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不怎么見到網友巴根草,上前打個招呼。問最近忙些啥?巴根草說,最近學駕駛,并回問我有沒有拿駕駛證。我回答說,對駕駛沒什么興趣。巴根草似乎有些吃驚,大勢所趨,怎么能跟著興趣走,大家都會開車,你單單不會,就落伍了。
當今,結婚娶媳婦,最難辦的兩大件就是房子和車子,房子、車子也耽誤和拆散了多少有情眷侶。富二代拿婚姻當兒戲,結婚、離婚成了便當,就是房子多,車子好;窮二代忍辱負重,苦爭苦等: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因也就是一沒房子,二沒車子。
我們只要稍微抬腳,向前走幾步,然后放眼天下,跳入我們眼簾里的,滿街道滿滿當當的車子,大大小小,長長短短,高高低低……,像大雨傾盆之前,路邊搬家的螞蟻,交著尾,咬著頭,磕磕絆絆,擠擠挨挨,一道道,一行行,我追你,你趕我,互相牽制,互相排擠,仿佛都在逃命,仿佛都在避險。
我曾有意無意的考一位小學生,讓他在一分鐘時間說出二十個漢語詞匯,結果說不到三五個就卡住了,但他說汽車的品牌名稱比背書還順溜:大眾奧迪保時捷,豐田鈴木馬自達;寶馬捷豹菲亞特,奔馳路虎邁巴赫……。就連復雜的汽車標識三五歲的孩子一見也能爛記于心,而26個簡單的拼音字符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一年還有不會讀、不會寫的。為什么孩子和大人一樣會對汽車這樣敏感和好奇?
孩子從幼兒園起到高中乃至大學,上學普遍都是家長接送,而接送孩子多半家庭都是私家車來,私家車往,車代表了地位,代表了形象,就像穿衣服,出門都是光艷的。上學放學的時間段也是造成交通堵塞的高峰期,一兩里路程步行也就十來分鐘,而開車卻要半個多小時,時間都在堵塞中虛度,于是便有了埋怨和叫罵,質問交通不作為,指責交警不給力。
弟弟在常州打工,今年花三十幾萬新買了一輛奔馳,說要在五一開回家讓我們也坐坐,感受一下名車的魅力。三十多萬,我想是他打工十年攢下來的錢,飽含了辛苦和不易。常州離廬江也就三四百公里,平時全程高速四個小時的路程,而他卻花了十四五個小時,說堵車幾十公里,進不得更退不得,到家的時候已經是次日中午,累得一頭鉆進被窩都不知道醒來,哪有心思帶我們享受坐車之樂。我責備他:怎么這時候往回趕,又不是不知道五一是行車高峰期。他無奈的抱怨:這不是省點過路費嘛?
今人以車代步,古人以步代車,有安步當車的典故:齊宣王要給賢士顏斶房子、車子,讓他過著華貴的生活。而顏斶卻說:我本是布衣粗食慣了的人,安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我還是回家自食其力吧。顏斶就把安步當成了修身養性的資本。
隨著車子的普遍使用,中國人的體質能力也在不斷下降,我父親那個年代,常常聽他說過,一擔能夠挑起兩百多斤的稻谷步行二三十里去城里加工,而他那個年代是衣食不暖的艱難時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上學放學幾十里路程,從來都是步行的,一兩個小時走下來,一點也不覺得累,生病的幾率也小得多;到了我們的孩子,一兩里路程沒有車子,要走起來,恐怕要叫嚷著散了骨頭架子。兩三層的樓梯,爬上去也直不起腰身。我們一面享受著名車帶來的舒適和連帶的面子,一面又在埋怨坐車生出的贅肉,強迫自己用節食來減肥。
同學Q君,文章寫得好,在縣直機關上班,從家到單位也就三里多路,上班、回家每天來回四次,我每次都能看得見他堅持騎著自行車,很是羨慕,羨慕他還有這樣的耐心保持在行走中享受生活。一日想走過去和他聊幾句,他也許覺得我是第一次發現他還在騎著自行車,發現我,反而將車子迅速駛離。第二天,第三天……,一直以后都沒再看到他騎著自行車出現在我前邊的路上。也許他拐道了,也許他購了新車,我在心里隱隱難受:是不是他也覺得行走是一種難堪的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