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歷
樂冰,男,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于安徽省宣城市,后移居海南,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進修于魯迅文學院第19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少年時代在《語文報》、《中國青年報》、《文學少年》、《中學生文學》等發表作品。近年來,在《詩刊》、《北京文學》、《青年文摘》等發表詩歌600余首,并有長篇小說發表于《中國作家》。已出版作品6部。多次獲得全國詩歌獎。代表作《南海,我的祖宗海》廣為流傳。
1999年9月,出版散文集《純真與浪漫》;
2000年10月,加入海南省作家協會;
2002年3月,出版詩集《夏娃的誘惑》和長篇小說《再見吧,情人》;
2009年3月,出版詩集《在詩歌島上》;
2009年4月,出版紀實作品《祝福稅收》;
2012年11月,當選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2013年4月,出席第二屆中國——澳大利亞文學論壇;
2013年7月,當選海南省詩歌學會副主席;
2013年9月,當選國際漢語詩歌協會副秘書長;
2013年10月,當選海南省社區文化促進會副會長;
2014年8月,出版詩集《南海,我的祖宗海》。
2014年11月,獲得“海口市德藝雙馨優秀文藝家”稱號。
2014年12月,出席兩岸詩人高峰論壇,并作主旨發言;
二、近年來公開發表作品目錄
1、《中國作家》(國家級文學核心期刊),中國作協主管,2013年上半年長篇小說專號,發表長篇小說《海南夢》(15萬字)。
2、《詩刊》(國家級文學核心期刊),中國作協主管,2013年5月下半月,發表《桃花潭》(外2首)。
3、《黃河》文學雙月刊,山西省作協主管,2013年第3期,發表《樂冰的詩》(3首)。
4、《邊疆文學》文學月刊,云南省作協主辦,2013第8期,發表《樂冰的詩》15首。
5、《青海湖》文學月刊,青海作協主管,總第587期(2013年7月出版),發表《遼闊的疆域》(組詩)8首。
6、《北京文學》(文學核心期刊)、北京市作協主辦,2013年第9期,發表《我的北京,我的夢》(組詩)7首。
7、《天津文學》文學月刊,天津市作協主管,2013年第9期,發表《樂冰的詩》(5首)。
8、《文藝報》,中國作協主辦,2013年4月10日副刊,發表《新詩需要更多關注》隨筆。
9、《國際旅游島商報》,海南省社科聯主管,2013年7月22日副刊,發表《三沙頌》(10首)。
10、《文藝報》,中國作協主辦,2013年5月15日副刊,發表《讀書與作家夢》散文。
11、《椰城》文學月刊,海口市文聯主管,2013年第7期,發表《三月的北京》(組詩)14首。
12、《牡丹》文學月刊,洛陽市文聯主辦,2013年第5期,發表《在皖南》(7首)。
13、《椰城》文學月刊,海口市文聯主管,2013年12期,發表《樂冰詩歌》(12首)。
14、《天津詩人》2013年春季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發表《風從海上吹來》(外二首)。
15、《2012,中國詩歌排行榜》(譚五昌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發表《這三個女人像三枚釘子》一首。
16、《中國青年詩歌選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出版,發表《成為一顆樹多好啊》(外一首)。
17、《中國當代詩歌導讀》,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出版,發表《桃花潭》一首。
18、《國酒詩刊》,學苑音像出版社,2013年第3輯,發表《我替父親活在世上》(外一首)。
19、《中國當代詩歌精品大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表3首。
20、《宣城日報》,宣城市委機關報,2012年7月14日,副刊發表《在皖南》(4首)。
21、《草地》文學雙月刊,四川阿壩州文聯主辦,2013年第6期,發表《樂冰詩歌》(5首)。
22、《國際旅游島商報》,海南省社科聯主辦,2013年11月26日,副刊發表《樂冰詩選》(7首)。
23、《現代青年》(細節),青年團海南省委主辦,2013年10期,發表《樂冰詩歌》(8首)。
24、《太原晚報》太原市委主辦,2013年9月19日,副刊發表《德國姑娘蘇珊》一首。
25、《海口晚報》,海口市委主辦,2013年7月17日,發表《樂冰詩歌三首》。
26、《詩林》文學雙月刊,哈爾濱市文聯主辦,2013年6期,發表《樂冰詩歌》(三首)。
27、《黃河文學》文學月刊,寧夏自治區文聯主辦,2013年第9期,發表《螞蟻的心》(10首)。
28、《文藝報》,中國作協主辦,2013年7月31日,副刊發表《三沙頌》(三首)。
29、《海南日報》,2013年11月7日,海南省委主辦,副刊發表《致海南》(兩首)。
30《中國煤炭報》,國家煤炭安全監察局主辦,2013年11月15,副刊發表《祝福你,我的中國》(長詩一首)。
31、《證劵導報》,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2013年12月5日,副刊發表《詩說海南》(5首)。
32、《中國稅務報》,國家稅務總局主辦,2013年11月29日,副刊發表《夢想與祖國相連》一首。
33、《文學界》文學月刊,湖南省作家協會主辦,2013年12期,《十二根青絲》(外三首)。
34、《中國詩歌》月刊,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期,樂冰的詩兩首。
35、《詩潮》,沈陽市文聯主辦,2014年第5期,11首;
36、《中國詩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2014年第4期14首
37、《特區文學》深圳市文聯主辦,2014年第3期1首;
38、《天津文學》天津市作協主辦,2014年第6期5首;
39、《草原》內蒙古作協主辦,2014年第6期3首;
40、《中國詩歌》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2014年第5期,3首;
41、《安徽文學》安徽省作協主辦,2014年第8期6首;
42、《天水日報》天水市委主辦,2014年2月16日詩2首;
43、《2013,中國詩歌排行榜》(邱華東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4年,1首;
44、《2013,中國新詩排行榜》(譚五昌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首;
45、《2013年,中國年度優秀詩歌》(楊學志主編)新華出版社,2014年1月,1首;
46、《2013年,華語詩歌年鑒》(徐敬亞、韓慶成主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年,3首;
47、《飛天》甘肅省作家協會主辦,2014年1月,詩3首;
48、《紅豆》南寧市文聯主辦,2014年2期,詩2首;
49、《青島文學》青島市文聯主辦,2014年2期,10首;
50、《黃河》山西省作家協會2014年第5期,10首;
51、《詩潮》沈陽市文聯主辦,2015年增刊,3首
52、《北方文學》黑龍江作協主辦,2014年第6期,《詩歌是發自靈魂的聲音》(9000字);
53、《海南日報》海南省委主辦,2014年1月6日,1首;
54、《今日海南》海南省委主辦,2014年10期,5首;
55、《椰城》海口市文聯主辦,2014年2期,16首
56、《海南農墾報》海南省農墾總局主辦,2014年1月10日,7首;
57、《法制時報》海南省政法委主辦,2014年3月12日,詩2首;
58、《法制時報》海南省政法委主辦,2014年2月25日,詩2首;
59、《法制時報》海南省政法委主辦,2014年2月26日,詩2首
60、《今日海南》中共海南省委主辦,2014年第5期,4首;
61、《證劵導報》海南日報社主辦,2014年3月26日,5首;
62、《詩歌月刊》安徽省文聯主辦,2014年11期,1首;
63、《海口晚報》中共海口市委機關報,《寫老百姓看的懂的詩歌》(3000字);
64、《詩江南》浙江省作協主辦,2014年第1期,7首;
65、《2014,中國新詩排行榜》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譚五昌主編),2014年,1首
66、《滿族文學》遼寧省作家協會主辦,2014年第6期(雙月刊),詩6首。
67、《詩歌月刊》安徽省文聯主辦,2014年12期(上半月),6首;
68、《詩歌月刊》安徽省文聯主辦,2014年12期(下半月),10首;
69、《海南日報》海南省委主辦,2015年1月25日,6首;
70、《2014年,中國年度優秀詩歌》新華出版社(楊志學主編),2015年1月,1首;
71、《2014,中國年度詩歌》漓江出版社(林莽主編),2015年1月,1首;
72、《椰城》文學月刊,海口市文聯主管,2015年第1期,發表《菊花盛開》(組詩)15首。
73、《南海,我的祖宗海》,南方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160首;
74、《青年文摘》(雙月刊)2015年第6期1首。
75、《草原》內蒙古作協主辦,2015年第1期7首;
76、《今日海南》中共海南省委主辦,2015年第5期,1首
77、《夢的色彩》南方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5首
78、《西部》新疆作家協會主辦,2015年第6期,1首
79、《中國當代詩歌精品大全》(中國文聯出版社),3首
三、近年來在民刊發表作品目錄
1、《城際生活圈》(2012年12期),詩歌1首《南海,我的祖宗海》,創作談《詩人的血是發燙的》;
2、《現代禪詩探索》(2014年5月出版),詩4首;
3、《鱷城文學》(2014年夏卷),詩11首;
4、《中國魂》(2014年第1期),詩4首;
5、《中國文學》(2012年11期),詩3首;
6、《天池》(2013年11期),詩2首;
7、《關外文學》(2013年第2期),詩5首;
8、《剡西詩刊》(2013年第2期),詩2首;
9、《詩民刊》(2013年第2期),詩1首;
10、《安順文藝》(2013年第5期),詩10首;
11、《新詩》(2014年第3期),1首;
12、《海拔》(2013年12月出版),2首;
13、《三亞文藝》(2014年5月出版),2首;
14、《南方詩人》(2014年創刊號),1首;
15、《作家報》(2013年4月30日),1首;
16、《鱷城文學》(2014年春卷),詩10首;
17、《鱷城文學》(2013年夏卷),詩24首;
18、《天池》(2014年第9期),詩2首;
19、《鱷城文學》(2015年夏卷),詩15首;
20、《巢》(2015年第1期),詩3首‘
21、《海拔》(2014年12月出版),詩10首;
22、《滴撒詩歌》(2013年總第3卷),詩5首
23、《野鳥》(2015年第3期),1首
24、《詩歌周刊》第2期,1首;
25、《詩歌周刊》第27期,詩評1篇;
26、《詩歌周刊》第33期,2首;
27、《詩歌周刊》第38期,1首;
28、《詩歌周刊》第39期,1首;
29、《詩歌周刊》第46期,1首;
30、《詩歌周刊》第64期,1首;
31、《詩歌周刊》第83期,1首;
32、《詩歌周刊》第98期,1首;
33、《詩歌周刊》第133期,1首;
34、《詩歌周刊》第161期,1首;
總計:共發表詩歌631首(2012年以前發表的作品,大部分遺失,未能統計);發表小說15萬字;發表散文、隨筆、評論1.5萬字;出版作品6部。
樂冰的詩25首
1、《和土地交朋友》
誰都可能會騙你
只有土地最誠實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土地的承諾從未改變
誰都可能會離開你
只有土地跟你形影不離
即便是死了
它也會緊緊地抱著你
土地多么誠實厚道啊
交朋友,要交土地這樣的人
2、《走著走著就進了塵土里》
那么多的人,很早就爬起來了
他們在風雨中趕路
在大地上喘息、奔走和忙碌
生怕趕不上季節
他們踏出了一條又一條路
彎曲的路,崎嶇的路
他們有的走著走著就倒在了路旁
再也沒有爬起來
活著的人為他們掘土,挖坑
總是淚流滿面啊
仿佛埋下的是自己
3、《一只老懷表》
父親的遺物是一只老懷表
老懷表滴滴答答在跟我說話
仿佛生前的父親在跟我絮絮叨叨
它躺在我的懷里
就像童年的我躺在父親的懷里
我感受到老懷表的心跳
父親一樣的心跳
勛章一樣的老懷表啊
我喜歡聽你鏗鏘的聲音
4、《從墓地回來》
從墓地回來
有一個聲音在耳畔回響
放下肉體
它只不過是腳下的塵土和泥漿
人世間
糾纏最多的是俗事和飄浮的理想
我們被虛妄的光,一圈一圈地籠罩
磨損,又一點點失去力量
心中沒有寬恕和敬畏的人
最后,只能以黯啞的聲音
在垂暮中把肉體耗盡
5、《我要把細小的事物舉過頭頂》
蒼茫的人世啊
只有細小的事物才是我的寶貝
我要把它們舉過頭頂
我要把芝麻舉過頭頂
我要把小草舉過頭頂
我要把螞蟻舉過頭頂
我要把小小的火苗舉過頭頂
我要把輕柔的夢舉過頭頂
我還要踮起腳尖
把它們舉得高一點,再高一點
啊,這么多細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
組成在一起
竟然撐起了一片天空
6、《鄉愁》
鄉愁是咀嚼家書時
一不小心落下的淚水
鄉愁是白發母親親手做的臘肉
寄到兒子手里打開時的香味
鄉愁是饑餓的童年
母親親手做的糍粑把它粘住了
鄉愁是沉在故鄉小河里的一塊石頭
河水是無論如何也沖不走它的
鄉愁像故鄉的野山里紅一樣
酸澀的,也是香甜的
中秋節,鄉愁圍著故鄉的老屋
在我夢里跑了三圈
跑著,跑著,老屋忍不住流淚了
7、《當浪漫主義走進房地產業》
一塊空地
不叫空地
叫國際廣場
一口水塘
不叫水塘
叫圣水湖畔
一棟大樓
不叫大樓
叫帝國大廈
一座山坡
不叫山坡
叫天上人間
靠近郊區
叫國際富人小區
靠近草地
叫名人高爾夫小區
靠近大海
叫臨海貴族小區
栽幾棵樹
就是都市森林
種幾塊草
就是綠色家園
造幾個假山
就是避暑山莊
當房地產廣告
讓浪漫主義打包之后
除了房價
聽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8、《東湖邊研究彩票的人》
這些陽光下的螞蟻
馬路邊交頭接耳的草芥
用粉筆在地上寫寫畫畫
眉頭緊鎖,希望與一組數字交上好運
那個衣著單薄的男人
在風中低低地咳嗽
我不知道他的姓氏
但我知道他就生活在我的周圍
和我一樣,都是生活的小卒子
所求無多,只是想讓破碎的生活
用彩票粘合
9、《那些雞毛蒜皮的事》
除了腳下的土地、山川、草木
月光下的流泉
陽光下的麥子
那些凄涼的事、傷感的事、無奈的事
只不過是雞毛蒜皮的事
除了你愛的人,你恨的人
你問問蒼天
問問上帝吧
你所追逐的富貴和榮華
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事
如果你還不信
當人生走到盡頭
你總算看清了這一切
而這一切
已被你徹底地拋下了
10、《拜年》
我說 祝你中獎
他一次也沒中獎
我說 祝你健康
體檢時她被查出子宮瘤
我說 恭喜發財
他哪里發什么財
至今還債臺高筑
我說 祝你們夫妻美滿幸福
想不到 ,沒過幾個月
他們離了
每年春節我都要給
我的這幫窮親戚窮朋友拜年
我感到我在對這些善良的人說謊
我的祝福一文不值
基本上沒有兌現
我就像一個欠債不還的人
面對他們,我感到羞愧
11、《父親的秘密》
這是父親去世后
母親告訴我的秘密:
“你的父親一生有過三個女人。”
“第一個女人是你奶奶用一只老母雞,
給他換來的童養媳,
十六歲,你父親逃婚參加了新四軍。”
“第二個女人大學畢業,還會跳交際舞,
據說,人長得也不錯,
可惜是資本家的女兒。”
“你父親在公安局上班,
結婚,政審自然通不過,
那個女人抑郁而死。”
“一九五六年,組織上讓我嫁給你父親,
他比我大十三歲,
我是貧農的女兒,雖然只上過小學。”
母親說完,我沒吭聲
只是心里落滿了憂傷
為那兩個不幸的女人,也為了母親
12、《父親和太陽》
父親對我的付出最大
可他從沒有向我索要過什么
太陽總是溫暖我
它也從來沒有收過我一分錢
我決定
下一輩子還是做我父親的兒子
還要找太陽做朋友
13、《觀留守老人剝棉花》
它的外表蒼老
就像這些留守老人
安靜地在屋檐下剝棉花
剝棉花,就是剝自己
剝著剝著,露出了雪白柔軟的心
他們把心袒露在太陽下曬
和萬物一道呼吸
14、《命薄如紙》
和匆匆的人生相比
送葬的隊伍是如此緩慢
無數的弱小者,在低低地哭
我必須忍住另一個悲傷的自己
當生命像一張紙被風吹走
天終于黑了下來
15、《母親頌》
我慶幸我的母親依然健在
給我機會,讓我好好陪她
要不然,等到為她燒紙、磕頭那一天
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就像我愧對長眠于地下的父親
我的母親七十八歲
匆匆的光陰,讓她變得瘦小、衰老
她越來越像個孩子
愛跟我嘮叨,耍小脾氣
我看過三四十年代上海灘影星的照片
我的母親年輕時一點也不比她們遜色
為了這個家的衣食飽暖
她像石縫里的青草、覓食的螞蟻一樣堅強
如今,她老了,頭發白了,佝僂著腰
讓我攙扶著,給她講故事
母親啊,你胸前的草坡
曾是我活命的糧倉
如今已經塌陷,荒蕪
你一生無積蓄
你就是五個兒女最大的債主
16、《如果時光倒流》
在父親的葬禮上
母親哭得比誰都傷心
這讓我感到,她的心已隨父親而去
人間的冷暖和炎涼
在這個七十八歲老人的眼里
全都失去了榮耀
如果時光倒流
我不知道母親是否后悔
但我知道,小時候他們吵架時
母親總是說:“兒子,等你結了婚,
我就和你爸離婚。”
光陰似鐵,所有的怨恨
磨成了世上最細小的聲音
它和生命、愛情、死亡
在夜空永恒的交流
17、《生命像一趟呼嘯而過的列車》
生命像一趟呼嘯而過的列車
許多人還沒有到站
中途就下了車
那些被命運扔下的人
有許多是我的親人
他們過早的離開了人世
一想到他們
我就忍不住流淚
我流淚,因為我感恩生活
我是替他們活在這個世上
18、《贖罪》
幕色中,我看見那個拾荒人
把一袋礦泉水瓶子拉回了家
夜里,他悄悄地死了
人們把他運到火葬場
就像運到垃圾處理廠
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食指裹著白色膠布
在低矮的工棚里呼呼地喝著稀飯
這些記憶
像他生前撿到的垃圾
用不了多久就會腐爛
仿佛不曾來到這個世上
19、《死者》
這么多人
被一陣一陣的秋風刮過來
包括他的仇人
為他鞠躬、磕頭、燒紙錢
求他寬恕、保佑
他成了神,一生不曾有過的禮遇
可惜,他看不到了
我捂住眼睛
不忍心看到這一幕
我所在意的是
生活中不再有仇恨和悲傷
每一天都宛如新生
20、《我從未見過神秘之人》
我從未見過神秘之人
即便他頭戴黃金王冠
也是人肉凡胎
所謂的神秘
不過是你的恐懼,他的傲慢
我見證過許多死亡
所有的肉身最后都化為灰燼
再也呼喚不回來了
那些榮耀和神秘
又重新回到塵土的位置上
21、《鄉音》
一句鄉音
就是我的另一部分骨肉
失去鄉音
就像美麗的女人失去軟語
在異鄉
我感謝你遞過來的一只杯子
讓我暢飲久違的鄉音
我要回頭清算走過的路
剔除尖銳、黝黑、冰涼
找回這么多年被我忽略的、被我漠視的
以及讓我內心一次一次不安的
我喜歡濕漉漉的鄉音
它是大地上的花朵和我們的影子
我們看不見它,卻聽得見它
它是彎曲的音符
像血液一樣在我們的生命里流淌
我不能放棄鄉音
就像我不能放棄笑和哭
我要以鄉音為榮
死了也要匍匐在它的身體上
22、《當大風吹過》
我從來不曾對人說起憂傷
說起陰云低垂,江湖險惡
說起西風中的啼血,傷口上的鹽
我也討厭說什么繁花落盡,人生如夢
生命如此短暫
所有的一切僅為一瞬
我們將自己呈現
有幸成為廣闊世界的一部分
啊!當大風吹過
流水聲遠,萬籟俱寂
在最后的時間里
我們已是大地上一層薄薄的塵埃
23、《大海總是保持身體的潔凈》
親愛的海灘
請讓我為你哀哭一次
月光下,海浪把海里的垃圾沖上了岸
它第一次沖上來一只空酒瓶
第二次沖上來一只避孕套
第三次沖上來一只破鞋
……
為了保持身體的潔凈
它分分秒秒都在沖刷自己
從不偷懶,從不停息
24、《黑夜里的雨》
黑夜里
雨落下來
落在窗沿的鐵皮上
很響,像炒豆子的聲音
接下來,落在窗前榕樹的葉子上
聲音小了許多
再接下來,落在泥土里
悄無聲息
仿佛融化在漆黑的夜里
這多像我們的一生
小如水滴
小如微塵
25、《南海,我的祖宗海》
漁村的上空
突起烏云
像一個變臉的無賴
妄想把漁民的春天
擄走
南海,我的祖宗海
我的爺爺葬身魚腹
南海就成了我的祖宗
我的奶奶二十三歲守寡
堅貞不二
她臨死前對我說
你是南海養大的漢子
南海是我們的祖宗海
我們的祠堂、神廟在此
清明,別人可以到墳頭
為祖宗燒紙、磕頭
我卻面朝大海
上香、跪拜
我的祖先日日夜夜在南海耕耘
就像我家門后
一畝三分田了如指掌
每當傍晚
遙遠的海面燈火一片
那是我的親人
打漁歸來
【詩歌評論】
在生活中開掘閃光的詩歌
———評樂冰的詩歌
■ 李少君
坦率地講,目前中國詩歌的狀況還是比較好的,主要是文化環境相對以往要寬松許多,創作自由度較大,藝術上大家能夠彼此尊重,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狀態。應該說,這是中國詩歌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但是,我們應當看到,關注詩歌的人并不是很多,恐怕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詩歌的關注度不高?曾經有過讀者調查,主要有三類意見:一類是說看不懂——很多當代詩人對此不屑一顧,我倒覺得值得認真思考,人們對古典詩歌都看得懂,為何對用當代白話文寫出的詩歌反而看不懂;還有一類是覺得太平板淺顯,缺乏深度、變化與味道,這似乎歸結為功夫不夠;第三類則是覺得缺乏親切感,難以親近。這一看法其實擊中要害,新詩確實有某種過于強調抽象、不食人間煙火、遠離讀者與常識的宿疾和虛情假意、假模假式的惡習。
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說:“如果你覺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貧乏,不要抱怨它;還是抱怨你自己吧,怨你還不夠做一個詩人來挖掘生活的寶藏;因為對于創作者沒有貧乏,也沒有貧瘠的地方。”感謝里爾克的良言。是的。在生活面前,只有謙卑地撲下身子,用心靈開掘堅硬的生活外殼,才會發現閃光的詩歌。
海南詩人樂冰就是這樣一位關注現實生活、體恤民生疾苦,對生活充滿感恩的人。比如,他的《贖罪》讀后讓人為之一震:“幕色中,我看見那個拾荒人/把一袋礦泉水瓶子拉回了家/夜里,他悄悄地死了/人們把他運到火葬場/就像運到垃圾處理廠/他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食指裹著白色膠布/在低矮的工棚里呼呼地喝著稀飯/這些記憶/像他生前撿到的垃圾/用不了多久就會腐爛/仿佛不曾來到這個世上……(見《詩江南》2014年第1期)從詩里我們讀出詩人的善良、憂傷和無奈。這是普通生活的經驗,普通生活的細節,被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語言的軀殼里盛裝著詩人疼痛的心靈和悲憫的情懷。這樣的詩歌怎能不打動人心?理所當然應當受到讀者喜愛。
樂冰作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闖海人,我們在海南相識。他內斂、謙和、善良,談談他的詩歌,我沒有必要避嫌,也沒有必要找借口推辭。用商震的話來說“樂冰這個人靠譜。”多年前,為了生存,樂冰人在商海,心在文學,但他最終還是上了岸。他現在在機關里做事,每天按時上班,按時下班,最喜歡去的地方不是按摩房,而是健身房。為此,他還獲得過2010年海南省健康先生季軍。樂冰不抽煙、不酗酒、不打麻將,也沒聽說有啥緋聞,用“好市民”來形容他是恰當不過的。總而言之,生活中的樂冰也沒有把自己當做詩人,他像普普通通的市民一樣生活。然而,在閱讀樂冰的詩歌后,你會發現他確確實實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因為他不僅在中學時代就在《文學少年》、《中學生文學》、《中國青年報》、《語文報》等報刊發表作品了,而且多年來一直甘于寂寞、潛心讀書與創作,加上他的天賦和悟性,近年來又確實寫出了不少讓人刮目相看的作品。
也許是不忘當年闖海創業時的辛苦,樂冰的詩歌,大多保持著自然樸實的可貴情懷,如《漫步在天安門廣場》:“漫步在天安門廣場/我想起鄉下滿頭飄雪的母親/我的母親從沒來過北京/可她教我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啊,四十年前漫天的大雪/掩住了村莊和群山/卻掩不住母親滿含的淚水//母親啊,當你的兒子/漫步在天安門廣場/因為那個冬天而倍感溫暖”……(見《北京文學》2013年第9期)讀著讀著,我的眼眶情不自禁地濕潤了。它讓我們看到詩歌可以寫得這樣樸素、這樣有力、這樣感人。我相信,這樣的詩歌不用擔心沒有讀者。
《南海,我的祖宗海》堪稱是樂冰的代表作。這首詩2012年4月在網上發表后,立刻引起廣泛關注,不到一個月就有數萬人點擊,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網站紛紛轉載。之所以能讓眾多人喜愛,是因為這首詩讓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反映了詩人對祖國的深沉大愛,情真意切、風骨凜凜。詩中你可以感受到樂冰熾熱的心像太陽噴薄而出,你可以想像得出這首詩熱忱、熱切乃至熱血的程度,詩人給讀者強烈的感受便是愛國情懷,以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高度。
出于良知,樂冰的詩歌有相當一部分涉及到底層生存現狀,體現了他強烈的悲憫意識。面對奇高的房價,他在《當浪漫主義走進房地產業》中寫到:“一塊空地/不叫空地/叫國際廣場/一口水塘/不叫水塘/叫圣水湖畔/一棟大樓/不叫大樓/叫帝國大廈/靠近草地/叫名人高爾夫小區/靠近大海/叫臨海貴族小區/栽幾棵樹/就是都市森林/種幾塊草就是綠色家園/造幾個假山/就是避暑山莊/當房地產廣告/讓浪漫主義打包之后/除了房價/聽上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見《特區文學》2014年第3期)詩里沒有無病呻吟,沒有高蹈、虛空的迷魂陣,有的只是時代之痛。這是因為樂冰始終在關注著社會弱勢群體,力圖用內心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字去溫暖世界。
樂冰沒有僅僅停留在底層生活場景的展示上,他深知作為詩歌,面向底層的寫作不應只是一種表層的吁求,它首先還應該是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詩歌應該是對生活、生命的關照和心靈展現。”“要把生活中原生態的東西加以提煉,詩意化的處理,使平凡的意象能夠散發出詩歌的光芒”。隨著年齡的增長,樂冰的詩歌敦厚從容了許多,也大氣深沉了許多。恰如他所說的:“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關注自然,寫讀者看得懂的詩歌,才是誠實的寫作。誠實寫作,才能得到讀者的尊重。”這樣一來,樂冰的詩歌開始有所變化,語言樸實了, 題材更廣了, 寫得也更細膩、更深情了。日常生活的一切皆可入詩,并且一切都傾注情感,恰如王國維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里的“景”,可以理解為具體的生活場景,也可以理解為發生的某件事,邂逅的某個人,乃至看到的某個現象、景物, 還可以是我們現在時髦的說法,是“現場”。總之,樂冰的詩歌氣象一下子大了起來。
樂冰對生活有很多的個人發現,有些超乎意料,有些則是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詩眼,其實這樣的寫作方式更為高妙,樂冰已經掌握了。比如《從一片茶葉做起》:“我每天喝茶/從沒想過這一片片/清香的茶葉/是哪位巧手的姑娘采下//我每天吃飯/從沒想過這一粒粒/香噴噴的米飯/是哪位農人的心血養大//不能再麻木/不能再熟視無睹了/這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看似平常的事物//從明天起/我要學會感恩/從平凡做起/從一片茶葉做起”(見《天津文學》2013年第9期)。這樣的詩有親和力,清新、自然、溫暖,也不乏詩意。它再一次印證了好詩與情感有關、與心靈有關,更與生活有關。因為,情發乎心,而心先是有感于物象這樣一個常理。
樂冰曾經在商海里泡過,他的可貴,還在于知世故,但不用世故,更不玩世不恭,始終有發自內心的承擔、內省和懺悔氣息,比如他在《假如時光倒流》一詩中寫到:“在父親的葬禮上/母親哭得比誰都傷心/這讓我感到,她的心已隨父親而去/人間的冷暖和炎涼/在這個七十八歲老人的眼里/全都失去了榮耀//假如時光倒流/我不知道母親是否后悔/但我知道,小時候他們吵架時/母親總是說:“兒子,等你結了婚,/我就和你爸離婚。”//光陰似鐵,所有的怨恨/磨成了世上最細小的聲音/它和生命、愛情、死亡/在夜空永恒的交流”(見《黃河文學》2013年第9期)樂冰總是能抓住瞬間的感覺、感受,無論是宏大的還是瑣碎的,因為那是詩意和詩性的閃光點。
樂冰宣稱:“寫詩不是孤芳自賞,詩歸根結底還是要面對讀者,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他提倡寫通俗易懂的口語詩,他說:“口語詩也要有意境,就是要有詩味,不能像白開水。白開水加了茶葉,就不是白開水了,就成了茶,就有了味道,就值得品味,這個味道就好比詩意。”樂冰所說的口語詩,以他的《和土地交朋友》為例:“誰都可能會騙你/只有土地最誠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土地的承諾從未改變//誰都可能會離開你/只有土地跟你形影不離/即便是死了/它也會緊緊地抱著你//土地多么誠實厚道啊/交朋友,要交土地這樣的人”(見《詩刊》2013年5月下半月)。這樣的詩讀起來通俗易懂,是不需要解釋的,任何高明的解釋都很難達到精微的語言之外的韻味和意蘊。但讀后讓人一愣,不乏深意,樂冰的詩自有發揚光大的理由。
早期的生活經歷與經驗, 以及他一貫的對親情鄉親友情的看重, 成為樂冰詩歌創作的又一大資源。在他的詩中,這種情愫經過時間的發酵變得越加醇厚,沒有絲毫的矯情和偽飾,就像身體上的胎記一樣自然而真實。他說:“把一首詩寫出來,就是把一顆心捧出來。”樂冰關于親情友情鄉親的抒寫,讓人體會到這是發自靈魂的聲音。正是這種聲音,才使讀者對他的詩歌產生了認同感。
在樂冰的詩里,布滿了這樣的詞匯:小草、竹林、螞蟻、螢火蟲、小鳥、菩薩、綿羊、土豆、土地、蘋果、白水、鏡子、火苗、月亮、目光、鄉親、慈愛、羞愧等等。這些語匯從樂冰的胸膛里傾瀉出來,進入我的視野,觸動了我的神經,它還原出真實的生活場景,獲得了一種長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相信,一個眼里保存著“螞蟻、螢火蟲、小鳥、菩薩、綿羊”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令人尊敬的人;一個心中裝滿“鏡子、火苗、月亮、慈愛、羞愧”的人,一定是一個內省的人,值得欽佩人。這樣的人寫出來的詩歌,自然就包含自身血肉的個體經驗的嵌入與融貫,使他的詩歌顯示出了一種人間氣息。
樂冰寫出了自己,寫出了氣候!
(作者現為《詩刊》副主編,著名學者、詩人)
守護心靈的一方凈土
——論樂冰詩歌
作者:佘正斌
樂冰是近年來活躍在中國詩壇的海南詩人,他的詩歌《南海,我的祖宗海》曾引起廣泛關注。這幾年,他先后在《詩刊》、《北京文學》、《青年文摘》等眾多知名期刊發表詩歌600余首,并有長篇小說發表于《中國作家》,作品入選《中國當代詩歌導讀》、《中國年度優秀詩歌》、《中國詩歌排行榜》等數10種重要詩歌選本,多次在全國獲獎。詩歌已儼然成為了樂冰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詩歌中找到了人生快樂,詩歌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所以,作為一名詩歌評論者,談談他的詩歌很有必要。
用靈魂關注當下生活,觀照生命個體
我始終認為,文字是一個人追逐內心獨特氣質和靈魂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這個浮華盛行的年代,始終癡迷于文字的人也已經越來越少了。而詩人樂冰,就是一個樂于用文字抵達一個個超越塵俗靈魂的人。讀樂冰的詩,既有一種大開大闔的現實疼痛感,又享受著一份生命的美麗和純粹的孤獨。
認識樂冰,緣于一次聚會。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話不多,很低調,但一提到詩歌,就會侃侃而談,特別是酒過三巡后,他骨子里的那種詩人特有的豪氣和睿智,就如清泉一樣噴發而出,一發而不止。他的詩如他的人一樣,思維敏捷,話題一旦打開,往往讓人猝不及防,如果稍有不留神,就會趕不上他那天馬行空行般的思想飛躍。
樂冰對詩歌的態度是誠懇的、真實的,也是真摯的。他始終以一顆敬畏之心對待詩歌。他認為,“在生活面前,只有謙卑地撲下身子,用心靈開掘堅硬的生活外殼,才能創作出閃光的詩歌來”。所以,他用靈魂關注生活,捕捉生活細節,觀照生活中的每一個生命個體。在他的詩中,如小草、螞蟻、螢火蟲、小鳥、綿羊、土豆、蘋果等一些微小物什隨處可見。這些對象雖然很小,卻能展現“一滴水也能看得見太陽的光澤”。
“黑夜里/雨落下來/落在窗沿的鐵皮上/很響,像炒豆子的聲音/接下來,落在窗前榕樹的葉子上/聲音小了許多/再接下來,落在泥土里/悄無聲息/仿佛融化在漆黑的夜里/這多像我們的一生/小如水滴/小如微塵”。他的這首《黑夜里的雨》,篇幅很短,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寓意。
詩中的“雨”、“豆子”、“葉子”、“泥土”都是一些最常見不過的意象,但在詩人的筆下栩栩如生,一幅自然的畫卷呈現在讀者面前。詩歌通過時間變換,由“雨落下來”的聲音“很響”,“到接下來”“聲音小了許多”,到最后“再接下來”“悄無聲息”,展現了事物變化的內在規律。在技巧上,詩人運用了隱喻和以小見大的手法。把“下雨”這一微小的過程比喻人的一生。其實,人的一生,在表面上看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到最后,也只不過是在“悄無聲息”中“落在泥土里”。
“它的外表蒼老/就像這些留守老人/安靜地在屋檐下剝棉花//剝棉花,就是剝自己/剝著剝著,露出了雪白柔軟的心/他們把心袒露在太陽下曬/和萬物一道呼吸。”
這是樂冰的另一首《觀留守老人剝棉花》。這首詩短小精悍,寥寥數語直逼當下社會現實。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是當下社會的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詩人把老人比喻成棉花,隱喻老人“外表蒼老”,內心卻潔白無瑕。這一隱喻既形象逼真,又緊貼當下社會現實,是詩人處心積慮的一種心靈感悟。
其實,那些常年留守在鄉下的老人們,他們的內心何嘗不是孤獨的,可是他們又無法放棄那片扎根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土地。他們對子女的期盼和對家的牽掛,形成了當代中國人無法逾越的“根”的意識。這是城市文明與農耕文化沖突而形成的一種結果。這種意識對于現代的年青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這種意識也只會越來越淡化。可是,這畢竟是中國人幾千年傳統文化滋養的根脈。
用真誠守住詩歌底線,提升詩歌品質
詩歌的本質在于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思想情感是否真實、真誠、真摯是一個詩人詩歌寫作的核心要義。我一直反對沒有思想情感的詩歌寫作。沒有思想情感的詩歌猶如行尸走肉,光有軀體,沒有靈魂,只有外表,沒有內核。縱觀古今中外的經典詩歌作品,哪一首不都是詩人內心思想情感的真實外露,是詩人內心的“絕唱”。
樂冰在詩歌創作中,始終守住了“真誠寫作”這一詩歌書寫的底線。在他看來,真誠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他說,“我不反對百花齊放,創作自由,但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關注自然,寫老百姓看得懂的詩歌,才是真誠的寫作。”
其實“真誠寫作”,僅僅是“真實”寫作還不夠,還必須“誠摯”,要賦予詩歌作品更多的更深刻的內涵,只有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經久不衰。正如樂冰所言:“缺乏歷史的情懷和對當下的關切,作品沒有生命感、疼痛感和美感,除了自我欣賞,沒有多少價值可言。”
“打開一扇門/也是制造了一堵囚禁自由的墻/危險是永存的/而內心的壁壘/比一堵墻還要堅硬/仿佛一束光線/不厭其煩地照在每一個角落”。這一節詩選自樂冰《丑陋的生活是被毀壞后的風景》,表現了詩人悲憫的人文情懷,該節詩承載著詩人對現實某些生活的疼痛和不安。
在詩人看來,“丑陋的生活”猶如“內心的壁壘”,往往要“比一堵墻還要堅硬”,這種對現實生活無解的焦慮心態,造成了詩人內心的疼痛。我以為,這種疼痛是緣于詩人內心對靈魂的堅守。詩人樂冰曾經說過:“詩歌更多的是一種靈性寫作,它與內心有關,與靈魂有關。”“詩人的內心要有承擔、內省和懺悔,只有這樣,寫出來的詩歌才有溫度”。
“鄉愁是咀嚼家書時/一不小心落下的淚水//鄉愁是白發母親親手做的臘肉/寄到兒子手里打開時的香味//鄉愁是饑餓的童年/母親親手做的糍粑把它粘住了。”“/中秋節,鄉愁圍著故鄉的老屋/在我夢里跑了三圈/跑著,跑著,老屋忍不住流淚了。”這兩節詩選自樂冰的《鄉愁》。
我認為,《鄉愁》也是一首“有溫度”的作品。首先,該詩言之有物。“母親”、“臘肉”、“糍粑”、“老屋”等,都是故鄉記憶中最深刻的承載物,也都是記憶中的故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該詩言之有情。“鄉愁是咀嚼家書時/一不小心落下的淚水。”詩作一開篇就切入主題,定下情感基調。“鄉愁圍著故鄉的老屋/在我夢里跑了三圈/跑著,跑著,老屋忍不住流淚了。”情感真摯,情真意切。讀這樣既形象生動,又充滿了激情的詩句,真是欲罷不能,總不免給人帶來一種內心的疼痛和感傷。其三,該詩言之真實。“臘肉”、“糍粑”、“老屋”等,這些平實的意象,真實可信,是詩人內心對故鄉的最真實記憶的反映。
“鄉愁圍著故鄉的老屋/在我夢里跑了三圈”,“夢”或許只是“夢”,往往難以成為現實。而在當下,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村莊在現代化機器的強推硬拆下逐漸走向消失,詩人記憶中的故鄉或許七零八落,也越來越陌生了,詩人對故鄉老屋的懷念只能在夢中完成。“跑著,跑著,老屋忍不住流淚了。”實際上,故鄉是植入人們思想情感中的第一情感思維,這種情感根深蒂固,加上地理空間、歷史脈絡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情感,思想與現實的反差,使詩人內心大雨磅沱。
《詩刊》副主編、著名詩人李少君在評論樂冰的詩時寫道:“樂冰對生活有很多的個人發現,有些超乎意料,有些則是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詩眼,其實這樣的寫作方式更為高妙。”我以為確實如此。
用自覺精神回歸文學,堅守平民詩學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庸俗、低俗、媚俗是當今社會的三大弊病。詩歌作為文學載體,必須承載其應有的作用,讓詩歌回歸文學,用文學撫慰心靈,救贖靈魂,驅除社會弊病,讓人性回歸社會,讓溫暖隨處可見。作為詩人的樂冰始終用自覺精神回歸到文學層面,堅守著平民化詩學。
樂冰說,“詩不能僅僅是詩人自我欣賞,詩歸根結底還是要面對社會大眾,進入百姓生活,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他積極提倡“口語詩”。他認為,“口語詩”“是回歸到新詩的起點”,“口語詩”老百姓容易接受。當然,“口語詩”與“口號詩”、“口水詩”是有本質區別的。“口語詩”通俗懂易,也講究意境,不像白開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無色之下,有意味無窮的深刻內涵。
我以為,樂冰提倡的“口語詩”,與我前些年所倡導的“平民化”詩歌,高度契合,一脈相承。特別是在當下,微信平臺等一系列的新興媒體的廣泛運用,因互聯網運用而生的“平民化”詩歌,已成為現代詩歌發展不可阻攔的一股潮流。
當下,現代詩歌已不再是人生卑微的飾品,也不再是某些人的私有附屬品,而是介于地獄和天堂之間,介于思想和行動之間的“大眾宗教”。“平民化”詩歌唯實唯新,追求的是一種自由、自發和自覺的詩歌寫作,具有自然、質樸、清新、率真的詩風,通俗懂易且語言不失生動,講究意境營造,注重意象運用。它的核心在于“平民化”,關鍵在于“大眾性”。
“父親的遺物是一只老懷表/老懷表滴滴答答在跟我說話/仿佛生前的父親在跟我絮絮叨叨/它躺在我的懷里/就像童年的我躺在父親的懷里/我感受到老懷表的心跳/父親一樣的心跳//勛章一樣的老懷表啊/我喜歡聽你鏗鏘的聲音。”
我以為,樂冰的這首《一只老懷表》,是一首比較典型的“口語詩”和“平民化”詩歌。該詩通俗易懂,語言生動自然,意象形象逼真。詩人從父親的遺物老懷表想到離世的父親,以老懷表轉動的聲音比喻父親的教誨,老懷表“滴滴答答”,仿佛父親在跟我“絮絮叨叨”,老懷表“躺在我的懷里”,“就像童年的我躺在父親的懷里”,這種擬人化的比喻,活靈活現。詩作中,以“老懷表”隱喻“父親”,使兩組意象,虛實互照,互為表里,提升了詩歌境界,豐富了詩學內涵。
再如樂冰的另一首詩《那些雞毛蒜皮的事》:“除了腳下的土地、山川、草木/月光下的流泉/陽光下的麥子/那些凄涼的事、傷感的事、無奈的事/只不過是雞毛蒜皮的事//除了你愛的人,你恨的人/你問問蒼天/問問上帝吧/你所追逐的富貴和榮華/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你還不信/當人生走到盡頭/你總算看清了這一切/而這一切/已被你徹底地拋下了。”
表面上看,這首詩顯得有點花俏,但實際上只要我們細細品讀,不難發現,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精神至上”的詩學追求,詩人用平實的語言傳遞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哲理。詩人深感,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什么“凄涼的事、傷感的事、無奈的事”,都不必過多糾纏,任何不如意的事,都應當徹底拋下。人生短暫得如曇花一樣,一夜之間紛紛墜落。當人生走到了盡頭,相比之下,再大的事,也只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這種“大眾宗教”化的詩歌,讀后,不得不發人深思和令人感嘆。
讀樂冰的詩,深深地感受到詩人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大地、熱愛這片土地上人民的人。以他的成名作《南海,我的祖宗海》為例。這首詩2012年4月在網上發表后,立刻引起廣泛關注,不到一個月就有數萬人點擊,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媒體紛紛轉載。之所以讓眾多人喜愛,流傳廣泛,是因為這首詩讓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反映了詩人對祖國的深沉大愛。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著名詩人曾凡華說:“樂冰能將如此重大的主題,寫得暢酣淋漓,可見作者的功力。全詩極富動感極具個性,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稱得上是一首精品力作!”
樂冰的詩來自生活,去盡繁華,這樣的抒寫溫暖人心,有樸素之美,擁有廣泛的讀者也就不足為怪了。
(本文作者佘正斌系詩歌評論家、著名軍旅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