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就是人學,出自靈魂的需求而寫作才是真正意義的創作。讀郭偉先生的文章,能聽見他真誠的心跳,能窺見他赤裸的靈魂,仿佛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在與你促膝談心,真知灼見躍然紙上,是是非非涇渭分明,毫無忸怩作態之感,讀之爽快,受益匪淺。
真誠是為人之本,也是為文之本,最能感動靈魂。郭偉先生尤其善于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以事實說話,闡述道理,讓人覺得真實、親切。敢于講真話是《蒔蘭糾歧》最大的特點,更是它的價值所在。一般人不敢講真話,怕講出來難聽,怕影響了自己的光輝形象,但真心話最管用,讀者最需要作家講真話。空話假話只能浪費讀者的時間,甚至讓讀者誤入歧途,只有真話才能感動讀者,只有真話才能讓讀者受益終生。郭偉先生敢于講真話,這需要勇氣,還需要才氣,有了勇氣才能坦誠自己的言論,有了才氣才能將真話提煉成真知。
《六億年的真誠》是一篇愛的誓言,對象是愛人,是父母,是人民,是祖國。
《花道》一文表達了母親的現實主義思想,尤其是對生存問題的基本態度,上升成為養“花”之道。
《青?嶺》、《為誰流血》中隱含著一些對傳統思想的挑戰,又走不出傳統的悲哀。
《怎樣稱呼賈寶玉》、《逗狗》、《糊涂蟲四相》都是對現實的反省、批判,這也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
《刀鋒》、《擇豆哲學》、《戶主》、《悼螞蟻主義》、《秋》都賦于一定的生活哲理。
《以利動之》以一個字為破譯《孫子兵法》的鑰匙,為我們解讀《孫子兵法》找到了捷徑。
《人才縱橫》、《人才辯證觀》真的是面面看人才。
《交接鑰匙》、《嫁妝》都是精短的小小說,值得玩味。
《糊爐子》、《袁鄉長》如姊妹篇,勾畫出唯命是從,沒有主見的官僚主義者嘴臉。通過《魯訊改詩記》、《置車前后》,從一些側面使我們看到了政府一些部門的工作缺陷。
《一次奇獵》、《物競天擇》是生存的競爭號子。
《分類降妖》的等級觀;《隨意人生》、《說玩》的豁達;從不珍惜生命到《珍愛生命》歷史過程,都是筆者深思的記錄。
賈政與賈寶玉的關系可以說代表了我國傳統的、獨特的、普遍的父子關系,《父愛難及》這篇情感作品,試圖在父子關系上有所突破。
《鼠糧》、《殺年豬》、《窮算盤》等作品是對那個扭曲年代的濃縮和白描,不僅是個人的生活感觸和辛酸的回憶,家族的悲傷,更是時代的遺憾,表達了作者的良知和社會責任。
正如書名《蒔蘭糾歧》,我們需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糾偏扶正,矯枉過正,才能保持與時俱進。
祖國燦爛的文化如《遙遠的星光》,來自遠古,又永遠照耀著我們一代一代探索前行,指引著人類走向輝煌。
《蒔蘭糾歧》中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有些觀點令人叫絕,這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才氣,應歸功于作者的兩大優勢——善于學習和勤于思考。郭偉先生是一個喜歡學習的人,書籍是他人生的最愛,尤其是年青的時候,盡管他的生活過得并不富裕,但一有錢就拼命地買書,為了賣書甚至虧待自己的生活。讀書是他最大的樂趣,盡管工作再忙,他每天都要擠出時間讀書,不讀書就會感到精神空虛,就會感到這一天過得不舒服,總是缺少了什么,正是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讀了很多好書,讓他一天一天進步。思考是他最大的財富,他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無論讀書,還是工作,他都能學以致用,展示自己獨到的一面,他不迷信權威,不盲從書本,敢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大膽創新,這種精神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人生是一個靈魂修煉的過程,靈魂的修煉需要真善美的滋潤,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隱藏著真善美的東西,如果你坦率地表達出來與人一起分享,你便在分享交流中幫助了別人,同時修煉了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修煉自己的靈魂,一本好書可以成就一個人,一本壞書可以毀滅一個人,建議大家多讀好書,不讀壞書,以免傷害了自己。寫書的目的是傳播真善美,凈化人們的靈魂,而不是制造假惡丑,禍害別人,建議作者多寫一些好文章。
做人要有人品,寫作要講究文品,有品的人才值得交往,有品的文章才值得寫作。首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才能影響別人成為一個好人,首先讓作品感動自己,才能讓作品感動別人,這是作家的社會責任,更是靈魂修煉的基本要素。
擁抱赤裸的真誠,追求善美的真知,活出真實的自我,這是《蒔蘭糾歧》給予我的啟迪,更是郭偉先生給予我的厚禮,我將細細品味,讓靈魂回歸自己,讓自己回歸純凈。
作者簡介:王振華,通江縣文化館負責人,《通江文藝》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