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振德散文《愛無疆》,那種純凈透徹清越的感覺撲面而來,讓人感動。言為心聲,對父愛直抒胸臆的流露,直白刻骨的恩念,慈父孝子心靈的對話仿佛穿越時空,成為人性中最美好的大愛皙言與表白。
百善孝為先。楊振德的孝心是附著在精神層面的,即注重情感關照,又能和顏悅色、推己及人地將孝置于道德的范疇檢閱和審視,故此,《愛無疆》既可看作是其家族變遷的簡史概要,更是一篇意在傳播孝悌禮讓觀的精致小品文章。
文貴情真,取法天性。《愛無疆》洋洋灑灑萬千言語,沒有過分華彩的語句,甚至蕩滌凈了所有修飾用語,消減了詩意品質,滿眼皆為家事、人事和逸事,然而,這樣的文字逼迫著你難以回避,被父愛的寫意懾服著、激蕩著,情動之處,使人流淚。為什么?或許有人不了解陜北吳旗,這個楊振德父親姬世強老人生活的地方,但是沒有人不知道父親。父愛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生命體驗。血濃于水,融入基因中的愛是先于理性到達的,故此,這份愛愈真愈珍貴。真情在天性的懷抱中自成道義,也可以說,天性是最好的老師,她教導我們質樸為文、清白為人。這是《愛無疆》對散文寫作的一種言傳和啟發,是傳統散文寫作道路回歸的一種嘗試。
世間摯愛的描摹往往是淡微而悠長的,尤其至親骨肉間,這種如呼吸一般自然、發乎天性的愛,容易被人忽視。受傳統文化的陶鑄,父親是高高在上的,是威嚴與剛性的象征,倫理視野下的父親則成為神圣宗法秩序的高度凝結。這造成我們不善于表達父愛,將父愛延展為敬畏。楊振德也不例外,《愛無疆》本意是孝文,是老父親七十三歲壽辰的特殊賀禮,是以文為載體來表現舐犢深情,為父親樹碑立傳、秉承優良家風的善言警示,而善心孝心讓楊振德這位鐵骨漢子多情善感了起來,慧于心而秀于言,這個純粹為記寫親情人倫的言說破繭成蝶,成為令人感懷的散文,并具有濃郁的文學情結。愛是需要說出來、需要表達的。愛出現的地方,正是美全然釋放的黃金時刻,《愛無疆》,有真美。
愛是一個人終身的課程。楊振德告訴我,《愛無疆》是他從大年初五晚上到次日早上寫成的,可謂一氣呵成,進入文本,我發現這篇文章氣韻貫通,無有阻滯,綿延完整,對父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似乎要流溢出文字,勢不可擋。不是靈感而是感應。情之感人也深。多年在外打拼,難以在父親身邊盡孝的他將愧疚化為孝感,以自我懺悔、自我反思的方式,在正月,這個走親訪友、愉悅身心的假期,以孤獨的寫作、回憶的筆觸,親吻父親走過的風風雨雨蒼茫歲月。為讓同事們回家過年,楊振德大年三十依然堅守工作崗位,一個人的年夜,想到的一定是他遠在陜北的父親,直至父愛的思戀發酵醞釀,心中愛的塊壘衍演為通宵文字。愛是修行,也是學習。在父親言傳身教中,楊振德學會了愛,并將愛推廣發散,以道義的形式在內心扎根,期待枝繁葉茂。我認為,這樣的愛還會依然傳遞,家風帶世風,為社會注入正面的能量,為人心樹立積極的榜樣。
散淡如水,精神超拔。如前所述,好的文章是平易質樸而深遠的,如白水,如日子,也如蒼老的姬世強老人與他蒼老的生活一般。由此我相信,好的文字就像好的人一樣,不飾張揚,溫文爾雅,忠肝義膽,言行一致。姬老正是這樣的人。我在幸福的遐想中,體味著姬老的難忘過去。少時的窮困、青年的志氣、中年的責任、老年的恬淡從容和些許不服老、不服輸的倔強。是什么支撐著姬老放棄原本可能有的大好升遷機會而回鄉,是什么讓當年風華正茂、英俊帥氣的姬老毅然選擇那段還未成定局的鄉村婚姻,是什么讓他視岳父岳母為生身父母,竟然能不顧自己七十歲高齡還要背著生病的岳父在醫院里走上走下,是什么讓他像一家之主那樣無私而忘我的照顧著兄弟姐妹、妹夫弟媳,是什么讓他以女婿的身份,干了本應由兒子才能擔當的遷墳、置辦壽材等事,又是什么讓年逾古稀的姬老,四方奔走化緣,堅守工地,為家鄉修建漫水橋。是責任,是背負,是良心,是對生活虔誠的愛,才能讓姬老幾十年如一日的侍奉岳父岳母,心懷鄉親,未有懈怠。一幕幕事跡如發黃的照片,寫滿了年輪,散發著生活氣息,讓我們看到一個有傲骨真心的男兒,是如何在愛中,與生活“相看兩不厭”并一心與愛相知相伴相隨到老的。
在淡如水卻擲地有聲的文字里,姬老的形象漸漸浮現。這位精神矍鑠的老者,備受大家尊敬的“及時雨”,工作期間,未曾誤鄉親電報,基本做到隨叫隨到,固守著為鄉親省錢發電報原則;他把跟苗圃工人學習的嫁接和剪樹技術給鄉親傳授,把所有從實踐里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技術和鄉親一起分享;在自家院子搭建交流平臺,購置文化書籍和小人書,主動承擔了啟智開蒙、人文教化的義務。
一個人對自己家人好不算什么,難在一視同仁善待他人;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也沒有什么,難在一輩子樂此不疲地做著好事,不以善小而不為。姬老是真君子。
我經常思考,被我們謳歌的大地,一切自然的美景描寫和難以忘懷的事件回溯,其背后的所指在哪里。讀了姬老的故事后,我發現,文學的力量在于人心的加持,人的境界和格局是立人立事之基。軍人出身的姬老晨練被一個駕車不太熟練的年輕司機開車刮倒撞傷而住院,姬老非但沒有半句埋怨,反倒寬慰這位受驚的司機。這件事讓我久久沉思,廣受熱議的老人摔倒攙扶事件后面,折射出的其實是道德信仰的缺失和人與人隔膜冷酷的現實際遇,姬老的故事著實一劑良藥,自是讓羞愧者自感羞愧。
至此,我不再覺得姬老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儼然超拔為一種精神,這讓我想到作家路遙的座右銘,像牛一樣勞作,像土地一樣奉獻。姬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孝悌禮讓、忠勇剛正的氣節,樂善好施、不求回報的品行,安于本分、忠于職守的意志不正代表了大地之父的操守和美德嗎。姬老的善行本就是教化書,聆聽老人家的故事,是福報,也是激勵。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下,我們需要姬老的故事以正視聽,構建內心的美善理念,培植個人的自律意識,然后,在生活的懷抱中,感恩生活。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平淡無趣、艱辛坎坷的,生活的美好完全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鏡影和映照。樂觀向上的人,眼里永遠有風景,如姬老。在生活的困頓和逆境中,姬老從不抱怨、不消極、不氣餒,他總能持有一顆平常心、進取心、回饋心,在生活賜予的任何情境中,嘴角始終掛著微笑,咬緊牙關,咀嚼生活的味道。這是生活的能力和軍人的素養使然。生活因姬老而豐富,姬老因生活而深刻。當年,沒有上過學,不會寫自己名字的姬老,在部隊通過刻苦學習,最終成為一名綜合素質過硬的軍人;轉業回郵電所,從一名普通的炊事員到管理員,用業務技能充實自己,直至成為單位的骨干。老人家注重文化知識,一心要以文化改寫家族命運,這個舉動,意義久遠,可謂大善之舉。老人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培養成大學生,社會各個行業的棟梁,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作著同樣的貢獻,他們身上流淌著姬老的血液,復制并遺傳著姬老的高尚精神,并將樂善奉獻作為家族的傳家寶,一代代薪火相傳下去。
善良的人永遠年輕,因為這樣的人如燭光,暖照著所有。生活的幸福是要靠美麗的心靈感知和靠近的,這樣的幸福給予,影響后輩的一生。楊振德筆下的一段父愛回憶,動人甜蜜。
于是一組溫馨而壯觀的鏡頭便出現在了回家的路途上:一輛自行車,前梁上坐著我和哥哥,母親抱著妹妹坐在后座上,父親背著三弟,隨著父親一聲“都坐好了”的口令,一家人便像耍雜技一樣在鄉村小路上穿行了。每次到了下坡的時候,我和哥哥在高聲歡呼,父親和母親的笑聲在空氣中蕩漾,伴隨著父親賣力蹬自行車在我耳旁發出急促的呼吸聲,我們在路人嘖嘖的驚嘆聲中灑下了一路歡樂。就這樣,在這條路上,父親載著對全家人的責任和“愛”,一走就是幾十年,一直到我們羽翼豐滿,飛出了鄉村,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姬老像默默奉獻的大地一樣厚重,他的脊背承載了太多生活的重負,他心里裝著太多對親人鄉鄰的牽掛,生活把他的腰壓彎了,他衰老了,但是,老人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因為愛和愛的付出。
行文至此,我似乎觸摸到了艱苦日子中最樸素的幸福,看到姬老慈愛的面容,我想喊一聲父親。祝愿姬老長壽康健。
(文劍:青年評論家,迄今在《文藝報》、《中國藝術報》、《陜西日報》、《文化藝術報》、《飛天》、《延河》、《西北文學》等報刊發表評論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