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新書小型簡約發布暨“陽保通”社會服務保障系統平臺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倡議活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北京和有關省市地區的領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媒體記者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由董萬章先生經過數年苦心研究而創作的學術著作。
中國人口正迅速老齡化,養老備養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題中之義,是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項,是黨和國家必須面對的戰略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一書應時而作、開卷有益。側重從正確認識中國老齡化時代的“危”與“機”;正確解答“時代之問”“百姓之問”;科學制定并正確實施老齡化時代的治理之策;共同繪制和努力實現“幸福老齡化”的美好愿望。

作者在該書研究論證中不僅考察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養老事業所取得的重大進展,針對中國現階段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提出了亟待研究和急需解決的老齡問題,而且考察了世界先進國家如荷蘭、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的養老模式、特征和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的借鑒和啟示,由此進一步論證并提出了中國養老方案,即中國特色的“一三三”養老模式暨構建社會綜合服務保障體系——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多層次,共建共享的社會化養老平臺。“一為主、三融合、三托管”中國養老模式的內容為:“一為主”以居家養老為主,構建世界上規模最大、共建、共享、共治的養老平臺。“三融合”指指養老機構、互聯網和優秀文化相融合,實現社會化第三方的運營主體、社會化養老機構、信息化和文化信仰共同驅動。“三托管”指醫療、養服和資產三個方面托管,兜底養老生活的基本需求。該養老模式的特征是:“三個轉化”和“五個結合”。即:由消極性老齡化轉化為積極性老齡化、由消費性老齡化轉化為生產性老齡化、由困苦性老齡化轉化為幸福性老齡化。“五個結合”:政企結合(政府和企業)、公商結合(公益性與商業性結合)、集散結合(集中機構與居家分散服務結合)、“三網結合”(政府行政網絡、社會機構網絡和互聯網、物聯網的結合)、“醫養結合”(醫療結構和養老機構相互結合,醫中有養,養中有醫)。該養老模式的承載平臺為共建、共享、共治的“陽保通”綜合服務保障平臺,有助于實現中國養老的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該養老模式論證了老齡化時代進程要正確處理好的“五大關系”:一是將消費型老齡轉化為生產型老齡化,與促進服務型經濟全面發展的關系;二是將行政化、大眾化養老服務轉化為社會化、專業化養老服務,與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三是將人口紅利轉化為老齡化紅利,與促進供給側和社會需求協同發展的關系;四是將養老社會道德失范轉化為社會文明、敬老風尚,與提升社會文明道德的關系;五是將經濟政策保障轉化服務關愛保障,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關系,提出了實施中國特色養老模式的“七條建議”,展示了中國老齡化社會治理的美好愿景:文明引領,共建共享;“三網”協力,侍伴影隨;居家為寧,隨遇而安;旅者無憂,踏來踵止;移動工商,方便快捷;生產發展,社會進步。

在新書發布會上,該書作者董萬章做了主旨發言,他講到,當前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問題,預警了未來中國人口負增長的趨勢。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表現出基數規模大、發展速度快、“四化并發”(少子化、高齡化、空巢化和失能化)、“未富先老”等特點。到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億人,占總人口的17.9%,從2030年將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2050年減少到13.64億,2065年減少到12.48億,即縮減到1996年的規模。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兩個問題同時擺在了面前,政府、社會、企業、家庭的負擔就會越來越重和養老動力不足將會導致社會發展創新活力不足。
那么,青少年如何敬老扶老?中年人如何孝老備老?老年人如何適老養老?如何推進治理體系及老齡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如何在人口老齡化時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人的全面發展?這些都是“時代之問”、“百姓之問”,都是必須認真面對和正確解答的重大課題。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幸福老齡化是實現“一個使命、四個偉大”的重大戰略。“一個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四個偉大”是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在正當全國人民奮進新時代揚帆新征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人口老齡化時代的背景下,發展社會綜合服務保障事業,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中國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堅持的方針。

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程天權發言時說,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養老體制機制建設的研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指示。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應對我國老齡化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央相關大政方針,堅持從國情出發,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眼于全社會養老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宏觀設計,完善制度安排,建立運營機制,形成“有義養老”、“有人養老”、“有錢養老”、“有方養老”的“新格局”、“新機制”、“新風尚”。“有義養老”強調文明道德的引領作用,弘揚孝老、敬老的社會風尚。“有人養老”解決人口紅利缺失,人口替代平衡,鼓勵社會、家庭、公益組織和個人參與,大力培養社會工作管理和服務人才。“有錢養老”,即發展生產,創造社會財富,推動養老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有方養老”厘清應對人口老齡化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社會參與者“有責任、有義務、有作為、有回報、有光彩”的社會價值,發展養老產業、完善社會保障政策等方面的“五大關系”。

國務院新聞辦原秘書長馮希望在發言時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四中全會精神。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該書作者不輟勞作,堅持數年科學研究、論證并提出了妥善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難題對策和觀點,實為應時代而作,回應時代之問,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挑戰,探索構建中國特色養老模式,完善社會綜合保障體系,實現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出版集團昆侖傳媒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總裁曹劍發言時強調,該書緊扣時代大局,緊扣時代主題,緊扣中國實際,緊扣社會問題,緊跟時代步伐,將老問題做了新思考,將線上與線下的服務綜合保障平臺,融合了“民生超市”、“幸福公社”構建社會第二民生保障線,具有操作性、便捷性、實用性,實現“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將社會學與經濟學相結合,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將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相結合,對政策決策、發展服務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創新,探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家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原司長王治坤在發言時指出,該書認真研究和考察了中國人口老齡化形勢依然嚴峻的基本國情,并提出了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新舉措和新模式,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展現人口老齡化時代社會治理新成就和新成果,體現人口老齡化時代國家意志的體制建設和機制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促進群眾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的廣大民生問題的解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大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力氣來應對的重要指示。《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的理論研究和“陽保通”平臺的創新和實踐探索,要堅持開放、合作、協力的原則,歡迎社會廣泛參與。集思廣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完成這一戰略課題的研究。此非“一方之力”和“一方之智”所能及,采取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專家學者與高層決策相結合,民間與政府研究結合,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適時成立中國養老民生理論研究和養老民生事業聯盟。提出了關于開展《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理論研究暨中國特色“一三三”養老模式“陽保通”平臺實踐探索活動的倡議。

北京微電影協會會長、作家網總編輯趙智(冰峰)在發言時說,中國的敬老、養老是有傳統的,在形式上具有東方文明的顯著特征。過去的村落文明和祠堂文化、鄉賢文化建構了很好的養老秩序,敬老、養老是社會的常態,“養兒防老”是老百姓解決養老問題的基本方式。因為“百善孝先行”,不孝之人會被老百姓打入另冊,人人誅之。在過去幾千年的傳統中,社會養老傳統秩序井然。而近一百年,農耕文明逐漸被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取代,社會結構在迅速變化,特別是交通工具和信息渠道的科技化、網絡化,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發生了史無前例的驟變。過去大團圓和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理念被迅速摧毀,AA制、個性、自由和“丁克”現象成為年輕人的一種流行生活方式,加之現代生活方式的節奏加快,大家都很忙,“養兒防老”的養老方式面臨挑戰。時代在呼喚具有時代特征的、可操作性的、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養老模式出現。董萬章先生的《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戰略抉擇》一書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良藥。該書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三三”養老模式,有基礎、有創意、有對策、有愿景,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和實踐指導意義。所以說,這部書是指導養老工作的寶典,解決養老民生問題的“鑰匙”。養老民生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個城市和當今社會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家和整個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安徽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黃海嵩作了總結發言。他指出,構建新時代現代化社會綜合保障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確保養老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等對策方案,如:匡正老齡化人口社會行為失范,提升社會精神文明水平;促進老齡生活由“消極性”向“積極性”、“消費性”向“生產性”、“困苦性”向“幸福性”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推動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改革,增加老齡化社會紅利和經濟總供給;健全經濟政策和社會關愛融合的綜合保障體系,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百姓福壽康寧。

本書得到了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黃憲起的充分肯定,并為本書作序。原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全國文聯黨組書記、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胡振民及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程天權、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審閱本書并推薦。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建軍親自指導并作出重要批示。會議還專門舉辦了共建“陽保通”社會服務保障系統平臺沙龍。該活動得到了眾多新聞媒體的關注,會間采訪了本書作者和部分代表,并對社會普遍關心的養老民生問題進行了解讀。
本次新書發布活動得到了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及老年哲學分會、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中國絲路集團有限公司、中民養老規劃院、中國新影集團微電影發展中心、中國內地與港澳經貿交流促進會、中國出版集團昆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微電影協會、中國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應用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長城書畫院、云圖投資集團、北京樂齡生活學院、北京中冶星辰投資有限公司、南京軟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