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謳歌
2016-04-02 14:43:10
作者:海藍藍
生命謳歌
——淺析一個用生命寫作的人
海藍藍/文
幾天來,我心情一直很沉重,為文學好友蘇秦文徵的離去而難過。總會情不自禁地到他所創辦的文學社去看看那些仍然為他而堅守著那塊讓人迷醉的土地,辛勤的耕耘者的姐妹兄弟。當然更是為了看看蘇弟留下的文學痕跡。
我試圖重讀他的文章,感受他曾經所有的那種情感,體會他內心深處的掙扎。在他所寫的詩詞、散文、隨筆、評論,乃至他的兩部小說中都留下了最讓人心痛的愛情故事,凄美真實,描寫如此動人很難讓人不聯想這些故事背后的無奈和辛酸。每一筆都是一種震撼和美的碰撞,在讀者的心靈深處體會和理解那一份份由衷的愛戀。作品是那么唯美,感人,沒有晦澀模糊的感覺,那么真真切切,如果不是真情流露,怎么會寫的歷歷在目。
他自己寫的《文徵寫作自述》中所說的那樣:
“ 各位文人雅士:
在你們面前有一點是肯定的,我是直白的、坦率的,沒有半點作秀和矯情,我的態度是絕對真實。
……
我不敢斷定我的將來會是怎樣?我想總會有一線光明吧,畢竟我給這個世界暫時留下過一下痕跡。盡管一切生命終將走向虛無,結束,世界如魔似的循環著類似的悲哀。任何歡樂和幸福都是短暫的,世界在一個混沌體中重復、重復。愛,只有愛是永恒的。
有些事情是無法抗辯的,該是怎樣就是怎樣,很多時候往往又是不能靠感覺的,感覺有時是不對的,但我還是憑感覺和激情在書寫,不停地寫著……
而淚水則在心中流淌,我感覺到:生命的通道,生命的辯證法,無處不在。
漫長夜里,思想是一盞不滅航燈,凝固、沉默……
沾帶淚落筆,試圖表達我的所思所想。”
在漆黑的夜里,一顆孤獨的心對著電腦在述說,似乎他有個傾聽者,心中有一絲些許的慰藉。
在《我之詩觀》中,他這樣寫道:“我沒有‘好詩’,我和我的詩已一起迷失在語言的叢林里,文字的堡壘。如果有的話,我只能說堅守著自己的一點固執。我不能站在‘高處’發言,我的生命只能是一種匍匐,但我感恩我的存在,我的心靈可以發出聲音。如果我活著,我在行走時,一定有自己忠實的影子,我知道影子將會接納我,并隨同他一起消失于虛無當中。如果我還活著,我必須給這個蒼白的世界留下一道焦黑的‘痕跡’。”
讀著他曾發表的這些發自肺腑的語言,心中真的感到很難過,也有些自責,作為他的朋友,曾經信賴的人,卻不曾理會他所有的那種內心的焦灼。確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忙忙碌碌,很多人都不會太在意誰內心深處的掙扎和絕望,有些人無法擺脫就放棄了,只是他仍然在堅強地守著他內心的那份執著。這些文字里,其實很早就已經暗示著他自己的命運,然而,我們又有誰真的去體會他內心的吶喊呢?親人、朋友、戀人,有誰真的讓他能夠釋懷了?否則,他怎么會用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熱愛著的生命,熱愛著的文學,熱愛著那些他真誠相待的親朋好友呢。我只想用自己的理解說他的心太過善良,他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再做昧良心的事情。他不夠狠毒,所以他把自己的靈魂揉搓著無法平衡、平靜。他是個苦心作文的寫作者。一個用靈魂創作,用生命來實踐自己夢一般追求的人,執著的讓人心疼。
在這個幾乎人人都可以創作,人人都可以做文字游戲的今天,網絡里無病呻吟的東西多的不可計數,而他孜孜以求的用心獨具,用情專一,艱難的匍匐在自己營造的文學夢里。浮躁的世界,多少人為生計來去匆匆;多少人在游戲人生,玩弄文字,消遣生活;多少人愿意為他人駐足停留,做深入體會,感悟另一個人的經歷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真正的內心都是孤獨、寂寞的,只不過他的靈魂在外,更多人把心藏在了內部。
在《生命的重量》中,他寫了生命存在的形式。文中引用了詩人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查特圖斯特拉如是說》,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只有將來才能決定生命是否活過。”魯迅的:“不知死日,不知死地,不知死法。”是生命最悲苦的代價。
在喀喇昆侖山口,他面對蒼茫,感受生命的頓悟。用司馬遷的話來說:“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感受到了生命是有分量的,而這分量完全取決生命的態度,取決于對國家,對民族,對家庭,對他人的奉獻多少。他說:“真正圣潔之地在于人心,在于人對自我虔誠與珍重。”“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天地,在浮躁與喧囂的塵世間,讓生命始終保持一種清凈,一份圣潔,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才能坦然的面對另一個世界。”這樣的心境表述,還有什么沒有參透人生意義的呢?他心中有的不僅僅是男女之愛,純真激情的異性之戀,更有對生活的責任,對一切人生充滿的那種眷戀。這種感悟只有在那種空靈、純凈、寂靜無聲的境界里才會真正體會的到啊。我聽到過很多到過青藏高原的人回來說的那種感覺,可惜,我沒有機會去領悟。但是,我愿意相信他感受過,親身體驗到了。靜謐的地方很多,但是,那個純凈無比的地域卻是靈魂凈化的場所。
我知道了他所希望自己的生命是有代價的。活著的代價,以及逝去的代價,它能給人帶來什么呢?他絕對不是那種輕而易舉做出對自己生命處理決定的人,我想他也不會是突發奇想或者沖動之下所為之事。我愿意這樣相信,他不是很隨便的人。當然,我也愿意相信,他是個富有浪漫氣質而又情感過于專注的那種文人。
在《我愛,我愛》中,他所寫心中一絲無法明說的牽掛,那份愛輕輕的,看似淡淡的,但卻是深深的情感。正如他所言,他是個不善于用口頭表白的人。但是,他絕對是個內心火熱,想在文字中把這份愛表露無遺的人。然而,他又覺得“我的筆無法盡詮我愛的世界 ”,看似矛盾,實則內心情感無法將它們在筆端一覽無余的遺憾。
讀著《天鵝之死》,我感覺到一個更加真實的蘇秦文徵。我想,他在作品中含著淚塑造出的主人公曾經的那段歷史,內心深處的痛苦,對親情的渴望,其實都是他真實的感觸吧。文中在戒毒所里度過的除夕,那一夜是他的生日,同時卻是媽媽的忌日。他覺得在這樣的夜晚,內心的孤寂、痛苦,只有用死才能解脫,才能對得起自己因變賣家傳小提琴買毒品,而傷害了故去母親和艱辛為他成長付出心血的父親。可是,當他用鋼片(牙膏皮上端)割開自己腕部動脈,血液流淌下來之時,恰恰獄外響起的《天鵝湖》小提琴曲讓他明白天鵝沒有死,愛和親情會將一切邪惡的束縛剝去。那個深愛他的爸爸不知 什么時候來到獄外,怎么贖回那把小提琴,在這個他感到絕望的時刻為他拉響了優美的樂曲,為他張開了愛的懷抱,使他在親情感召下又活了過來。我想,文中主人公是因為孤獨、寂寞、自責,而現實中的蘇秦文徵呢,他怎么可能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呢?
讀一讀《面對面》詩句中的:"一生的苦戀終會走出紙上的守望,穿透命運的淚滴,終會滋潤枯萎的玫瑰,而我將在烈焰中,將在時間的背影中復活,一如既往的呈現出當初的光芒。”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一個富有激情,充滿愛意的男人是不可能小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
當然,在《孤獨的看客》里:"我是誰,又為誰,自古至今,堅守一個愛情的空殼?”“古往今來,為什么誰也看不破紅塵?依然在兒女情長里喪志?”“管他呢,與我何干”“今夜,一醉方休,去夢里,會美人,肆無忌憚。”看似多么灑脫,然而骨子里又不愿意沉淪自我,矛盾糾結讓自己內心苦悶,卻還在恪守著一個無盡的諾言,我們周圍有幾個這樣的人啊?蘇秦文徵是獨特的,我所了解的獨一無二吧 。
《云之夢》中他說:“我的確屬于生性浪漫,激情四溢一類人。”而且也知道“最渴望的愛情往往是得不到的。”多么理性的認識啊,他會有什么看不開的呢,不,我相信他絕對不可能會輕視生命的價值,他是最懂得生命的分量,生命的意義和內涵的人,他是最善于學習借鑒,很有生活品味的人。
泰戈爾說過:“比海還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人的心靈。”我們每個人都企盼能有人理解自己,都試圖把自己的內心展現出來,可是,真正想了解你的,理解你的能有幾個?否則,就不會有千古知音鐘子期,而俞伯牙也不會為失去知音而“絕琴”孤獨一生了吧?
想想,世間能有幾個為我而生的人啊?茫茫人海,漫漫人生,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境遇都不同,誰能更了解誰呢?誰又能走進誰的心靈,直到永遠呢?
我也常常在文字里游弋,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真情。我似乎也懂得一點蘇秦文徵的那份內心的苦痛。
人生何其短暫,他用心來書寫自己的心路歷程,用生命昭示他對愛的守望,用愛書寫著生命的永恒,我愿意相信蘇秦文徵是在用另一種任何人都無法理解的方式進行創作,用他竭盡畢生的愛——生命,以及最怕的黑暗,書寫他最后對光明的企盼,對愛的留戀。我真的能感受到他所說的:“沒有死亡,只有生命的永恒。”
我想并不是因為懦弱而選擇了一種方式,也許是自己喜歡的時間,自己眷戀的地方,自己喜歡的方法,暫時讓肉體離開這里吧。他也許不希望像魯迅所說:“不知死日,不知死地,不知死法。”這是生命最悲苦的代價。
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也許賴以維持的生意倒閉了,追求的愛情飄渺了,但是,至少他還是屬于自己的。他想讓自己知道最后告別的日子,他想知道身軀最后停留在哪里,他也想做自己真正命運的主宰,他選擇了自己的方式。
我愿意相信他是敬重生命,和我們一樣愛它。我也愿意相信如他所說,他更敬重一切生靈。我愿意相信他一直都在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我更愿意相信,他是用這樣的方式要讓生命得到永恒。
在涅槃之后,我愿意相信他就是那個浴火的鳳凰。他在世俗無法抵達的天堂,讓他的靈魂得到了永生。
蘇秦文徵,我依舊相信你真的是最棒的。肉體逝去,不代表精神的消失。在你留下的每一篇文章中,每一句你用心敲打出的文字里,我都能看到你的生命在閃爍著光芒,你的靈魂在文章里游走。只不過,現在的你,一定是去了只有你自己才能到達的凈土。你安詳的浸潤自己的心靈,讓它在那里享受一份安寧,讓它在那里靜靜地得到升華!
永遠的蘇秦文徵,天堂里,你一定在微笑著。你是個強者,是個勇敢者,我非常敬佩你,為生命而謳歌!
蘇秦文徵,你的真情天地會感動,你的才學上帝也妒忌,你的愛真的是永恒的。
海藍藍于2011年12月4日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