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很早,是江南上古的傳統,這是個很好的節日,一切欣欣然,氣象更新,人們神清氣爽。
中國的三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很招人喜愛。該開的花己經爭先恐后地開放。石榴花一朵朵絢麗于枝頭,美人蕉也亳不遜色,嬌艷于花園中,野菊花在風中自由自在地與蝴蝶嬉戲,就是普普通通的草也散發出好聞的香味。我買回一盆梔子花,風一吹淡淡的香飄滿屋,它為我花開三朵。茉莉花也開了,該結的果子也成熟了,桑葚也可口又可黑頭發,夏至一到,桃、楊梅、西瓜好看又好吃。這還不算,粽子成了端午節的普及食品,唐代的溫庭筠的“盤斗九子粽,甌鬧漁歌響,風動角棕香”,以及唐代元稹的“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了粽子的的味道和形式,也可以說明粽子從唐代一直香到現在。
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端午時節成了一種自覺行動,家家戶戶門上都要懸掛香艾和菖蒲驅病毒。只要每年五月初一到來,我就開始上街買香艾,長長的香艾和菖蒲扛在肩上在風中張揚,讓人身心放松,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竅、殺菌。相傳采艾其實是很有講究的,應在五月五日雞鳴之前采下,否則就失了靈氣。
在鄉村過端午,嫁出去的女兒頭三年都要和丈夫一起挎著裝有粽子的籃子帶著蒲扇回娘家送節禮,三節兩壽禮事周到表示女兒的孝順。娘家必定有好菜好酒款待女兒、女婿,大蒜燒紅燒肉,紫蘇膳魚小炒,黃瓜湯,咸鴨蛋這四樣缺一不可。因節日才能聚到一起的親戚家的小孩子們就上屋追到下屋,歡歡喜喜唱童謠:"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
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古人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形雨之時。在端午節的早晨設雄黃酒以飲晏祈雨,希望祈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好年景,說是“端午有雨兆豐年”,并以雄黃酒涂兒童額部防疔癤,以雄黃酒灑房屋四周防蛇蝎。古代的科技水平、醫藥衛生都較落后,因對疾病的恐懼而生出許多禁忌,由“五”字將抽象的病魔具像為蛇、蜘蛛、蜈蚣、蛤蟆、壁虎等五毒,因此小孩端午節要系五色線。氣候逐年變暖,使百姓感覺這個節日的種種好處,因此端午節也算是民間傳統的衛生節,在家里搞大掃除,熏蒼術,灑雄黃酒,家家戶戶散發出一種香味。
娘家鄉下的院子里種有菖蒲,那植物可真爛賤,不用人操心,旺得很。飲雄黃酒對夏天感染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如果有風濕病,拿菖蒲制作席子睡可除濕氣,更重要的是那香味讓人舒適。
早在周代已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的記載,將香艾、菖蒲、楓球用泉水在大鐵鍋中慢慢去熬,洗頭發清亮烏黑,端午節早上起來梳頭,頭發順得讓人吃驚。熬出來的水洗澡讓人滿面紅光,整個人清爽的很,成了地地道道的香香女人,這習俗我堅持好多年了,邊洗邊想這端午節可真是于身于心都有益的節日。
到了夜晚,風兒清涼,蛙聲正濃,燃起藏香,生好香薰爐在床單枕頭上灑些桂花露,每個房間的角落都灑下花露水,胸前掛上小香包,桅子花、茉莉花、九里香、金邊七里香香入我心田,真是個香香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