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消息 車卓航報道 “詩是知識、拯救、權力、拋棄。是孤立,是團結……詩歌展現所有人的面孔但它不擁有任何一張面孔,詩是人類全部成就之多余的偉大的美麗的證明。”2024年5月31日下午,由涉水·詩文社主辦,《詩刊》社、作家網等單位協辦的北京電影學院第二屆涉水·詩文獎主題論壇·頒獎典禮于懷柔校區人文學部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到場嘉賓有著名詩人葉匡政、作家網總編輯趙智(冰峰),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詩人夏花以及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故事研究院詩人張云霞,還有線上會場的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孫曉婭。論壇以獲獎同學詩歌為主要文本,從中提取出當代青年詩歌創作的幾個鮮明特征:性別意識,成長困境與寫作焦慮。到場詩人嘉賓先分別圍繞以上幾個話題,對當代青年詩歌創作的總體趨向發表了見解,在論述之中將活動引入到思想交流的深處。對于詩歌創作,活動成員各抒己見,在個體性中尋求共鳴。臺上臺下雙向互動著,同學們的疑惑也在知識和經驗的碰撞之中獲得了很好的解釋。
隨著詩意的蕩漾,活動進入第二個環節:由部分獲獎詩人朗誦自己的代表作,并分享創作經驗。來自23級電影學系余鵬航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詩作《昨夜蹣跚》與《晚鐘》,這些詩寫自他那些失眠的夜晚,關于情緒的碎片整合起來成為了詩作。余鵬航說詩歌創作是自己的情緒紓解口,在創作之中將日常隱秘的經驗達成最終升華。評委老師由此延展到了當下藝術療愈、青年人焦慮現狀等話題,引得在座所有同學更多共鳴。
來自23級制作人進修班的周南緊接著朗讀了自己的詩歌《母親》,評委老師在發言時說尤其對這首詩的短小精悍印象深刻。周南提到,隨著自己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于性別,對于母女關系的見解也愈發深刻。在對陌生化意象的出色運用,具有現實氣息的、穩扎穩打的創作中,一首佳作就此誕生,并幫助她一舉得獎。在場同學補充道:“這樣的詩歌是樸實的,打動人心和言之有物的,因此我特別喜歡”。
同樣是書寫母親,來自23級管理學院制片與市場的張登銳則在《我餓了,今晚吃啥》中將“媽媽”作為一個訴說的客體,通過“你”和“我”的關系直抒胸臆地表達了生活中的種種困惑和頓悟。在這樣對話式的書寫過程中,更能讓觀眾無距離地以心聯接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聆聽這樣在“媽媽”面前的喃喃自語,完成坦白和自我修復。
來自動畫學院22級動漫策劃的涂康瑞,以及人文學部23級博士生陳亦芃在最后分別分享了自己個人特色鮮明的詩歌。從高中生活時的復雜心緒,年少懵懂與異變的回憶錄,到在智利神游之時寫下的壯麗之歌,詩人們從個人經驗出發,上升到集體意識。在嫻熟的技法和敏銳的感知力之下借文字達成超越,探尋到文學的本質。
寫作是自己的,語言是包容一切的。在詩歌中我們得以在日常的繁忙之中抽身,重新建構獨屬于自己內心知覺和感覺的空間,尤其是對思想正在完善、初涉世界的大學生來說。趙智老師說:“今天我們匯聚一堂,就是為了見證未來詩歌圈新一代年輕勢力的升起,我們也愿意以自己的力量幫助你們,助力文學的延續和流傳。”夏花老師作為社團指導教師尤其感悟頗深,特別對本次參與活動的同學致以鼓勵,并感謝詩界各地的朋友對北影詩社舉辦征稿比賽的盛情支持。最后,在場嘉賓為在場的獲獎詩人頒發了證書和獎品,在掌聲和歡笑聲之中所有人離場,前往北京電影學院校標處合照,完滿結束了本次活動。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詩歌精神永遠流傳。我們在詩歌中完成種種身份認同,精神聯接,美的升華,發散出理性之光。在前人、新生勢力的攜手下,中國詩歌寫作仍是一個未完成的理想之課題。在文學的道路上仍有自由的身影,不斷向著應許之地涉水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