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中醫臨終前,把長年戴在手指上的那枚金戒指交給了徒弟姚振華。
金戒指還是徐老中醫師傅的師傅傳下來的,三錢重,千足金,樣式古拙,上面沒有雕刻花紋,由于年代久遠,外面裹了一層油潤的包漿。
提起這枚金戒指,小鎮上無人不曉,好多人兒時都曾“吃”過它。
徐老中醫擅長兒科,遇到小孩“急驚風”,篤信中醫的老人抱著小孩來找他。徐老中醫開好藥方,在自家的藥鋪里抓好藥,總要問:“你家中可有金銀器?”
患兒家屬不解:“要那東西做啥?”
徐老中醫解釋:“這是古人的紫金方,要把金銀器放到藥煲里和藥材同煎?!边€說,當初北京同仁堂在用“紫金方”制作名貴中成藥“紫雪丹”時,因沒有古方中規定煎煮藥料需用的金鍋銀鏟,只好湊集金條一百兩,放于鍋中與群藥共煮,以達到古方要求。
患兒家屬聽了,對徐老中醫開的“紫金方”肅然起敬。
那個時候,金銀器還是個稀罕物,徐老中醫就讓患兒家屬把藥留下來,取下手上的金戒指,放到熬藥的砂鍋里和著藥材同煎。
這情景,至今還清晰地留在鎮上人們的記憶里。
振華接過師傅的金戒指和那所連著藥鋪的診所,開過“紫金方”后,再也不像師傅那樣問:“你家中可有金銀器?”
患者家屬問:“不用下金子熬藥?”
振華遲疑一下,解釋說:“不用,那樣做沒有科學根據。”
振華的女人是善于管家理財的精明人,擔心金戒指放到藥材煎過后變輕,把金戒指收了起來。
患者看看振華的手指,沒看到徐老中醫的傳給他的那枚金戒指,只好拎著中藥回家,托人另找金銀器下鍋煎藥。
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鎮上的人議論紛紛,說振華的醫術沒有徐老中醫高明。
振華知道,錯在他藥鋪里的藥。女人將浙江貝母替代了藥鋪里的川貝,用越南蛤蚧替代了廣西蛤蚧,把普通的山藥片替代了地道的淮山......
診所門庭冷落。
女人說:“這沒啥,我們搬到城里去!”
振華關了診所,賣掉百年歷史的“紫金藥鋪”,舉家搬進城里。
幾年以后,女人在城里嫁了有錢人,振華手指戴著那枚金戒,孤單一人回到小鎮,重開診所和“紫金藥鋪”。
給患兒開過“紫金方”,他像當年徐老中醫那樣問:“家中可有金銀器?”
這年頭,小鎮誰家沒有一金半銀的,已經很少人需那枚徐老中醫的金戒指下藥了,可是人們還是愿意聽到振華這樣關切地詢問,聽著心里暖洋洋的。
來診所看病的人多了起來,贊揚他醫術高明的話不絕于耳。
振華知道,大半功勞屬于掌管藥鋪的新妻子——那個愛“較真”的藥農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