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憂愁在哭泣
——評夏商長篇小說《標本師》
文/ zhoumi_mill

夏商2016年作品《標本師》的主體是一本日記,講述了歐陽曉峰這個標本師的離經叛道的故事。從一個在市區博物館工作的職業標本師,到極其短暫的小學教員,再到一個標本工作室的老板。他愛上了他的同學之妻,而他那個再婚時娶了他同學的老爸,和他相互映襯著彼此的人生——誰也說不好誰的人生更糟糕或者更隨性。
而這部作品的講述者,在開篇之后翻開了日記本,就悄然退場,直到整本日記讀完才再次出現,精煉又輕描淡寫地說了自己的經歷。就是這看似不經意的講述,串起了日記中出現的幾個人物和他們的背景——這似乎在暗示他們之所以會成為書中的那個被設定的人物的原因。無論“我”的經歷如何,我都只會在一旁觀望著歐陽曉峰和他的這場愛恨交織。無論他對焦小蕻的愛如何,或是對父親的不解,或是對其他人的淡漠,亦或是對世事的冷漠,我都是隔岸觀火般地看著。這樣,別人的憂愁就算與我有關,也不是切膚之痛。而那些愛恨情仇到底在說什么,也是讀者自己該去體會的,和“我”無關——因為我已經把主角呈現給你們了。
書中對解剖學知識的詳細描述,和制作動物標本的過程詳盡敘述,都無疑是這本小說的大亮點。在我看過的作品中,極少有作家能把一個生僻領域的專業知識描繪得如此栩栩如生。讀到其中的細節,并不會刻意去想文字背后的重口味,反倒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每個讀者應該都會在潛意識中嗅到歐陽對這份職業的癡迷,或者,之前那么長的鋪墊,都是在為最后一具標本埋下伏筆。這些描述越是清晰和具有畫面感,越是表現了歐陽對制作標本這份不只是工作、更是人生追求的目標的傾心。這樣就不難想到他在制作焦小蕻的標本時,也該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個步驟和動作,都傾注了他的感情。
書中有好幾個看似“斷頭”的線。比如歐陽的師傅去哪里了,比如閻小黎死因和蘇紫的下落,比如衛淑紅最終如何面對她的丈夫(也是歐陽的父親),比如歐陽最后去了哪里……日記戛然而止的時候,這些都沒有交代清楚,然而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反正只是一本日記,一本只寫了幾個月的日記。而且,作為講述者的“我”,在最后不也嘗試著補充了一些背景嗎?到這里,就能體現“我”存在的價值了——幫著歐陽曉峰充實了一個故事。而至于那些實在找不到頭緒的,那也就隨他去吧。
再說說焦小蕻,這個從頭到尾像個謎一樣的女人。她處世得體,面對丈夫的去世泰然處之,對歐陽的愛欲說還休而又克制。她是個超脫的女子,但生活在小城鎮,必將會帶給她生活和觀念的局限。所以,她始終無法面對丈夫真正的死因——盡管這個死因從人性的角度足夠超脫,需要充足的勇氣,和不畏人言的勇氣。她克制而壓抑,內心渴望自由,卻沒擺脫命運的偏執。她用終結生命確認了丈夫的死因,歐陽用一具完美的標本確認了他對她的愛。而至此,歐陽曉峰竟然在不經意間成了一個偵探。
無法揣測這本日記的確切年代。如果從幾個主角使用的拷機和尚未普及的手機,還有城郊公交車,以及人事檔案在職業中的重要作用,還有歐陽自己開標本工作室這種“新潮”的做法和他忽然來又忽然離開小學校的前前后后的事情(比如當地報紙的宣傳等),可以粗略推斷出這個故事約莫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
想起了另一個也有類似情節的小說——《環形山》。這本書中的女主角簡女士將和她有過愛情的三個男人都做成了活體標本,放在她自己那個風景秀麗的莊園里。《標本師》真的很像是《環形山》的番外篇,或者,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