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柔剛詩歌獎征稿啟事

“柔剛詩歌獎” 由柔剛先生出資設立,已歷25屆。第26屆(2017年度)柔剛詩歌獎繼續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承辦。本屆設三大獎項:“榮譽獎”,旨在獎掖對中國當代漢語詩歌有重大貢獻的詩人或詩評家;“主獎”,旨在表彰已有詩歌實績,且詩藝成熟精湛的詩人;“校園詩歌獎”,旨在獎勵在校學生的詩歌創作,培育校園詩歌氛圍。
本屆評獎將繼續執行雙向匿名評審制度。由知名學者、詩人組成“柔剛詩歌獎組委會”,組織評獎。初審評委會5人,遴選出“主獎”、“校園詩歌獎”各15位入圍者。終審評委會5人(其中含國外漢學家或學者1人,港臺2人)就初審評委會提交的候選作品進行投票,最終評選出本年度柔剛詩歌獎“主獎”、“校園詩歌獎”各1名。
獲獎名單公布之前,初審、終審評委名單對外保密,對內評委之間也相互保密。初、終審評委名單及初、終審投票細節將擇時對外公布。
具體方案如下:
1.本屆“柔剛詩歌獎”設榮譽獎1名,獎金9999元;主獎1名,獎金9999元;校園詩歌獎1名,獎金9999元。承辦方將繼續為獲獎詩人舉辦專場獲獎作品研討會,獲獎作品的評論文章將在《揚子江評論》列專輯發表。
組委會繼續向詩界廣泛征詢優秀詩人詩作。為鼓勵推薦好詩,凡推薦的作品獲獎,組委會將向推薦人頒發特別獎金和榮譽證書。
2.評獎重心:獎勵詩人創作的沒有在網絡(含博客、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和紙媒報刊發表過的新詩。
3.參選人條件:全球以漢語寫詩的人均可參加,主獎參選者性別、年齡、身份不限,校園詩歌獎參選者需是海內外在校中學生、大學生和研究生。
4.參選方式:接受詩人自薦作品和他人推薦作品。請推薦作品時注明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聯系方式。所有參選作品一律發往指定收稿電子信箱rougangnanjing@sina.com,也可以在“柔剛詩歌獎”微信平臺上投稿,發往其它電子信箱視為無效;概不接受紙稿參選作品,即紙稿視為無效。
5.參選稿件要求:提交同一詩人的3首沒有在紙媒報刊和網絡(含博客、微博)發表過的詩作(非組詩),每首不超過50行;超過3首視為無效稿件。來稿不得一稿多投,在本獎公布前,不得參加其他各類評獎活動。參選稿件如違反上述約定,將被視為無效稿件,若已入圍,將取消入圍資格,若已獲獎,將取消獲獎資格。收稿信箱將接受公眾的舉報信。
6.參賽稿件格式:不得在作品頁署名或標注任何記號或符號,需另頁附錄作者郵編地址、電話、電子郵箱、作者筆名和真實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證號碼;參加校園詩歌獎,除上述信息,還需注明在校相關信息(如投稿人所在地、學校、系別、班級、學號等)。如果是他人推薦,需提供推薦人姓名及電話等聯系方式。以上資料請用WORD文檔以附件方式發到指定電子信箱,“主題”為“第二十六屆柔剛獎參選:主獎/校園詩歌獎(二選一,不可兼報)”。
7.參選作品務必注明參選獎項:主獎、校園詩歌獎。每名參選者只能選擇參選一種獎項,不可同時參選主獎、校園詩歌獎。每一資料僅能提供一次,同一參選作品多次發往指定電子信箱,將視為無效。
8.往屆獲獎者不能再參選,但往屆提名獎得主可繼續參選。
第二十六屆柔剛詩歌獎評獎規則和程序
1.本征稿啟事發布之日(2017年12月20日)起,至截稿日2018年2月20日,“評獎組委會”指定的投稿電子信箱和微信平臺,接受海內外任何符合條件的參選資料,不符合上述提名規則的材料,將被視為無效。
2.2018年3月1日至6月15日,“評獎組委會”從眾多提名材料中遴選出有效提名名單及其材料,并進行匿名編號處理,然后交初審評委會進行投票,確定15名獲獎候選人的初選名單。本著寧缺勿濫的原則,若本年度好作品不夠,可不足15名。
3.2018年6月15日至7月15日,由終審評委會就初審提交的候選者作品,通過投票決定獲獎人名單:1名主獎, 1名校園詩歌獎。
4.第二十六屆柔剛獎“榮譽獎”由“評獎組委會”成員提名討論并征求終審評委意見產生。
5.2018年8月,對外公布第二十六屆“柔剛詩歌獎”獲獎名單及評審細節。
6.詩生活網站為第二十六屆“柔剛詩歌獎”的協辦網站,《揚子江評論》、《青春》雜志為協辦雜志。
7.2018年9月,將在南京大學舉行第二十六屆“柔剛詩歌獎”頒獎典禮暨獲獎作品研討會。
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評獎組委會(此為永久性機構,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傅元峰、黃 梵、何同彬、胡 弦、李章斌、馬鈴薯兄弟、歐陽江河、唐曉渡、王彬彬、王家新、于 堅、育 邦、翟永明
組委會秘書:
李倩冉、田 野、周 恩
媒體支持:
《揚子江評論》雜志、《青春》雜志、詩生活網(www.poemlife.com)
附:第二十五屆柔剛詩歌獎頒獎禮語錄
多多:非常感謝柔剛詩歌獎今年授給我(榮譽獎),也非常感謝這么多詩人、學者以及朋友們前來,我坦率地說,真的不知道要講什么,除了感謝之外,到現在我還沒有想出下一句。剛才我和奚密老師說了,我說,說這樣一句好嗎——如果一個人足夠誠實的話,面對今日的世界,可能只有失語。
但是今天不應當是這樣一個日子,可是我已經很老了,我好像已經沒有那樣的所謂的正能量,去言說一些健康的,帶給青年人、同學們的,比較歡欣一些的語言。其實我感覺到作為獎品,應當授予青年詩人,每一次我獲獎都感覺到很羞愧,我這么大的年紀了,如果我在年輕的時候,像你們這個年紀,得到一個獎,我會獲得特別大的一種激勵。
我慢慢往下想,但是我又不愿意耗盡給我們另外兩位獲獎者講演的時間,今天我想呢,我就喊幾句口號吧。所謂口號性的東西,就是指它不加解釋,比方說剛才我和幾位青年學者、詩人所談論的一些,我現在就原封照搬,提幾個問題:詩歌的創造性從何而來?詩歌的絕對性從何而來?所謂的在與不在是指什么?沉默與言說之間是有什么關系?“半日打坐,半日讀書”是指什么?如果我們談中國文化的話,這是指什么?
我也曾經做過一名教師,面對我們的青年的同學們,所以我想把我近期的一些思考,一些問題擺在大家面前,我們一起想一想,謝謝,再次感謝。
蘇奇飛:在詩歌之路上,我已走過十三個年頭,歷經坎坷,曾經迷茫而彷徨,但是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閑吟。”是的,詩魔難降,詩瘋難治,我接受了詩歌之神對我的磨練。有那么幾年,我專注于學習西方詩歌,追求所謂先鋒詩歌的寫作,但收獲不多;近年來,我沉浸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習,從中汲取詩歌營養,感受到一種血親關系一樣的親切感。站在中國新詩發展史的高度,面對一味地追求向西方橫向移植、幾乎割裂傳統縱向繼承的當今詩壇,面對淺白化日常化庸俗化泛濫的當今詩壇,我作出了新古典詩的寫作偏向和努力探索。
而新古典詩,在我看來,不是簡單地借尸還魂,它是現代性和古典性的有機統一,它能激發集體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審美覺悟,滿足長期積淀的民族文化審美心理需求。我在《新古典詩歌是更為先鋒的寫作》這篇文章寫道:“新古典詩歌是召喚之詩與歸家之詩,是互文之詩與復活之詩,是生產之詩與建構之詩。”而在新古典詩之后,我在詩歌寫作中更加注重于向佛教和禪宗汲取慈悲、隱忍、普度眾生、舍身求法等終極價值的力量,以期取得新的突破。
感謝柔剛先生,感謝評獎組委會的各位評委老師,感謝各位讀者,是你們把我從迷茫和絕望中拯救出來,獲得重生。謝謝你們!
星芽:詩歌,畢竟是感知的東西,布羅茨基那句“詩歌的美學大于倫理”已經說明了這點,我們的大腦隨時隨刻得保持詩性的靈敏,這段養成過程所造成的生活的疏離感是詩歌另一面的體現。詩歌與生存的關系于是成了不可避免的問題,當自己從不抵抗詩歌以它獨特的方式在我所看不見的地方發出磁共振,我接下去只需要追隨著它的流向而做出相似的行動就好了,于是生活非常簡單而又有趣,它總是引導著我三番五次被拉入連夢境里也無法想象出的新鮮的觀念里去,這些觀念居然都長著動物的腮子。
字符里的莖塊裂開,能指所指的關系回到索敘爾命名前的新生狀態,那里有意識興奮的動機,可能一首詩就是這么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
來源:作家黃梵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4843ac0102xdn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