弱的植被一覽無余,冬季留在地表的積雪早已被干燥的寒風刮得沒了蹤影,沙化的墳地在風中萎縮。這里埋葬著的是兵團農(nóng)十師181團三營死去的人當中的一部分,他們永遠留在了這里,留在了這片荒漠之中。
六十多年前,為了“屯墾戊邊”,祖父和來自五湖四海支邊的人們一道響應黨的號召,投身到火熱的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開發(fā)的大潮中。將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無私奉獻給腳下這片圣神的土地。雖然他們只是新疆農(nóng)十師那個群體中的一小部分,但正是有了他們這樣的人,才建起了現(xiàn)代化的北屯市,才開出了近百萬畝的良田。他們“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而這一座座荒禿禿的墳墓便成了那個年代的歷史見證。這不能不說是他們這代人創(chuàng)造了人間的奇跡!“鑄劍為犁,生生不息”,正是兵團農(nóng)十師人的精神寫照。
離開祖父的墳后,迎著風我們驅車往回趕,心里默默祝愿:祖父和埋在這里的人們永遠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