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薹是大蒜的花莖,是大蒜的心臟,是一種非常好吃的蔬菜,更像翡翠一樣惹人喜愛。
每年四月中旬,家鄉一年一度的蒜薹就上市了。遠遠望去,那些賣蒜薹的菜農,或用自行車載著,或用架子車堆著,或用籃子盛著一捆捆、一把把蒜薹,臉上洋溢著對生活的期盼。希望自家種植的蒜薹能在集市上賣個好價錢,換回生活用品;那些收蒜薹的商販,眼巴巴地望著菜農帶來的蒜薹,希望能用最低的價錢收購下來,販運到大城市,掙更多的金錢。
一把把、一捆捆鮮嫩鮮嫩的蒜薹擺在人來車往的早市上。那翠綠翠綠的顏色就像藝術家打磨、雕刻后的翡翠作品,圓潤、光滑、水靈靈的,著實讓人喜愛;那鮮嫩鮮嫩的樣子,仿佛要流下汁水來,讓人饞涎欲滴。
一大早路過菜市場,只見街邊擺滿成捆成捆的蒜薹,來來往往交易的市民絡繹不絕。一個中年婦女推著一輛電動自行車,后座上架著三捆又粗又長的蒜薹。一個女人正跟她商量價錢,一塊五一斤。一個城管走過來,大聲呵斥她:“趕快把你的車騎走,再不走,就扣留你的車……”賣蒜薹的中年女人一時不知所措。我要急著上班,正好可以買下來。一來解決賣蒜薹婦女無處擺放的尷尬處境,二來也節省了我的時間。“兩捆多少斤?”“10斤,在家稱好了的,你要就拿去吧!”我一聽今年的蒜薹這樣便宜,而且她的蒜薹那樣鮮嫩、勻稱,想也沒有多想,就掏出15元錢塞給他,拎起兩捆蒜薹往單位走去。
一路上,碰到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每碰到一個婦女,就會問我:“好嫩的蒜薹呀,多少錢一斤?”“一元五角,趕快上菜市場去買呀!”我也像撿了大便宜似的,高高興興地回答著每一個問價的人。
來到辦公室,一幫女同事看到我買的蒜薹鮮嫩、翠綠,聽到價錢便宜,更是贊不絕口。“趕緊去買吧!今年菜市場的蒜薹就是這個價。”幾個同事騎電動車一溜煙跑了,直奔菜市場。一會兒,也帶進來幾捆脆生生的蒜薹。
一個老年人捧起我和同事買來的蒜薹,仔仔細細打量一番說:“看來你們都不識貨,這些蒜薹根部都被水浸泡過,不光稱起來斤頭重,而且容易腐爛。趕緊拿回家早點吃掉。要不,過一夜,蒜薹根部最嫩的那點白頭頭兒就變成干柴了,只能截去。”“不會吧!”同事們一個個面面相覷。老人接著說:“你們知道今年我們這里的蒜薹為什么這樣便宜嗎?”我們直搖頭。“為了增加斤頭,賣更多的錢,菜農把捆好的蒜薹先一天浸泡在水里,再賣給菜販子。一般菜販子沒有經驗,拉到半路上就全部腐爛了,只能倒掉,賠個血本無歸。菜販子再也不敢來我們這里收蒜薹了。本地人又吃不了那么多,不就便宜了嗎?”聽完老人的話,我捧起剛剛買來的蒜薹看了看,根部果然水淋淋的。
蒜薹是大蒜的花莖,是大蒜的心臟。無論炒肉、涼拌、腌制成咸菜,都是人們百吃不厭的美食。那圓圓的翡翠一樣的短莖,入口時有種淡淡的辛辣。慢慢咀嚼,竟有一絲清清爽爽的香甜透過舌尖彌漫全身。
一棵蒜從農歷七八月下種,到長成一根蒜薹,要經歷夏日的炙烤、秋日的孕育,嚴冬的歷練,春天才能抽出一根莖。一根蒜薹就像一個嬰兒一樣,要十月懷胎才能成熟。
往年最便宜的時候,家鄉的蒜薹都要賣到六元錢一斤。今年的蒜薹一元五角錢一斤,的確太便宜了。也許,蒜薹便宜不光因為菜農浸泡蒜薹,大概也與國家遏制公款吃喝有關吧!沒有人用公款吃吃喝喝了,物價自然也就便宜了。
想想那些辛苦勞作的菜農,也真夠不容易的。我見過那些菜農常年在田間勞作,下種、除草、扯蒜薹的情景。手握用竹子和針做成的夾板,弓下腰,一根一根從蒜苗里抽出來。蒜薹有很強的腐蝕性,扯過蒜薹的手,皮一層一層地脫落,好久都不能愈合。
我想,不管怎樣,腐爛的只是個別人的心,而不是蒜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