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人生
高擁軍/作
人生就象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余步。
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
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
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準會亂了套。
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
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后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
事實證明,學習伙伴有益于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
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
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
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木料經過木工用墨線劃直線加工以后,就變直了;金屬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礪后,就能鋒利。
對你所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可偏袒;對你所厭惡的人,要知道他的優點,不可抹殺。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而產生偏見。
災禍中存著幸福,幸福中潛伏著災禍。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樣。君子之交,彼此沒有圖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顯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夠長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懷有獲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甜言蜜語,因而難以持久。
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應平等相待,互助互濟。
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生命在于運動,腦筋在于開動,人才也需要流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
驕傲自滿必然招致損失,謙虛謹慎就會獲得好處。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
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高級催眠療愈師。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