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海 音
那是一個世紀之前了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
從偏遠南方香山縣-1來的一個青年人
那么不起眼
也沒有人注意他
踏進了皇城
他身惴萬言方略
滿懷濟世救時的憧憬
一腔熱血送呈
大清皇朝呢
盡管已將日暮
仍然威勢赫赫
不予理睬,懶的傾聽
這個青年人
幾多憤懣,幾多無奈
看透了
這個齷齪的朝廷
已有了
推倒它的沖動
暫且默默地
踏上回程
光陰荏苒,百年轉逝
還是這個皇城
已不可同日而語
已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一個嶄新壯闊的北京
而當年那個癡心上書的小青年
又有誰料到
就是他
那個毛個小伙兒
今天的
——
已成為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他的巨幅畫像
在每一年隆重的國慶
都會安放在這個偉大城市正中央的天安門廣場
醒目、莊重
讓人民尊崇
北京
和北京
就是這樣
有著不解之緣
留下了他最早奮斗的足跡
總能看到他奔忙的身影
那還是
1912年的時候
他第二次來到北京
先生的革命
已是大功初成
依然童心未泯
他辭卻總統大位
與袁世凱共商國是
欲修鐵路千萬里
讓華夏貫通
盡管呵
藍圖雖然未就
先生的赤子情懷
已為永頌
那是最后一次嗎?
1924年底
先生又到北京
受到全城數十萬民眾歡迎
不屈不撓
愈挫愈奮
為南北和平一統
負救國大任
先生不顧重病
北京各界
紛紛響應
段琪瑞龜縮
膽戰心驚
整個城市
都在沸騰
然而
病魔終兇
1925年3月
先生疲憊的心臟
終于
在北京
停止了跳動
霎時間
巨星隕落
長天慟哭
江河倒傾
及至于1929年
靈柩遷出
先生移葬南京
那是離開北京了嗎?
沒有
并沒有
在京郊碧云寺
在天安門旁的中山堂
永久
永久地祭奠著
先生的英靈
先生永遠
永遠留在了
北京人的心中
北京
先生和北京
就是這樣
聯系的很緊
很緊
盡管有專家
經過嚴格的考證
說先生一共
三次到過北京
而在這里
我要說的是
何止何止?
先生
常在北京
不止在碧云寺
也不止在中山堂
他在每年十月一日的天安門廣場上
他始終張開那睿智的大眼睛
在望著
望著廣袤的大陸
也望著臺灣
望著中國
也望著世界
他的目光
穿透百年
又前瞻著
新的一個世紀
國人已經開始的
新的長征
他知道
今天的北京
正在把社會主義的全中國引領
而自己的
“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2
已然又從
北京出發
正在實現著
自己未竟的宏愿
正在繼續著
自己不竭的使命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天下為公”
先生的心
牽掛著環球的億萬華人
在企盼著
企盼中國強盛
華夏一統
常在北京
-1:香山縣是孫中山的故鄉。1925年更名為中山縣,即是現今的廣東省中山市。
-2:摘自《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