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記憶
作者:顏樹華
長沙記憶之:潮宗古街
一、青石板上的年輪
當麻石街在月夕陽下咳嗽
三百年的紋路正在蘇醒
那些被編號的石頭
像一冊攤開的簡牘
記錄著挑水夫的汗漬與湘江的潮汐
朝宗門的檐角滴落明清的雨
淋濕了"米街"的商號
永豐糧棧的算盤珠
還在噼啪作響
時務學堂的天文望遠鏡
捕捉過1897年的星群
梁啟超的粉筆字在黑板上
長出了革命的新芽
二、斷裂的時光
1920年的文化書社
毛澤東的油墨香還未散盡
金九的槍聲在楠木廳回蕩
韓半島的星光墜入湘江
真耶穌教堂的穹頂
托住了一個時代的禱告
麻石縫里滲出的血
在1938年的焦土上
凝結成黑色的琥珀
三、重生的潮音
推土機在2012年止步
6500塊石頭被重新命名
老墻剝落的碎片
在連升街的步道上
拼成"楠木舊事"的浮雕
九如里的紅磚黑瓦
長出了咖啡館的藤蔓
十二時辰書店的階梯
通向百年前的講堂
漢服少女穿過麻石巷
與挑水夫的幽靈擦肩而過
四、潮宗密碼
當霓虹燈切開黃昏
潮宗街變成流動的二維碼
年輕人掃碼時
聽見時務學堂的鐘聲
在星巴克的杯底震顫
玉和醬園的醬香
與桂子油咖啡的香氣
在麻石街的褶皺里
調制出時空的雞尾酒
城墻上的磚刻"長沙"
正在和VR眼鏡里的宋代對話
五、永恒的潮汐
老街是湘江拋出的錨
在歷史的漩渦里
始終保持著垂直的姿態
每一塊石頭都是指南針
指向岳麓書院的燭光
和橘子洲頭的日出
當潮水退去
麻石街的紋路依然在生長
如同湖湘子弟的血脈
在時代的斷層里
書寫著永不褪色的“潮宗”
長沙記憶之:太平老街
(一)
麻石板在北宋的月光里
數著自己的年輪
賈誼故居的磚墻
還滲著西漢的雨
每一塊磚都是一部斷代史
刻著朱張會講的余韻
麻石巷的褶皺里
藏著明清的貨郎擔
(二)
辛亥革命的槍聲
震落檐角的銅鈴
“利生鹽號”的算盤珠
滾過五四運動的傳單
黃興路的風掀起旗袍下擺
把“又一村”的餛飩香
吹進《新青年》的油墨里
茶館的說書人驚堂木一拍
驚起滿街的星子
(三)
現在的燈籠是懸著的朝代
在LED里搖晃古老的修辭
“楊裕興”的面條穿過時光
與星巴克的杯墊并排
“火宮殿”的臭豆腐香
漫過VR眼鏡里的古街模型
滑板少年掠過賈誼井
影子在明清碑刻上
劃出當代的弧光
(四)
老字號的匾額被重新描金
卻遮不住文革時的刀痕
“文和友”的霓虹里
藏著褪色的糧票記憶
旗袍店的鏡子映出
民國少女與網紅的疊影
麻石縫里的苔蘚
正在二維碼旁
生長新的年輪
(五)
深夜的老街合上雕花木窗
像一本線裝書進入數字時代
手機屏幕的光掠過
“太平街”的石牌坊
那些被踩亮的麻石板
比任何時候都清楚
自己是歷史的回車鍵
也是未來的省略號
(六)
當“荷塘月色”奶茶店打烊
月光漫過麻石路面
比千年前更白的
是不變的門檻上的月光
某個檐角的銅鈴突然輕響
仿佛有人
在時光的褶皺里
輕輕翻了一頁
注:太平老街是長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條街,坐落于城區中部,鄰五一廣場。其中重點地段為沿太平街、西牌樓、馬家巷、孚嘉巷、金線街、太傅里兩側的歷史街區。整治后的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不僅保留了賈誼故居、長懷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樓舊址、辛亥革命共進會舊址、四正社舊址等文物古跡和近代歷史遺跡,也給乾益升糧棧、利生鹽號、洞庭春茶館、宜春園茶樓等歷史悠久的老字號注入生機。
作者簡介:顏樹華,男,湖南衡陽人,現定居長沙。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華詩歌學會會員,北京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洞庭湖生態研究院秘書長,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有作品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人民政協報》、《詩刋》、《星星詩刋》等媒體發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