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至15日,江蘇省淮安市舉辦了現代淮劇《八萬還鄉》現場觀摩和學術研討活動,將專家的研究評論與藝術家的舞臺表演作現場對接,為提升蘇北地區代表性戲種淮劇的藝術品質,作出積極的探索。

觀摩研討活動由淮安市文藝評論界與淮安市淮劇團合作籌劃,來自省內外的戲劇專家和文藝評論家恒正安、王寧、沙克、尹英希、趙智(冰峰)、陳娟、丁昕春,以及文化藝術界榮光輝、許亞玲、陳麗娜等30多人參加了活動。

研討會針對《八萬還鄉》劇目進行了客觀深入的學術討論,提煉了《八萬還鄉》戲劇藝術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此外,與會專家還觀看了一級演員、《八萬還鄉》女主角陳麗娜的其他代表性淮劇戲段,對她的淮劇表演藝術作了分析探討,肯定了她對淮劇藝術的感悟力、表現力和舞臺風格。

在研討會上,北京微電影產業協會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旅游電視委員會副會長、作家網總編輯趙智(冰峰)首先發言,他說,《八萬還鄉》一劇符合在農村演出的條件和要求,這部劇沒有特殊的舞美要求,道具簡單,故事簡約,人物角色少,服裝樸素簡單,沒有奢華的舞臺場景要求,一般小劇場或田間地頭即可演出。是文藝下鄉,文藝扶貧,促進鄉村文明建設的有效的文藝表現形式,值得向全國推廣。其次,《八萬還鄉》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保護和傳承淮劇的精品佳作。這部劇在內容創新上是成功的,具有時代意義。傳統劇情,如《白蛇傳》《紅燈記》等等,在現代信息媒體的廣泛傳播中,群眾已經耳熟能詳,失去了新鮮感。而《八萬還鄉》一劇,是現代農村在探索改革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故事,具有時代感,有親民,真實的特點,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具有現代生活的感染力。第三,《八萬還鄉》是國家文化,國家政策,國家價值觀向民眾傳播的極好載體,應該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這樣的“文件下發”模式,與過去說教的,生硬的下發文件方式相比,更為人性化,更有效果,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總之,這是一部符合在農村演出,親近民眾,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現代色彩的好劇。就劇情而言,有沖突,有誤解,有喜劇性,能吸引觀眾,是一部反應農村生活,展示現代情感的精品佳作。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藝家》執行主編尹英希在座談會上發言指出,看了《八萬還鄉》非常感動,演得不錯,感受到了淮劇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是一部非常純粹也非常純情的舞臺劇,是田園夢想變成了一首田園詩,建設好家鄉,是故鄉的呼喚,扶貧攻艱,脫貧致富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是鄉愁記憶在生命中旳回放。非常親切,感人和美好!具體有二個特點:一,時代性,關注中國扶貧攻堅熱點,與時代、社會同呼吸共命運,一曲催人奮進,脫貧攻艱,鄉村振興的人物譜,自己富了不忘鄉親,不忘家鄉,回到家鄉競選村長,當上村長,帶領群眾一起致富奔小康。這個劇,從生活出發,從現實出發,是鄉村振興的正氣之歌。當下需要這樣正能量,給扶貧工作鼓勁打氣的好作品。二,地域性,以小見大,越是地域的越是有特點,有其特定而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淮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不虛傳,傳承到現在,不易,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有其系統的藝術風格。用淮劇來呈現當下生活,是傳承也是革新,當地作者寫,當地人演,當地人看,容易傳播和引起共鳴。

戲劇理論家、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寧教授,對《八萬還鄉》的戲劇結構及陳麗娜的淮劇表演特色,作了系統的闡述;文藝評論家、一級作家沙克對《八萬還鄉》的舞臺藝術及陳麗娜的人物塑型的表現力作了細節解析。淮劇團認為,與會專家中肯的指導性意見,對改進《八萬還鄉》的舞臺演出效果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近年來,淮安市突破地市級文藝評論局限于文學領域的普遍狀況,凝聚內力、籍借外力,把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現場對接起來,舉辦文學、民間文藝、攝影和美術、曲藝等藝術類別的跟蹤評論和研討,為文藝創作提供理論引導,以創作和理論的雙引擎推動文藝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數十項國家級和省級的文藝獎項和學術成果。

據本次觀摩研討活動的策劃人沙克介紹,長期以來淮安戲劇界致力于演藝本身的長進,舉辦學術層面的戲劇研討,屬于首次嘗試。淮劇觀摩研討活動由淮安市文聯、淮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淮安市文藝創研室聯合舉辦,淮安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和淮安市淮劇團具體承辦,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擔任學術指導。張益民、潘華春、葉華洲等淮安市文藝界領導和有關演藝單位領導,參與了觀摩研討活動。研討會由江蘇省文藝評論協會副主席、秘書長衡正安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