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下午,由駐華韓國文化院主辦的韓中詩歌之“情∙緣”交流會上,北塔、江弱水、莫海斌、冰峰(趙智)、薛舟等中國當代文學名家受邀走進韓國文化院,為到場的文學愛好者講述了自己與韓國文學的緣分與情誼。

駐華韓國文化院韓在爀院長首先致辭,他說,本次活動具有深遠意義。通過文學的交流是長遠的,深入人心的。今后,將開展更多與文學有關的交流活動,加強兩國文人間的對話。”

會上,詩人北塔分享了自己參與的韓中文學交流活動的經歷,并向觀眾介紹了自己的恩師—韓中文學交流的使者許世旭教授為韓中文學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詩人江弱水為觀眾講述了自己與韓國詩人高銀、金基澤等的交往趣聞。同時,也追憶了自己的恩師許世旭老師,為韓中文學交流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莫海斌教授從《公無渡河歌》的中國改寫說起,通過比較與觀眾分享了自己對韓國文人所獨有的情懷的分析和見解。他最后引用許世旭老師在《移動的故鄉》自序中的話:“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哪個民族,哪種語言,詩歌之所以為詩歌,在‘情’字上總是相同、相通的。正因為同 ‘情’,所以有‘緣’;正因為‘情’之體驗與表現不同,詩才有了魅力。”
翻譯家薛舟講述了自己翻譯韓國詩歌的經歷,并感慨文學與詩歌的力量,可以跨越時間與距離的阻礙。他提到:“現在學習韓國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對韓國社會和文學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期待有更多學者投身這個領域,引進更多的韓國詩歌。”
詩人舒然、畢翼、賈榮香、劉劍、李國富等也出席了本次活動,并在作家對談環節,表達了自己對韓國文學的欣賞與喜愛以及對韓中文學交流的美好祝愿。

作家網總編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微電影產業協會會長冰峰(趙智)在分享個人感受時說,韓國的電子產品,影視劇,流行音樂,飲食文化等進入中國之后,受到了中國民眾的普遍歡迎和喜愛,在情感上,韓國產品和影視、音樂、飲食等文化為韓國文學進入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韓流”“韓潮”對中國的時尚文化影響是巨大的,在年輕人的心目中,甚至超過了歐美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文化現象,記錄歷史的文學作品卻沒有出現,意味著忽視或遺漏了這一歷史事件。韓國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也是如此,都沒有迅速、及時地呈現兩國社會形態和文化結構所發生的一切。我是一位作家,如果讓我一下子說出有名的現代韓國詩人、作家及其作品,我也很難脫口而出,這就是文學的現實。如果是普通民眾,對韓國詩人、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更是寥寥無幾。作家是用文字來記錄時代的,我希望中國作家和韓國作家都應該留意這一社會現狀和時代變化,用筆來留住歷史的瞬間,用愛和友誼來鑄造中韓兩國的未來。
冰峰說,韓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有過幾千年的交融和傳承,韓國的主流文化基本上源于古代的中國,而近代,中國的科技、經濟落后了,韓國接受了西方工業、科技的強勢入侵,在社會形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科技在迅速發展,睡獅已經醒來。華為手機、小米手機等科技產品和華為5G在技術上的突破,改寫了世界科技和經濟的走向。三星手機變成摩托羅拉手機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些都會很快發生并被歷史遺忘。而文學,可以讓事件的情景留下來,成為永恒。我們用文學的方式,來表達、反映、總結中韓文化的交流成果,這是有意義的,是中韓兩國友誼和情感交融的見證。因為,中韓兩國距離很近,文化很近,情感也很近。這幾年,駐華韓國文化院韓在爀院長做了大量的工作,舉辦征文活動、文學論壇,無疑是積極的舉措。今天舉辦的活動,其目的,我想也是如此吧。許世旭先生在推動中韓文學交流方面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在坐的韓在爀院長、北塔先生、江弱水教授、莫海斌教授都是許先生的學生,他們正在為兩國的文化交流、文學交流做著具體的工作。詩歌是友誼的翅膀,文學是友誼的橋梁,相信通過駐華韓國文化院的積極努力,中國作家和韓國作家會有更為廣泛的接觸、交流和溝通,其作品,也會受到彼此更為深刻的青睞、欣賞和傳播。
冰峰最后說,我去過兩次韓國,參加過多次中韓文化交流活動,受益匪淺。我的詩歌,也曾在韓國的報刊上發表,這是我的光榮。中國是泱泱大國,可以兼容一切,海納百川。韓院長剛才已經表態,駐華文化院將會舉辦更多的文學交流活動,推動中韓兩國文學友誼的成長和發展,這是文學界的好事,我們作家網也會積極參與并支持這樣的文學活動。感謝韓院長的邀請,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