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利先生我并不認識,但是讀了邢先生的《種豆南山》散文集,我認識了先生。先生與陳忠實先生很熟,不僅熟,而且兩人還互為欣賞。他們都是長安人,按照唐都來說,都是京城人。一個在白鹿塬,一個在少陵塬,兩人之間隔著一條河。地脈相近,愛好相近,故惺惺相惜,自在其中。陳忠實先生為邢小利先生寫了這本書的將近萬言序,其中對邢小利先生褒掖之情盡含其中。邢小利先生勤奮著作,積聚十二年功夫寫就《陳忠實傳》堪為一大貢獻。如今陳忠實先生離世,這部煌煌巨著《陳忠實傳》就更為可貴了。它是我們藉以了解陳忠實先生的可貴的文史資料,毫無疑問,也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一方面,邢小利先生功莫大焉。
邢小利先生有才。這是我讀了《種豆南山》得出的結論。至于陳老生前謔稱“邢直白”,我看倒不盡然。邢小利先生寫這部書的狀態大概也有“隱居”的思想,故為自己的集子命名為《種豆南山》。此書名,一提起就讓人想起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句子。長安城南,便是南山,倒與陶氏南山有相近之處。邢小利先生性情雅淡,喜好寧靜,大概也如陶氏一樣不好熱鬧,故常在文中顯露此意。如《城墻上城河邊》一文,最后寫道:“但是,我在早上五點到八點從不去環城公園,因為這一段時間那里人如潮涌,比節日的解放路還熱鬧。我是一個不愛熱鬧的人?!薄痘剜l睡一覺》中作者開頭寫到:“說起來也許令人難以置信,我坐上那種破破爛爛招手也停不招手也停的所謂“招手?!?,跑上二十多公里路,回到家鄉,就是為了睡一覺,睡一個安寧的香甜的沒有任何打擾的覺?!崩斫庀壬娜苏J為先生高雅,有古代高士之風,不理解先生的人,肯定會認為先生有病。大凡有才之人往往如此,所謂“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現實中的煩囂和嘈雜已經讓人身心疲憊。城市中的車水馬龍、霓虹閃爍已經讓一個精神的耕作者疲憊不堪。試想,大凡要看透世上萬物的利與害,作者都要首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適當的距離。這樣才能看得清,看得明。殊不然,作者后來竟然發現鄉村也辦了一個露天舞廳,作者生氣的寫到:“鄉村若也沒個安靜的時候,我就到山里去睡他一覺?!睘榱怂瘋€好覺,作者還說值得??梢娦舷壬郧橹?。說到這一點,我感覺自己身上某些地方還真與先生相似??上遗c先生從不相識,更不可能與先生隨心所談。先生身居長安城,我在渭北高原,讀著先生的書,倒也如與先生一起散步聊天、喝茶侃世了??鬃诱f過:“無友不如己者。”讀先生書,就是與先生交談。先生學問蠻豐,也善于思考,對待歷史問題、現實問題無不切中肯綮,機敏健談,讓人深醒。如《我當縣令》一文,先生早就在十多年前就提出鄉村建設的三點可貴意見,一是多植樹;二是處理垃圾;三是清除農村大街小巷的標語、口號和廣告語。到了現在,習總書記提出建設“美麗鄉村”不正是先生十多年前所思考的問題嗎?可見先生有才,有對問題認識的銳敏見解。書不在于新和舊,舊書里面照樣有著新見,而新書里面未必就有這個敏覺。先生有見識的文章很多,如《多維視野中的“五四運動”》,就是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五四運動”大事件的理性回顧與反思,至今讀來仍讓人深受啟發。
先生有學術氣息,是一個埋下頭來靜心做學問的人。我認為作家就應當如此,既要飽讀詩書,洞察歷史;還要關心時事,為社會發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先生是以出世之心寫入世之文,倒也大得其旨,大得其趣。吾贊之也,先生真乃長安一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