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月刊》2015年第9期前言、目錄

前言
“三角”世界觀
文 _ 林茶居
我上班的地方,向南隔著一條街,就是依小月河而建、東西延綿九公里的元大都遺址公園;東北方向不遠處,即為鳥巢、水立方。在北京城,這是少有的可以“深呼吸”的區(qū)域,草木蔥蘢,植被多樣。
其中,楊樹、柳樹為多。每年暮春時節(jié),便有一場接一場的楊絮柳絮大雨。這本來是生命之狂歡,楊花和柳子的共舞,因為絮兒實在太過密集,可謂蔽日遮天,讓人不禁悲情陣陣,而身體敏感的人,免不了皮膚起疹,眼結(jié)膜發(fā)炎,抑或上呼吸道感染。
作為南方人,我對柳樹不陌生,而楊樹只在文字和影像中見過——語文課本上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確實給當年那個頑童塑造了一個偉岸、俊朗的樹的形象。而今在北京工作,與楊樹可謂抬頭不見低頭見,也知道了楊樹先花后葉,先黃后青,但從不青黃不接——每當穗狀的“葇荑”落盡,新葉便從枝頭爬出、拱出、冒出、跳出,爭先恐后,熙熙攘攘,一浪浪一波波,沒幾日沒幾夜就一樹繁華。
有趣的是,有風無風,或大或小,楊樹的葉子總是簌簌抖動,那樣子像極了一個個抓不到后背那個巨癢處的孩童,扭啊扭啊停不下來。每每從樹下走過,我都不免啞然失笑:如此癢癢,又不是有誰搔你撓你。
如果說,我的北方生活中有兩個全新的感官圖景,那么,一個就是楊柳飄絮,一個就是楊葉發(fā)癢。
后來偶然讀到臺灣作家王鼎鈞先生《文學種子》一書,才知楊樹的“文化史”裹藏著一個“傳說”:因為耶穌死于白楊木做成的十字架,白楊深知自己有罪,所以葉子無時不刻都瑟瑟索索。這本書同時給出了植物學解讀:白楊的葉柄一段圓一段方,方圓交接處十分細弱,扛不住葉片的重量,所以“無風自抖”。
原來不是怕癢,而是頭重腳輕,而是前世有罪。不過我還是覺得,楊樹的葉子可能就是怕癢,或者本就患有皮膚瘙癢癥。畢竟,植物學有其自身無法到達的地方,而“傳說”端賴于形上形下的復雜勾連。理解萬事萬物,除了科學原理的維度、藝術(shù)隱喻(宗教隱喻)的維度,還應該有個人直覺的維度。以我觀物,以人的身體照明自然(這自然當然包括人的身體),也可以洞悉某些存在的奧秘。
必須坦承,我有時確實會受困于諸如藝術(shù)與科學、此岸與彼岸這樣的二元思維方式,而忽略了“我(自己、人)”這個視角。我可以預見的世界,本來就有三個核心要素:藝術(shù),科學,人。三者各自獨立,又相互編織,世界因此而豐富多元,變動不居。這似乎可對應于“三才”天、地、人,由此自然生成“天才”、“地才”、“人才”。教育學中,似乎沒有“地才”一說。偏偏臺灣歌手蔡依林,于2013年出版了一個演唱會的DVD,名稱就叫“地才”,因為有“天才”一詞的比照,“地才”的意思非常簡明:缺乏天賦,經(jīng)后天不懈努力而成才的人。那么,這個群體是不是教育最需要著力的地方呢?畢竟,人類多為“地才”。
“人世間三角的局面很多。”潘光旦先生所言甚是。對于“人世間”來說,如果天、地、人是一個恒定的結(jié)構(gòu)的話,那么,所謂教育,當從天道、地道、人道三維來考量。這或許可以沿用《周易》“天主氣、地主精、人主神”或“天立于陰陽、地立于柔剛、人立于仁義”的觀念,但我更愿意立足當下,就近探摸,整合和求叩教育之豐富意涵。
那么,提示天道,即意在凸顯教育的藝術(shù)秉性,諸如審美、創(chuàng)造、超越、悲憫、形上關(guān)懷、終極追問,等等;提示地道,即意在確認教育的科學元素,包括符合規(guī)律、尊重人性、講求理性、注重方法,等等;提示人道,即意在建構(gòu)教育的本體面相,也就是要把人作為自我發(fā)展的主體——自我發(fā)展意味著自知、主動、為自己負責,以及對專制和灌輸?shù)木芙^;要把人的自由發(fā)展作為教育發(fā)生的起點和教育價值與意義的歸宿——人的自由發(fā)展,意味著身心的舒張、理性的涌現(xiàn)、秩序感和主體性的確立。
完整的教育,由是從三個方面展開:扎根于人道,顯明于地道,挺立于天道。仿若偉岸的樹:站在那里,不慌不忙,不急不躁。那是對歲月的挽留,但不違背時間的伸延;是與速度的對抗,但不是為了否定速度;是使命與責任的堅守,生于大地又反哺大地。
目錄
專欄
陶淵明的生路與結(jié)局 _ 周勇
書我同一 _ 朱永通
該不該去當校長 _ 鄭杰
巢·老屋·故人 _ 吳慧琴
封面
莎娜·皮普爾斯:超越教室
人物
名家 喬登江 自己要建一棵樹 _ 湯濤
微博 嚴復/約翰·穆勒
現(xiàn)場
記事 空心菜的花 _ 梁寒
教外國人學漢語 _ 楊本科
我在北京的第一張書桌 _ 王莉
攝影手記 和昆蟲廝混的業(yè)余時光 _ 高東生
親歷 關(guān)注中小學教師 _ 錢理群
師道 我和學生的故事 _ 竇桂梅
海外 損壞公物賠不賠 _ 陳智勇
吳非說 精致的苗子
朱永新答 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
話題
那些改變我教育觀念的人與事(下)
“我不怕疼,書怕疼!” _ 劉沛華
尊嚴 _ 戚士菊
“后進生”芊芊 _ 李興泉
星星的孩子 _ 雷春燕
閱讀
筆記 知慚愧齋微博 _ 王尚文
歷史的A面與B面 _ 史金霞
序 從觀念到細節(jié)——《教育的細節(jié)》序 _ 周國平
人文
來阿爾山,接受自然教育 _ 安琪
中國教師詩選(二)
歐洲組詩(選二) _ 藍海燕
詩二首 _ 楊根德
吳投文的詩 _ 吳投文
于堅詩選 _ 于堅
視窗
報道 做好出版,推動閱讀
——大夏書系助力2015年上海書展
推動閱讀,改進教學
——“大夏書系讀書節(jié)”在重慶、南京、福建
追尋翻譯的時光
——《周克希譯文選》新書見面會在南京、北京舉行
讀書會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街道中學“師之趣”讀書會
家 家有書香 _ 孫海清
書訊 大夏新書,與您共迎新學年
《兒童心理學手冊》:兒童心理學領(lǐng)域的“圣經(jīng)”
廣告 《當代教育家》
歡迎訂閱《教師月刊》
郵發(fā)代號 82-326
閱讀熱線 010-82275571
來源:教師月刊
作者:林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