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光陰中銘刻溫暖坐標
——王曉波詩歌的美學景觀和精神情懷
徐向東/文
一
最近,閱讀詩人王曉波的詩歌,感覺詩人總是在與“時代”保持著純潔、親近的“遠離靜觀”,從而呈現出一種平和、溫良的“水氣”寫作特性。這種與廣東改革開放一路高歌猛進的“火氣”的時代感,有著截然的差別。這種“兩面性”的呈現,本質上是經濟高速增長與做人做事低調的并行不悖。這一點,恐怕離不開詩人的個人品質和地域文化的浸染影響。
詩人王曉波具有典型的廣東文化人氣質。他為人低調、平和、溫文爾雅,有時不主動“接近”誰,甚至以一個“傾聽者”形象示人。他出生于大陸的最南端湛江,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畢業后到中山工作。他身上沒有南下打工者底層工作的傷痕,也沒有異鄉飄浮者的痛苦——雖然他的出生地也遠離工作地。他是一個完全的廣東人。他具有多重的身份,卻在文化和精神上與中山人有著諸多同質。這使他與一些詩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其表現在詩歌作品上,頗具傳統的“雅文化”氣質。像廣東的美食,講究真味原味注重美味。在當今眾多的詩歌類型和中西及東西南北等多元文化融合中,王曉波的詩歌,始終具有獨立的特質,凸現了唯美的詩學景觀和溫暖的精神情懷。我們看到,詩人在“不慍不火”的漫漫時光寫作常態中,始終銘刻著溫暖的坐標。這是詩人心懷純潔詩觀,在洞穿于這個光怪陸離的現實和時代下,在追求和創作高尚詩行,展現了其溫潤的詩歌版圖。
二
筆者無意從某個地域或某個人的氣質,分析一群人或者這個人的身份及作品的氣質或特性,將詩歌與地理簡單地機械地劃上某種等號。這是一種窄化視角下的膚淺。詩人的出生地、籍貫、工作地等等,只不過是浮于表面的多重身份的疊加。我們甚至還可以抹去某些詩人傳統地域文化和文學的“歷史天空”。但是,我們不能繞過詩人文本個性特點,及其“表象”背后的寫作、經驗和作品中群體意象和文化氣息進行分析和解讀。
詩人從事業余詩歌創作近20年,在全國多家主流報紙和各大詩刊上發表過許多力作。在其作品中,我們很難找到那些東南沿海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沙粒、傷痕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呻吟等等。這不是詩人缺少犀利的眼光,更不是詩人對周圍世界的漠視和躲避。這折射出詩人個人品質和心地的純粹和溫良。詩人說,他不愿意在詩歌中表現暴力、血腥或者過于張揚和“異化”的東西。當今社會雖然有渾濁,但是清流是主要的,人生的主流意識是優秀的、正道的和陽光的。詩人對自己的詩觀是這樣描述的:“幸福是一種純粹的心靈感受。詩歌是渲染著情感的文字。詩歌是關于心靈的一種藝術,是需要心靈的感觸,才能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閱讀詩歌可以分享幸福,創作詩歌同樣是一種幸福。詩歌給幸福插上了翅膀。”
我們看到,王曉波詩歌的意象,都是現實生活中最為樸素、美麗、生動的“日常”場景和“平常”事物。詩人總是給自己的作品涂上一層溫暖動人的色彩,詩歌中溫情的具象或詞語俯拾皆是。如《小島》中的海天、激蕩、星星、微風、浩瀚、漁火、白浪、綢傘、春風、心心相印;《蕩漾》中的蝴蝶、翩然、小荷、盈盈、愛意、蕩漾。在《夏雨》一詩中,詩人面對一場暴雨,也能從中找到溫暖。如通過開花、向日葵、笑容、盛放、如花、穿越等詞語,勾畫一幅唯美圖景,而非人生無常下的悲觀和失望。
作者從相對落后的地區來到經濟發達地區,人到中年,對人生有著豐富的體驗。但是,詩人創作的文本,依然給予我們的第一感覺是溫暖、純潔和善良。詩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詩歌更是生活中的藝術。詩人的內心充滿了鮮花和陽光。因此,他的詩歌作品處處都呈現出美好的場景。詩人還說,好的愛情觀也是一種美好的人生觀。閱讀詩人的愛情詩作,我們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并為詩人詩歌中所營構的溫潤、柔美的情懷所打動。
三
王曉波的詩歌無不體現出道家哲學上善若水、素樸之美、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其語言優美,富于高雅的意境。我們驚詫詩人無論處于什么樣的境況中,都能將這種詩歌美學長期作為自己文本的基調和底色。這種通過純美的語言進行淋漓盡致的表達,彰顯了古典與現代、樸素與雅致、個體與大眾、南方地理與人文情懷的有機融合。因此,詩人的作品更具有一種“個人”的觀賞而又“打開”的雙重質素。這個看似簡單的詩學命題,詩人有了獨到的運用,可見其詩歌創作的才能和功力。
在《我叫你梅或者荷》這首詩中,詩人在每一節的開頭都說“無需要太多”,縱然千辛萬苦,只盼“遇見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這種反復的渲染,情感鮮明強烈。你說它是愛情詩也行,不是愛情詩也行,是內心世界的吁求也行,是社會精神的“外化”也可。看似詩人在追求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其實,這個女子是虛的。詩人借梅或荷,表達了繁復、混雜的現實中的“除蕪”精神。這種“自動排污”的心靈凈化,反映詩人特立獨行的精神方式,并在這種方式下的高雅、純潔、清香情懷。這是一首詩歌佳作,極具內涵,外延也相當廣闊。
其次,詩人的許多愛情詩還具有古樸、典雅的美學景觀。在《完整》這首詩中,詩人通過世界之“大”與只想你我安然相處的“一隅”,世界再“美”但還是你“最美”等詩句,進行孰輕孰重的“對照”,最后給予“你”一個完整的、別無選擇的愛。這種美好的愛情,自古以來被人們所稱道和向往。它純粹、干凈、高潔,無需任何的條件。再如愛情詩《將心比心》,盡管時光鋒利,但還是“希望我愛的人終生溫暖/希望愛我的人滿臉歡愉”;在《我還相信》中,“我相信世界會存在愛情……/行云流水般的喜悅/寫在嫣然的面頰……”;《徜徉》中,“愛情在思念的一刻驟現/我們……徜徉到天涯海角”;《愛的方程式》中,“愛你的真正原因/是深層面上共享著生命感”等等。這些作品中所表現的愛情觀,本質上是古典的、純潔的,沒有半點大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另類”。這讓我們驚嘆詩人內化于心的創作力,并在此強大內力引領下創作境界的純美,這的確不易。
四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詩人能保持這種愛情觀,這是對生命真諦不懈的堅守。詩人可能受到戴望舒等多位現當代優秀詩人的影響,對傳統美學的追求無止境。當然,這種追求和堅守,是建立在詩人自己的生命體驗基礎上的。如《遙遠的美麗》,詩人連續描寫了多個錯誤的季節,來表達這種愛的遙遠和美好。這種“錯誤”是內心的懺悔是禪意。再以《聽雪》為例:
又聽到雪花簌簌飄落的聲音了
漫山遍野天地無垠雪白 當我推開車門
當我觸摸著飄雪置身生命里的素色
我曾思量假若雪花有天裊娜在你發梢
這愛情是否比世上最純潔的花還要純粹
多年后回望那揚揚灑灑紛飛曠野的大雪
多遺憾你沒有和我共同沐浴雪花的快樂
某年某日你遠赴 雪國
我卻安座北回歸線以南的嶺南一隅
遙想多年前大興安嶺雪源的大雪
不知是安恬寧靜開心 還是遺憾
你聽聽 多年前紛飛的大雪
現在還是開出了禪意的雪蓮
詩人所呈現的是大雪紛飛、雪落無聲的純美世界。在美麗雪國,你我沒有同行,沒有共同“沐浴雪花的快樂”,錯過了這“比世上最純潔的花還要純粹”的愛情。可是,在某年某日,“你遠赴雪國”,而我只能獨坐嶺南一隅,在“安恬寧靜”中,不免有些遺憾。雪在落,我倆天各一方,這可能就是天意弄人吧。詩人通過內心深處的獨特感受,以最不愿意看到的“現實”,為我們呈現了“美好而又未達到”的畫面和情愫,有著深厚的人文美學景觀,再次說明了其善于將傳統與現代的元素進行有機地整合。
我們還高興地看到,詩人將許多愛情“生發地”放置南方,使其詩歌帶有鮮明的地理性,表現了詩人個體的、地方的、文化的特質。這實質上表現了廣東文化信息。如《小島》、《夏雨》、《海的闊》、《海音》等,無不散發出南方氣息和品質。即使如《聽雪》、《遠方》這樣“開闊性”的詩歌也不例外。這種氣質有海的遼遠、水的浪漫、花的美好和風的溫婉,更有南方人的樸素、平靜、親和之美。詩人善于在詩歌文化地理中,剔除“后現代元素”,賦予愛情或生活以“純粹”和“專一”的情感。這種在“日常”生活面前,在平常不過的事物、場景和細節面前的自我“純化”,是詩人溫暖的、高潔的人生觀和美學觀的體現。這是值得稱道的。我們從這些作品中,看到了詩人在現代詩學追求中,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五
如果說在王曉波的詩中,我們僅僅看到的是詩人純粹的品質主題的話,這是不全面的,是無意識下偏平化的“定論”。詩人的多種身份,注定了其具有豐富的生活和生命體驗,其在詩歌類型和廣度、深度上的開拓與探尋,成功地展現了更為豐富涵養的美學圖景。這是詩人的才能,也是詩人對詩歌更高思想藝術的追求。
在《母親,是一種歲月》中,詩人沒有直抒胸臆,簡單地表現母子親情,而是像電影中的4個鏡頭,通過這組畫面,表達母親平凡歲月的“流逝”和歲月變遷中的犧牲精神,并蘊含生命輪回的人生哲理。又如《菩薩》一詩。2015年母親節期間,詩人在醫院陪同住院的母親。詩人不寫悲痛,而是以新的視角,從一串小小的念珠寫起,寫母親10年前為自己購買念珠,其間念珠的繩子多次斷了又續,最后,詩人把母親比作護佑自己的菩薩。詩中多種美好情感融為一體,詩人在歌頌母親,表現母子情深,宣揚親子、感恩及孝道文化。以上兩首詩歌內涵都很豐富,是親情、生命和人生多重文化的疊加,表現獨特,藝術感染力強,是兩首難得的佳作。
在詩人今年七八月份創作的一批作品中,我們發現詩人在這庸常現實中,在看似慢慢光陰中踽踽獨行的身影里,懷著一顆敏銳之心,洞察普通人瑣碎的生活軌跡和命運史。這種命運史,反映了詩人“個體”,但更在表現大眾的情感。這構成了詩人作品高貴品質的一抹風景線。這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最為讓人眼前一亮的顯豁的、溫暖的精神情懷。我們不得不為詩人點贊,也為其作品所表現的精彩場域、豐富內涵和多樣類型點贊。
詩人今年七夕寫的詩歌《姐姐》只有短短四行,卻很有張力,“故事”也讓人產生聯想。在這里,姐姐也是虛的。她超出了生活中的親情概念。姐姐是詩,是“我”每天都在寫的一首詩,姐姐是“人”,是去年想見而未見到的人。這個人,太美了,可望而不可即。她是朦朧的又是清晰的,她是假的又是真的。這種意象美,讓你捉摸不透。但是,她一定是詩人想要的“生活之美”。這首詩歌在歌唱愛情,更是在尋找“純潔的生活”。姐姐,已成了詩化的生活象征。
在《時間之箭》中,詩人則通過殘荷、水鳥、蟬鳴等具象,使時間有了強烈而鮮明的立體感和畫面感。詩人在感嘆時間之快,“卷走最后幾聲蟬鳴”的生命之逝,使時間有了重力和傷感,但這種“傷逝”是在詩人平靜的心境之下的宣告。它不驚動誰,不煩擾誰,是一種生命自然地流露過程,無需太多的渲染。這是一種“無”和“有”的美學關系,是時間之“輕”和生命之“重”的哲學關系。因此,讀這首詩,我們會在“平靜的心態下”產生戰栗的效果。
閱讀短詩《立秋在一杯茶中品味春天》,效果同樣強烈。立秋了,詩人卻沒有落于俗套,不寫秋的肅殺、落寞、傷愁,而是向往春天,向往美好。全詩都是春天、春雨、紅棉、靜謐、清明、透亮等溫暖之詞,詩歌色彩明朗,溫馨。在這種人生觀的引領下,其詩歌場域全是美的景致。在《夏雨》中,詩人所寫的是自己遇到一場說來就來的暴雨。詩人毫不沮喪,眼中所看到的或想到的是“開花”,是“擠出一條隧道”,是“聽向日葵雨中拔節”,是“滿臉幸福金黃”和“笑容雨花般盛放”,是“穿越夏天”的力量的奔放。詩人始終是一個溫暖生活的歌者。在無常的人生中,讓我們看到了有情,感悟到了生活中的美。這種大美人生,它在善良的人們眼中有,在美麗的詩歌中有。這是一種樂觀面對并充滿溫暖、向上情懷的人生哲學。再如《年輕的奔跑》一詩中,“年輕的奔跑沒有發現四季的秘密/驀然轉身,一份白頭偕老的愛情在眼眸”,詩人以中年人的體驗告誡年輕人,散發著哲理的光芒。在《將心比心》中,時光像一把鋒利的刀,我如鑄造的一座厚重的鐘,任你撞擊,無語,“只言安怡不言殤”。這是一種淡然面對的胸懷和高潔的精神境界,誰能否定它和雅文化沒有半點關系呢。再如《遠方》:
什么也不想 抽空遙望一會天際
現在讓我們打掃庭院
為馬羊洗刷 收割嫩草糧食
什么也不想 遠近平淡安然
遠方蔚藍雪峰潔白
路旁小草小花 近處河道清澈見底
什么也不想 待我們把此間整齊
挽手牽著馬趕著羊群伴著白云到天邊
一路攙扶到遠方
什么也不想 出神凝望天際
你在收拾行旅計算遠行和歸程
此刻神馬飛馳 喜羊即將來臨
詩人在“壓低”自己的喜悅,細致地營造了“不動聲色而又有聲有色”的情感氛圍。我“什么也不想”,其實,我什么都在想,對什么都懷著美好憧憬,最后“出神凝望天際”、“你在收拾行旅計算遠行和歸程”等等。這是像是在寫愛情,寫家庭,更像是在寫生活。詩人選取新舊年交接的時間段,表現了送舊、迎新、祈福的思想。這種平和、悠遠而又企盼的生活觀,純潔、樸素和真摯,是民本思想和傳統文化思想的體現。詩人通過“時代”特性的表現,使其具有現代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六
此前,筆者讀到多個廣東詩人的詩歌,都感受了廣東文化的浸潤在他們作品中的精神溢出,我將其中一些詩歌喻為“廣東哲學”。在王曉波的詩歌中,筆者同樣發現這樣一個共有現象。這不是筆者一定要給他們“強加”什么人文標簽或者地理標志。的確,從這些人中,我們發現他們低調、務實、平和、遵從大地和自然法則的南方“水文化”。在改革開放發展快速的沿海地區,一定也裹挾著血淚、丑陋和惡的東西,但是,他們的詩歌中,呈現更多的是優美的詞語和溫暖的圖景。如王曉波的《HeY》,詩人因腰椎疼痛而坐臥不安,但是,他還是面壁參禪,“應向臥佛討教此刻的無所適”,請佛告訴他,何以會如此?詩人不帶半點慍色,內心不停地反省自己,叩問生命,追問人生。這種求訴,收到了“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藝術效果。
這是詩歌的一種氣質。在全國還有一大批具有這種詩歌氣質的詩人。如果我們把這一群體的詩人放在一個大的時間軸上來觀察,我們會發現,他們不同于臺灣詩人余光中、洛夫的鄉愁,不同于朦朧詩的“隱性”,不同于“后現代詩”直面現實的“顯在性”,也不同于鄭小瓊等打工詩的“傷痕”。他們平靜、溫和地表達著另一種美學景觀,像夜里的清風明月,春天里的陽光,黎明時劃出的一道亮色。
我們看到,即使面對天津爆炸事件和中日“冰點”這樣重大的國內國際問題,詩人也是“于無聲處”地塑造平和、溫厚的詩歌之手,撫平傷痕,眼睛向前,告訴未來,展示心中詩化的美景。這是東方古老的道德文明和處世哲學,因此,具有震撼的力量。如《兄弟,我要和你并肩一起》這首詩,寫的是天津爆炸事件。詩人沒有什么都寫,而是抓住微信這個“微不足道的”內容。“你爸以后也是我爸/不能并肩,我微信回復多么蒼白無力”,這種看似簡單的對白,卻蘊含著人間大義和大愛。在《五月,與東瀛一起思念》一詩中,詩人描寫富士山時,希望日本多做“化雪”工作,承認過去,面向未來,因為“春風比積雪溫暖”。這是多么美好的生命寄語和高潔的人生情感。
詩人說:“生活是一種藝術。生命就如那燃燒的蠟燭,既有輝煌的一刻,終有灰飛煙滅的時候。它教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現實地、快樂地過好生命的每一天。人生在世,不怕事多,最怕多事。一個人是否快樂,不在乎他擁有多少,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前人栽樹,既為自己遮陰,更應留予后人乘涼。這種遞相授受的勞動享受,是何等的幸福。”詩人在平庸生活的流向中,將這種理念融入創作,其作品始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唯美的景觀,展現了高尚的精神情懷。
2015年9月7日初稿、9月10日改
注:原載《香山文學》第3期、2016年1月10日《中山日報》“文學周刊.評論”

(徐向東,60后,本科文化。曾以優秀成績考入北京理工大學,出版長篇小說,以第一作者身份與人合著長篇報告文學(獲廣東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獎),發表過小說、散文、詩歌及文學評論,多次獲獎。其詩歌作品在《中國詩歌》、《詩歌月報》、《詩林》、《詩潮》等刊物發表。現為南粵某報編輯,主要從事詩歌創作等,廣東省作協會員,中山市作協副主席。)

(王曉波:中山市詩歌學會主席、中山市文聯主席團成員、中山市作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曾獲人民日報社作品獎、中山市優秀精神文明產品獎、中山文藝精品獎等獎項。著有詩集《生命·情感》、文集《銀色的月光下》;有作品載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詩刊》等刊物,有詩作被《青年文摘》、《意林》、《詩選刊》等刊物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