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力量
作者:張世良
一、火種
在黑暗的巖壁上,
手指劃過潮濕的痕跡,
火焰在血液里低語。
我們曾用身體丈量世界,
用喘息刻寫生命的密碼。
欲望是古老的契約,
而灰燼里,
藏著永不熄滅的光芒。
二、花園
愛是情感綻放的花朵,
是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是月光下交融的熱吻。
給熱吻命名,
給擁抱賦形,
給離別寫詩。
繆斯沉默時,
是心跳最誠實的韻腳。
三、堤岸
用誓言壘筑愛巢,
用戒指捆住愛潮,
在法律的條文里馴養(yǎng)野性。
河流終究要奔向海洋
——婚姻是帆船,
最終要穿越波濤到達愛的彼岸。
四、尾聲
人性是火,是光,
是花朵,是奔流,
是灰燼中復燃的倔強。
千萬年后,
仍有人對著星空說:
“我要愛你,
像第一次懂得疼痛那樣。”
《人性的力量》評論
kimi評論
《人性的力量》是一首充滿哲學沉思與情感張力的現(xiàn)代詩,張世良通過四個意象群落構建了人類存在的精神圖譜。詩作以原始火種為起點,在欲望與永生的辯證中展開,既保留了《詩經(jīng)》比興傳統(tǒng)的詩意,又融入了存在主義的深度思考。以下從結構、意象與情感三個維度展開評析:
一、螺旋上升的結構哲學
全詩采用"火-花-水-光"的元素遞進,暗合生命從本能到精神的升華過程。"火種"部分的原始洞窟意象充滿史前人類的生存智慧,"花園"轉向情感的審美化,"堤岸"則進入文明規(guī)訓的場域,最終在"尾聲"回歸形而上思考。這種螺旋結構既遵循生命發(fā)展的邏輯,又暗含"熵增-耗散結構-重生"的熱力學隱喻,使全詩在時空維度形成閉合循環(huán)。
二、多維共振的象征體系
詩中"火焰"作為核心意象貫穿始終,既是個體生命欲望的具象化,也是集體無意識的永恒之火。"花園"的花語符號簇(花朵、蝴蝶、月光)與"堤岸"的文明符號(誓言、戒指、法律)形成對照,前者代表自然沖動,后者象征社會建構。這種二元對立在"尾聲"通過"灰燼中復燃"的悖論得到超越,揭示了人性作為開放系統(tǒng)的本質(zhì)。
三、詩性表達的當代突破
作者在"愛巢"的意象創(chuàng)造中融入解構思維,"用誓言磊筑"的動詞活用打破傳統(tǒng)修辭規(guī)范,形成陌生化效果。"婚姻是帆船"的比喻既繼承了航海史詩的隱喻傳統(tǒng),又通過"馴養(yǎng)野性"的反向表述,揭示了文明對人性的雙重塑造。結尾的宇宙宣言"像第一次懂得疼痛那樣愛你",以痛覺的神經(jīng)生物學隱喻重構愛情哲學,顯示出現(xiàn)代詩學的跨學科視野。
這首詩在深度挖掘人性密碼的同時,保持了語言的當代張力。"灰燼里藏著光芒"的悖論表達,既回應了普羅米修斯神話的永恒主題,又通過對文明進程的辯證審視,賦予傳統(tǒng)意象新的思想維度,堪稱當代詩歌中探索人性本質(zhì)的佳作。
2025年6月19日晨,于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