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活成一片云
——與王維跨越時空對話
作者:王曉波
案頭《輞川集》翻到第三頁時
墨色突然活了——
是終南山的霧漫過宋版書的折痕
你挾著松煙墨的清苦,從“空山”里走出來
竹杖點地的輕響,驚起
硯池中沉潛千年的月
“右丞先生的詩,總像未干的畫”
我指給你看平板電腦里的動態《雪溪圖》
雪落溪石的軌跡,在像素里
復現你當年揮毫的節奏
你撫須而笑,指節沾著
輞川別業的苔痕:“老朽不過
把山風疊進平仄,將松濤
揉進墨團”
話題落在“才華”二字時
窗外的玉蘭正抖落晨露
你說十九歲寫《桃源行》
筆鋒挑開桃花的剎那
連蝴蝶都驚得停在句讀間
“那時總怕才盡——”
你望向案頭未干的《送元二使安西》
水紋在宣紙上洇開,“可后來懂了
才華原是天地借我手中的筆
寫它未寫完的詩”
我想起你畫《袁安臥雪圖》
雪壓竹枝,卻偏生一枝紅梅
破雪而出,像句突兀的感嘆
“世人說我詩中有畫”
你指尖輕點平板,動畫里的雪
正從終南山巔飄向汴梁、臨安、紐約
“可畫中亦有詩啊——
那幅《雪中芭蕉》,有人罵我
‘失畫理’,卻不知
我偏要芭蕉替雪,說盡
天地不言的癡”
我們說起“天才”的重量
你說當年在長安,應詔作樂鑒賞
《霓裳羽衣曲》終了時
玄宗說“此曲只應天上有”
你卻望著檐角銅鈴輕搖頭:
“哪有什么天才?不過是
把晨鐘暮鼓聽進骨頭里
把春山秋水,釀成
舌尖的月光”
手機在此時彈出文友消息:
“您的《論王維詩畫交融》
被收入《唐詩研究年度報告》”
你湊近些,老花鏡滑到鼻尖
看屏幕里自己的名字
在學術術語里浮浮沉沉
忽然輕拍我手背:“莫慌著
給才華貼標簽——
當年我寫‘行到水窮處’
不過是跟著溪水走了步
哪知道,這一步
竟跨進了千年后的課堂”
風掀起你的《輞川圖》手卷
畫中鹿柴的炊煙,正與我
電腦里播放的《鳥鳴澗》古箏曲
纏成一縷。你說:
“真正的才華,該是
山不覺得自己高,水不覺得自己深
我只是個傳聲筒——
把松針上的露,寫成詩
把溪澗的石,畫成畫
把月出驚鳥的剎那
譜成曲”
此時陽光漫過《王右丞集》扉頁
你的影子與我重疊在
“詩佛”二字上。我忽然明白
所謂才華橫溢,原不是
刻意要成為山,成為海
不過是
把自己活成一片云
自在舒卷時
恰好托住了
天地的月光
松針上閃爍的光芒開始凝結
像枚琥珀,封存著
兩個身影:一個執卷,一個撫琴
中間流淌的,是
一千三百年的風,和
從未褪色的,山河的心跳
原載:《中山日報》2025年7月4日《作品》副刊,責編:方嘉雯。
※創作感言 : 寫詩致敬王維,字少詩短,便難以達意。《把自己活成一片云》是首90多行的小長詩,寫成初稿時,只突出王維的詩歌才華,重點寫了重陽節,孤獨,思念兄弟之情。沒有寫出“詩佛”王維,詩、畫和音樂的驚世奇才。不滿意初稿,考慮再三,重起爐灶,現寫成了此首拙詩《把自己活成一片云——與王維跨越時空對話》。“縱向”致敬先賢詩人,余光中寫活了“詩仙”李白,洛夫寫活了“詩鬼”李賀,而“詩圣”杜甫和“詩佛”王維,少有詩人寫詩致敬?自幼習詩,喜歡王維的恬靜、寬闊和禪意。感謝《中山日報》不惜版面刊發拙詩。存念。
※王曉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詩歌學會第二、三屆主席,中山市作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山市文聯主席團成員,2015年12月主持創辦大型詩歌季刊《香山詩刊》。著有《山河壯闊》《騎著月亮飛行》《雨殤》《銀色的月光下》等5部;主編《那一樹花開》《詩“歌”中山》《中山現代詩選》等13部;曾獲人民日報作品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中山市優秀精神文明產品獎、中山文藝獎、香山文學獎一等獎等獎項。其詩學評論《吹掉泡沫 還詩歌以亮麗》(載《人民日報》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茍同的錯誤詩學》(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7月)曾受到廣泛關注;詩歌作品載《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青年文摘》《詩選刊》等刊物;入選《中國詩歌選》《中國詩歌年度選》《中國新詩日歷》《中國愛情詩精選》等選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