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征遙精短小說十篇(之二)
作者:池征遙
從不收禮
小張請求調(diào)動,去找公司王總。
“王總,我母親長期生病需要我回家去照顧請您批準。這是2000元一點心意,請您收下。”
王總拿起小張放在桌面上的鈔票點了點說道:“你怎能這樣,我給人辦事從來不收禮的。不過等有了合適的人來我就給你放行。”
小張執(zhí)拗不過拿回錢走人。一等半年過去了,調(diào)動的事仍無蹤影。他想:“是不是錢少了辦不成事?”他拿上省吃儉用的5000元再次去找王總,王總依然如故。
又過了兩月,小張實在有點急了,第三次去找王總。王總滿臉遺憾地說:“小張,很抱歉,我的工作調(diào)整了,你的事只有等新總了!”小張徹底失望而歸。
沒過三月,傳來消息說王總被雙規(guī)了,貪污受賄5000萬。
特服
我妻患腦動脈血管腫破裂術(shù)后留下嚴重后遺癥幾近為植物人11年。
去年春節(jié)后傳來喜訊,她被社區(qū)摸底定為重點幫撫“特服”對象了。
一天上午,咚咚咚,我家大門被敲的震天響。開門一看,有四個人自稱是社區(qū)工作人員,領(lǐng)頭的是位年輕的女同志。
“大叔”你家的遭遇和不幸我們才知道,原來比想象的還艱難,社區(qū)決定把阿姨上報街道作為重點幫扶對象了!”
喜從天降,我激動的一下緊緊握住她的手,眼淚在打轉(zhuǎn),連聲道:“感謝黨,感謝政府關(guān)懷。”這些場景都被錄像帶走了。
兩個月后,社區(qū)來人正式通知:“大叔,這月開始為阿姨做特服,項目有理發(fā)、洗澡、洗腳、剪指甲、按摩理療等。”“要錢不?”“全部由國家承擔免費的!”社區(qū)領(lǐng)導再次上門拍照,我被感激涕零。
一晃又兩個月過去了,來了服務人員做手足按摩40分鐘,拍完照后即歸。
又過兩月,社區(qū)又來了電話:“叔叔,您對服務滿意嗎?”“間隔太長,能不能集中上10天半月連續(xù)做一次?”“叔,那不行,特服對象太多了,人手少,顧不上!”“今天中午為您做室內(nèi)清潔,晚上做艾灸!”
夜已深,未見來人……
此后……還是未見來人。
“嗚,特服原來如此累?!”
老黨
我老家村里有一位新四軍老黨員老革命老戰(zhàn)士,名叫蔡永貴。因在一次戰(zhàn)斗中為了掩護村民撤退,右腿被敵軍子彈打斷了筋骨,身負重傷,落下了殘疾。
復員后,他回到了家鄉(xiāng),按規(guī)定享受榮譽軍人和傷殘待遇。他從來不居功自傲,樂善好施,經(jīng)常拖著半條腿下地種田、走街串巷做好事,深受村民愛戴,尊稱他為“老黨”。
“四伯,您給我們講故事吧!”孩子們經(jīng)常到他家玩,鬧著要他講當年的故事。
“四伯你的腿咋啦?”他總是詼諧幽默而又意味深長地說:“是在那次戰(zhàn)斗中被狗咬傷的!”
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記住了當年那個地方有群狗會咬人,記住了這位曾經(jīng)出身入死、英勇作戰(zhàn)、身殘志堅的老黨員老革命,是可敬可愛、可歌可泣的人!
如今這位“老黨”已經(jīng)去世五十多年了,但人們并未忘記他,仍然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們追思往昔的話題,每逢“清明”和“八一”兩節(jié)都會有人去他的墳上緬懷悼念。
兵哥哥
直到今天,幾位60后的朋友聚在一起,總要聽我講哥哥曾經(jīng)參加對越戰(zhàn)的故事。
那時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發(fā)生的,是場驚心動魄、氣貫長虹的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誰能想到到,那時越南結(jié)束抗美戰(zhàn)爭、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后,恩將仇報,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中越關(guān)系急劇惡化,中國邊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嚴重威脅。
在此情況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lǐng)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我軍在短時間內(nèi)占領(lǐng)了越南北部20余個重要城市和縣鎮(zhèn),一個月之內(nèi)便宣告取得勝利。1979年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nèi),完成作戰(zhàn)任務。
這場戰(zhàn)爭的地點在云南邊境、老山、鎮(zhèn)南關(guān)等地。
雙方投入兵力:中方56萬人;越方10萬陸軍,15萬民兵。
雙方死傷人數(shù):中方27000人;越方60000人,另民兵50000人。
雙方指揮官:中方徐向前、許世友、楊得志;越方黎筍、武元甲。
這場戰(zhàn)爭在當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不但避免了中國被蘇越夾擊,還保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有了地緣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chǔ)。
1979年9月17日,中央軍委專門發(fā)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wèi)還擊、保衛(wèi)邊疆的52個英雄模范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這場戰(zhàn)爭在世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
……
記得在戰(zhàn)爭之初,我當兵的哥哥去了前線,雖然未能投入戰(zhàn)斗,但那次行動依然讓我痛哭不已三次流淚。這也是最為感動大家之處。
朋友老李說:“戰(zhàn)爭就是殘酷無情,每次聽了故事,我就忍不住掉眼淚。”我說:“豈止是你們,我就偷偷流了好幾次眼淚。”
聽哥哥說,那是1979年2月16日深夜突然接到了上級命令,由他帶領(lǐng)全營選調(diào)的69名戰(zhàn)友隨同大部隊去執(zhí)行一項特殊任務。部隊首長要求他們連夜出發(fā),并要求所有人員不得請假,不得遲到,不得打聽原由,不得告訴家人,一律輕裝從簡。在由上海西去的軍用列車上,大部隊的首長說明了這次軍事行動是前往一線參戰(zhàn),遂作了戰(zhàn)前動員,要求每個人宣誓并寫下遺書。當時所有人沒有絲毫準備,如同夢中驚醒。
第四天拂曉,他們就上了前線。沒想到,他又接到了部隊讓他撤離的命令,返回昆明待命。
哥哥當天就給還在西藏的我發(fā)來了長信說:“后來才知道戰(zhàn)爭開始后,雙方打得異常激烈,傷亡慘重,部隊急需增援。臨近的大軍區(qū)都抽調(diào)了兵員,志在必勝。”
大部隊離開上海的第四天,也就是在哥哥撤離前線之后,才將真實情況告訴了我的嫂子。
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哥哥在上前線時寫的遺書中的話:“我親愛的弟弟,我出遠門了,在這里我們耳邊響著隆隆的炮聲,鼻子里已經(jīng)嗅到了濃濃的硝煙味,這是在中越戰(zhàn)爭的前線……也可能我們還能見面,那就看福分了;也可能我們再也不能見面了,那就看命運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弟弟你,我們父母早逝,你還小,一人在西藏,總讓我放心不下;再就是你嫂子將要生產(chǎn)了。如果……如果……”讀到這里,我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禁不住淚如泉涌,號啕大哭。
是的,如果哥哥他真的上了火線,那就很可能成了永別。如果那樣,我的嫂子,我那即將問世的侄兒……一切的一切都不堪想象。
老朋友們都說:“你哥哥真的慶幸,中途撤離了戰(zhàn)場。”并稱:“那次戰(zhàn)斗戛然而止,且以我方制勝告慰了陣亡將士們的英靈。后來連續(xù)多年戰(zhàn)爭不斷,要銘記歷史!”
出手成章
我的一位朋友是秘書出身,談起他的秘書生涯不無感慨。
他說:“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很多單位的領(lǐng)導還是以工農(nóng)干部出身的居多,他們中很多人口才頗佳,有的堪稱一流,但不擅長文字。那個時候會議頻多,而且領(lǐng)導們每會必講,每次講話都要秘書撰稿,因此要求秘書出手成章。”
我問他:“有具體事例嗎?”
他說:“那就多了去了!有幾次單位領(lǐng)導講話前未來得及準備文稿,只得安排我臨時即就。就是當會議開場后,我就立即坐到領(lǐng)導的后排邊寫邊送稿件。領(lǐng)導們大都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且熟悉了這樣的應急措施,當拿到稿子后一目十行,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有的借稿超常發(fā)揮,連接的天衣無縫。”
聽了后讓我贊嘆不已:“原來秘書們?nèi)绱酥匾Q其為領(lǐng)導的參謀助手、左肩右臂,或稱為大腦智囊,真是名不虛傳,名副其實!”
朋友說:“那個時候秘書們很辛苦,但也就是在那個時期一大批人得到了磨練,練就了文字基本功,成了文字高手,每次行文都如同行云流水,讓文字在指間流淌。同時,與他們的勞動成果成正比,秘書們也時常得到很多重用的機會,成為選拔后備領(lǐng)導干部的對象。”
異戀
一個雙休日清早,朋友打來電話:“老伙計,今天咱們一起去一家農(nóng)家樂園看個稀奇。”
“什么稀奇的東西讓你興奮著迷?”“那里有一根大茄子抱著大黃瓜,長得怪怪的很奇異。”“是嗎,去看個新鮮!”
就這樣,我們在電話中敲定了!
這里的主人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走進大蓬菜園,果然應有盡有。但最令人睹目搞笑的,就是大蓬中區(qū)那一株茄子懷里抱著一根大黃瓜,恰似跨越物種之異戀,堪為一奇景。我不由自主地叫了聲:“絕了!”當即拍下幾張圖片,想它一定會有觀賞價值。
返回后,打開手機左看右看,忽然萌發(fā)詩興,隨手劃出拙詩二首如下: 詩一,“世上竟有這般愛,不遮不掩目中顯。百感交集愧弗如,惹得眾芳笑開顏。”詩二,“田間地頭難得見,茄抱黃瓜真新鮮。宜作居家涼拌菜,稍加美酒味更贊。”與園主溝通后,我將圖片與詩一同發(fā)到了網(wǎng)上。
奇聞共欣賞。一下子引來了眾多的圍觀者,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好友阿英評論道:“這是多么有趣的圖片呀!在文人眼里處處都是題材,也善于發(fā)現(xiàn)題材。茄子抱黃瓜真是妙趣橫生,在您的筆下更是生動活潑,惟妙惟肖,謝謝您的分享。”
網(wǎng)紅幸福快樂的老太評論道:“這一定是黑的種子入侵了,應當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網(wǎng)絡(luò)評論員陽光評論道:“這簡直和人一樣,具有人性化,兩情相悅,情意纏綿。”
還有一位做自媒體的網(wǎng)友名叫93年的老妹,看了圖文后連聲叫:“邪”!她說:“這也太神奇了,誰都會對此感興趣的”。她稱贊“拍攝技術(shù)很美”,希望能給她“投稿”!
那一陣子“茄子抱黃瓜”成了奇聞,我也成了網(wǎng)紅。
失而復得
一天晚上,上海生活藝術(shù)家小趙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她心愛的時尚高雅的“小白”背包不見了,心中很是緊張了一下。因為那只包里裝著她的身份證,銀行卡還有她最愛的spip養(yǎng)膚氣墊。
無奈夜已深人已靜,只能放下它睡覺去了。
豈能睡好覺?她自己豪不隱瞞地說:“一夜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合眼,一直煎熬到了天亮。”
昨天一大早她就出門了,到了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找包包,結(jié)果前后左右、高低上下、里里外外,都尋了個遍也沒找到。于是她斷定:“因為當時人流擁擠,百有八十是落在了所乘坐的公交車上了!”
她一層一層地給公交公司打電話,說明了所乘車輛時間、地點、站臺、牌號及“小白”背包的款式模樣。那邊讓她耐心等待消息。
已到中午了,還沒有對方的反饋,使得小趙有些擔憂。
這事兒怎么讓她的準先生知道了,比她還著急,打來電話催她:“趕緊去掛失補辦,別耽誤大事。”
很神奇,此時的小趙反倒一點都不著急了。心里的潛意識告訴她:“這包一定能找到。”也許是這兩年經(jīng)歷了太多事情,把她鍛煉的每遇大事難事,越來越冷靜從容了。
她沒有被情緒左右,一如既往,一絲不茍,非常認真地,堅持給伙伴們開完了午會。隨后,用電話掛失了銀行卡,到派出所掛失了身份證,又讓媽媽從老家把戶口本用快遞寄過來。一切有條不紊,很快安排就緒。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靜能平萬事理。”果然上天不負小趙,給了回報。公交公司傳來喜訊:“包包找到了,而且包中錢物一分不少。”
“完璧歸趙!”小趙心里忽然想起這句成語,感到是專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樣,激動不已。她說:“這件事太讓人高興了,事出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社會真的在進步,拾金不昧,崇尚美德,已蔚然成風。”
家有一寶
微塵稱家中九歲的女兒為寶,關(guān)于她們的故事很多。
盤點每天上學,微塵唏噓道:“這孩子忘心真大,今天早上寫好的作業(yè)又忘記帶了;紅領(lǐng)巾叮囑再三,仍然忘帶了;學具說裝了,到學校還是缺東少西……”
實在氣不過,微塵在送她上學的路上給了狂風驟雨般一通輸出。“我說,你是個三年級小學生,又不是只有三秒記憶的小魚兒,好話說盡你不聽,非要挨板子才能長記性嗎?”
無論怎么罵,孩子總是不反駁也不認錯,眼望車窗外,面無表情,沉默不語,一路無話,任當媽的怒火中燒。
放學了,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多云轉(zhuǎn)睛”,一臉陽光燦爛。她說:“上學的路上挨罵,關(guān)上學以后什么事兒啊,該上課上課,該玩就得玩,早上的煩惱已忘光。”
唉,小孩子就是這樣,每天開開心心最重要。
上車后孩子開始瘋狂反問模式:“媽媽,你早上不是說你是動物嗎?”微塵回道:“是呀,人類也是動物呀,是高級動物,由祖先猿猴進化來的。就算是女媧造人,那也只是遠古的傳說。”
微塵嬉笑道:“閨女行啊,開始學會反擊娘親了,你倒是有這么一番言論,為什么早上不辯解?”
閨女卻說:“得嘞,我滴娘親,那會你火冒三丈,正在氣頭上訓話呢,不管有沒有理兒,咱寶不得乖乖束手挨批嗎,那時候我多說一個字不都是火上澆油嗎?再說,作為做錯事的小孩,那不就得讓娘親多罵幾句解氣嗎,誰讓咱寶沒長記性呢,小孩子不就是在大人的打和罵中長大的嗎?”
微塵說:“得,你倒是心里明白得跟明鏡兒似的。為啥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呢?”
閨女說:“咱也只是個孩子,小腦袋瓜里要背單詞、學漢字、學數(shù)學,一天裝那么多東西,偶爾忘記一兩件不也很正常嗎?不然不就成拔苗助長了嗎,我滴娘嘞,那是萬萬不可的呀。”
微塵嘆口氣回道:“行啊,你現(xiàn)在是各種理由一大堆嘛。”
閨女說:“可不是?就比如說吧,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如果三個臭皮匠都可以頂替諸葛亮,想當年,百萬大軍都打不過的諸葛亮,如果泉下有知,不得跳起來理論理論?還有那周瑜,就不是被諸葛亮氣死了,那不得給人笑話了嗎?”
她又說:“我們班有個同學,他老說自己是諸葛亮,我就不信,就對他說有本事背首《木蘭詩》。結(jié)果他沒背下來,分分鐘啞口無聲了。現(xiàn)在我想給娘親背一背,看到家前能背到多少?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微塵心中竊喜說道:“行啊,你現(xiàn)在倒是學會用所學的東西反駁別人了,但是有一點要糾正一下,諸葛亮和木蘭可不是一個朝代的人,諸葛亮再智慧,那也架不住他能背得出身后好幾代發(fā)生的故事。”
微塵唬道:“你知道當媽的多么不容易。娘親這些天累了,身體有點不舒服,需要好好休息,否則……”
閨女好像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小寶跟娘親每天開心才是最幸福。現(xiàn)在我向娘親賠禮道歉請求原諒!”
閨女這番話,又是怎么靈機一動跳出來的呢?頻道轉(zhuǎn)換有點太快。媽媽忙說:“好吧好吧!我的活寶!”瞬間模糊了視線……
師生情
昨天是八一建軍節(jié)前夜。
“同學們,建軍節(jié)快樂!今年建軍節(jié)還是老辦法,我請你們喝茶!”
這是滬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已退休的章老師不忘學生,一如既往地又給那些身在遠方當過兵的學子們發(fā)出了微信致敬,近的則由他邀請作東就地聚會小飲。如是而作,成為佳話。
“老師您好!您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今年要改下啰,我們請您!”
章老師興奮而又遺憾地說:“這次學生們拒絕了我的邀請主動聯(lián)系了我,他們要一改往常請我就地赴宴。”
他如約前往。席間,同學們把他團團圍住,如眾星捧月,噓寒問暖,男男女女幾十個,把他激動的流下了眼淚。
“當初跟我念書時們,你們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呀,一轉(zhuǎn)眼時間過去了四五十年,都是滿頭白發(fā)當爺爺奶奶了!”
學生們一一給老師敬酒,還是那么天真,還是那么淳樸,還是那么浪漫可愛。滿滿的回憶中都是師生情。
“我那時是個活潑好動的男生,成績差一些。有一次我寫了一篇作文,把想吃枇杷錯寫成了想吃琵琶。老師在批閱后留下四七二十八個字的詩文:枇杷不是那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笛子盡開花。為此受到老師的批評。老師在課堂講評時哈哈大笑,說是讓他想起了一個典故。說的是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他收到友人送來的一盒禮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說,敬奉琵琶,望祈笑納。他打開盒子一看,卻是一盒新鮮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給友人說,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友人見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詩自諷,枇杷不是那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弦索盡開花。當時老師讓我羞愧難當,同時也由衷的敬佩老師博學多識。”阿龍回想起了當年有一堂語文課的情景。
章老師在回憶阿龍時,眼里閃著光,稱贊:“你是個好學生,從那時起你的語文課漸好。特別是從學校畢業(yè)后參軍到了云南邊疆,趕上了抗擊越南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你們那支部隊從老山過境,把那家忘恩負義的白眼狼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是的,阿龍在前線英勇殺敵身受重傷,被戰(zhàn)友馱著突破幾道險隘穿越叢林才安全撤離,最后凱旋歸來。雖是普通一兵,也稱得上是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
章老師深有感觸地說:“當老師的事,已經(jīng)過去快二十年了。教過的學生不知凡幾,學生有好有差,老師也一樣。不能時時刻刻覺得自己真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有時要俯首甘為孺子牛,先做學生后為師。當學生的時時刻刻保持對老師的敬畏,把老師當做先賢,當作榜樣。當老師的時候,就要時時刻刻覺得學生是自己代替國家傳授知識的對象,是學生也是朋友。人之五倫里就有師友一倫。學生可以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只能講一日之師,何足掛齒。”
從老師和學生的身上,讓我看到了世情與理想的光輝。幾十年前的師生見了面,還記得當年教學的精彩,還記著感激,正所謂教學相長。為學生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而自豪,為老師“為人師表”而驕傲!
秋涼子叫見秋涼
入秋后,許多地方熱浪翻滾,我們幾個老友互相惦記著,幾乎隔兩天一個電話。
“今天上海天氣怎么樣?”夜深人靜了,我撥通了一位上海朋友的電話。
只聽那頭欣喜地告知:“前兩天在大寧公園和家門口的大樹上都聽到了秋涼子的叫聲!”
“何為秋涼子?秋涼子為何而叫?”
“秋涼子就是秋螂,也叫綠蟬。是一種在樹叢中深藏不露的類似知了的東西。但它又不是知了。它的體型略小于知了,會飛,鳴叫起來聲音的高度絕不亞于知了,但比知了的叫聲更悅耳一些,是有高低起伏的,不像知了叫起來就是刺耳的直腔。聽到了秋涼子的鳴叫,預示著天高云淡的秋季即將來臨,距離寒冷的冬天也就不遠了。秋涼子叫見秋涼是當?shù)刂V語。秋涼子叫的越早就預示著秋涼來的就越早。今年的秋老虎天氣恐怕不會有了! ”
接著他給我講了近兩日統(tǒng)計的一組數(shù)據(jù):“都是在往年平均值以內(nèi)沒有超常。”
他說:“別看媒體說什么今秋將酷暑難耐,打破歷史記錄。快立秋了,上海的溫度不升反降,一天比一天低,就是一個明證。”
聽了朋友所說,想起我們西安這些天也能聽到秋涼子的叫聲,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幾日的天氣走勢也是這樣的,感覺不是噱頭,還蠻靈驗的,真乃:“秋涼子叫見秋涼!”但愿號稱“火爐”的西安今秋天氣很涼爽!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jīng)歷。退休前為《甘肅建設(shè)報》社長,現(xiàn)定居西安。擁有專業(yè)高級職稱。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shù),且多有文章發(fā)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lǐng)域優(yōu)質(zhì)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發(fā)行過專著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