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山尋虎記
(微電影文學劇本)
編?。哼h山
——謹以此片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9周年暨中美建交45周年!
1、貓兒山(日、外)
連綿不絕的貓兒山籠罩在云霧之中,永恒地沉默著。
雄奇、高峻;綿延的林帶,舒緩,秀美。
粗獷的山歌遠遠地漂游過來,男的深沉,女的凝重……
2、山道(日、外)
一輛小轎車緩緩行駛在山間公路上。
路旁巖石上閃過一幅又一幅宣傳二十大的標語: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3、小轎車內(日、內)
羅女士興奮地將頭伸出車窗外,盡情欣賞窗外美景,并不時地端著照相機拍著照。
在小轎車行駛和一幅幅貓兒山風景中伴以下畫外音:抗戰初期日軍掌握了制空權,想炸那里就炸那里,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美國果斷對日宣戰,號稱“飛虎隊”的美國空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十多年間,我一直在尋找當年美軍“飛虎隊”在中國的足跡。為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暨抗日戰爭勝利79周年,前不久我組建了一支美國‘飛虎’尋訪團訪問了美國,參觀了美國‘飛虎’隊紀念館,拜會了不少‘飛虎隊’還健在的老隊員以及他們的后代,與許多愛華友好人士進行了廣泛交流,還專程前往‘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墓地祭奠。
回國后我決定再前往桂林市貓兒山瞻仰美軍陸軍第十四航空隊375轟炸中隊B--24重型轟炸機十位英烈,這也是我尋‘虎’的最后一站。當我一踏上貓兒山這塊神奇的土地,仿佛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不,簡直就是人間仙境。甚至分不清哪是人間,哪是仙境!聽陪同我的縣外宣辦王主任說,貓兒山如今已成為全國著名的風景區,旅游產業已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路上一邊觀看貓兒山風景,一邊聽王主任詳細介紹1944年8月31日美軍B--24重型轟炸機在執行轟炸臺灣港口日軍任務后,返航因柳州機場遭日軍轟炸,改飛桂林秧塘機場,途經桂林貓兒山而神秘失蹤。52年之后,華江瑤族村民潘奇斌,蔣軍在貓兒山自然保護區黑山崖采藥,在原始叢林中意外發現這架戰機殘骸的詳細經過。”
4、貓兒山鐵杉公園管委會(日、外)
鐵杉公園管委會座落在一片茂密的翠竹之中。
小轎車在管委會門口停下,羅女士走下車來,舉目四處展望。
王主任站在院壩里叫了一聲:“周主任!”
管委會周主任聞訊走出來,叫道:“王主任你好!”他又把目光轉向羅女士道:“這位女同志便是你帶來的那位珍貴的客人吧?”
羅女士:“王主任您好,我是北京來的羅解難,非常高興見到您!”邊說邊把手伸向周主任。
周主任握著羅女士的手,笑容可掬地說:“歡迎你這位從首都來的珍貴客人!”
隨即將客人迎進客廳。
5、管委會客廳(日、內)
周主任笑容滿面地將客人迎進客廳。
王主任和羅女士落座后,隨即便有兩位工作人員沏上茶水,端來花生、核桃、瓜子。
王主任端起茶杯喝了幾口茶后,便把羅女士的身份和來意向管委會周主任作了介紹:“羅女士是原國家某機關正處級干部,退休后長期從事紅色公益事業,她本身就是紅二代,娘家父母和公公婆婆都是國家高級干部。羅女士還是中美民間友好的和平使者,多年來為促進中美友好,通過民間各種渠道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充分利用當年美軍援華‘飛虎隊’那段光輝歷史作為聯結中美關系的紐帶,為此跑遍了‘飛虎隊’在華留下的足跡,四處奔波,廣為宣傳。前不久還組建了一支美國‘飛虎’尋訪團訪問了美國,參觀了美國‘飛虎’隊紀念館,拜會了不少‘飛虎隊’還健在的老隊員以及他們的后代,與許多愛華友好人士進行了廣交流,還專程前往‘飛虎隊’領袖陳納德將軍墓地祭奠。她率團訪美回國后,便專程前來咱們貓兒山祭拜美軍B--24重型轟炸機失事的十一位機組人員。”
周主任:“那太好了,正好下午有幾百個少年兒童前來貓兒山鐵杉公園參觀美軍‘飛虎隊’戰機殘骸展覽館,還將在紀念碑和銅像前搞一個紀念活動,將由當地村民蔣軍給大家介紹當年他在貓兒山采藥發現‘飛虎隊’B--24重型戰機殘骸的的詳細經過,羅同志正好給同學們講述你帶領美國飛虎尋訪團以及你十多年間尋找飛虎隊足跡的故事。現在我先帶你和王主任參觀‘飛虎隊’戰機殘骸展覽館,然后再去參觀飛虎隊紀念碑和銅像?!?/p>
羅女士高興地:“好,太好了!”
6、紀念碑和銅像處(日、外)
周主任帶領羅女士和王主任來到山腰一處開闊地,羅女士信步走到紀念碑前,仔細觀看上面的碑文,也從上面了解到這兒便是‘飛虎隊’墜機遺址,她從包里取出照相機,把碑文全部拍了下來。
然后便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到10位機組成員雕塑前,先閉目合掌默默禱告,望著雕塑里一張張英俊而有些稚嫩的笑臉,想起他們為了支持中國的抗戰事業,而長眠于異國他鄉,不禁感觸多多,眼眶里溢滿了淚水。
然后深深地彎腰三鞠躬。
最后又站在銅像面前,把相機交給王主任給她拍了一張紀念照。
7、“飛虎隊”戰機殘骸展覽館(日、內)
羅女士一邊聽工作人員的解說,一邊從容地打量展廳,正面掛著一個大鏡框,里面放著一幅經過翻拍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正是美軍B—24重型轟炸機10名機組人員在執行任務前與戰機的一張合影,最大的26歲,最小的僅19歲,個個英俊瀟灑。館內陳列的展品包括飛機的機翼、螺旋槳、雷達、儀表等殘骸及失事飛行員的皮鞋、手槍、急救包等遺物,真實記錄了當年歷史,也是中美兩方友誼的見證。
8、紀念碑和銅像處(日、外)
幾百名穿著整齊的校服,佩戴著鮮艷紅領巾的少年兒童,匯集在紀念碑和銅像前,整整齊齊地排列成一個方隊,向10位美軍機組人員的銅像敬著標準的隊禮。
女校長指著村民蔣軍對學生們大聲說:“同學們,大家已參觀了‘飛虎隊’展覽館和10位失事‘飛虎隊’員銅像,現在請蔣大爺給我們介紹28年前他在貓兒山自然保護區黑山崖采藥,意外發現這架戰機殘骸的經過,大家歡迎?!?/p>
蔣軍滿面微笑著向同學們揮手致意。
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蔣軍:“同學們好!1996年月10月2日,我同村民潘奇斌在貓兒山自然保護區黑山崖采藥,貓兒山是華南最高峰,里面分布著原始森林,這里人跡罕至,內有毒蛇猛獸,一般外人不敢進入其中,但我倆是當地村民,對貓兒山比較熟悉,所以經常進山采集中草藥。當我倆來到一處懸崖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反光的東西在閃耀,我倆趕緊下去一看,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架生銹的飛機,不僅有飛機,而且還有很多武器,包括機槍、輪胎,甚至還有人的頭蓋骨等。
面對這種情形,我們二人頓時目瞪口呆,因為長這么大,從來沒有聽過飛機墜毀的事情,而且對于這架飛機,因為有太多的藤蔓和樹枝纏繞,所以很難分清楚這是哪里的飛機,加上油漆等都已經剝落,所以很難判定。
我倆回到村子以后,趕緊將這些情況向村委會主任進行了匯報,縣文物單位的工作人員隨即前來考察,他們發現的情況遠遠比我和潘奇斌看到的更加壯觀,工作人員在周邊搜尋,發現了更多的殘骸。
因為交通非常不便,所以在現場的搜尋工作,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大家匆匆忙忙地回去了,根據現有的一些線索,大家對這架飛機進行了推測,有人認為,這是當時國民黨的飛機,是在長征途中被紅軍擊落的。
興安縣是當時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在其境內還發生了激烈的湘江戰役,因此這樣的推測也很有道理。不過這種說法遭到了一些專家的反對,以機型上來判定,這是一架重型轟炸機,而且肯定是外國的飛機。由于互相之間爭論不下,只能暫時擱置,將其認定為一架國籍不明的飛機。后來,當地政府再次派出了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取證,因為需要辨別國籍,更多的證據是最重要的。對于飛機散落在地上和四周的殘骸,工作人員一一進行了收集,最終拿到了桂林市的文物專家那里進行鑒定。
后來種種跡象表明,這是美國廠家制造的飛機,而且根據文物可以初步肯定是美國‘飛虎隊’的飛機。由于收集到的一些名牌上面,都寫有名字,甚至在哪個洲都記錄的非常清楚,一共有10個身份銅牌,表明飛機上當時至少有10個人。
得知這些消息以后,馬上向自治區匯報,因為美國‘飛虎隊’對于中國的抗日戰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國家文物部門都十分重視,對現場開始進行保護,并且開始梳理的工作。
‘飛虎隊’是美國1941年成立的一支飛行隊,由陳納德將軍作為指揮員。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是以國民黨的職工來執行飛行任務,但是后來珍珠港事件爆發,美日開始交戰,他們的身份就恢復了美國空軍身份。
這些美軍‘飛虎隊’,除了執行一些物資運輸的任務之外,也會與日軍飛機進行空戰,尤其是在保衛昆明的戰斗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就被稱作‘飛虎’,‘飛虎隊’的名稱也是因此而來。在1942年的時候,飛虎隊來到桂林,基地就是秧塘機場,使得空中防御已經形成了一條鏈條,成為有力的大后方的支持者。
后來,我國領導人將這些銘牌,交給了美國方面,美國經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對比以后,作出了結論,這是1944年8月31日B--24重型轟炸機在執行轟炸臺彎日軍基地返航在貓兒山墜毀犧牲的10名機組成員,而且對于這架飛機的出產地、曾經參與的任務等等,也都一一進行了調查核實。
時光荏苒,有時候,一些歷史會被埋藏起來,但是這些記憶會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不會消失。美國‘飛虎隊’飛機殘骸的發現,讓人們重新想起了那一段歷史,這是人類共同反抗法西斯的正義之戰,也是大家最難忘的一段記憶。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還親切接見了我和潘奇斌,給了一筆為數不小的獎金,并作出邀請我倆加入美國國籍的決定。最后潘奇斌舉家去了美國定居,我因舍不得家鄉,故土難離,便謝絕了克林頓的盛情邀請。”
全場掌聲雷動,久經不息。
(以上蔣軍這段講話疊場下羅女士和師生們若干不同角度的反應鏡頭)
管委會周主任在雷鳴般的掌聲中走到臺前宣布:“現在請紅色文化專家和長期通過民間組織促進中美友好的羅奶奶給大家講述她帶領美國飛虎尋訪團訪問參觀飛虎隊紀念館和拜見還建在的飛虎隊老兵的詳細經過,大家歡迎!”
羅女士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臺去……
幾千只和平鴿呼嘯著沖向藍天……
鏡頭定格在羅女士在臺上講話的畫面上。
——全劇終
遠山簡介:作家、編劇、導演。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先后發表、出版各類題材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影視劇文學劇本八百多萬字,其中多篇部獲獎并搬上了銀幕和銀屏。一九八五年步入影視圈,先后編導各類題材影視劇四十多部,其中多部獲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