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點評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獲獎作品——
力求視野開闊 關注創作實踐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最終授予南帆的《五種形象》、張炯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面臨的挑戰》、趙園的《想象與敘述》、高楠和王純菲的《中國文學跨世紀發展研究》以及譚旭東的《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文學理論評論獎的評委們對本屆獲獎作品的主要評價是“視野開闊,關注創作實踐”。
談到此次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評獎,王巨才告訴記者,理論評論獎終評工作是在嚴肅認真、民主坦誠的氣氛中進行的。評出的5部(篇)作品,大體反映了理論批評的不同向度和整體水平。總體上看,3年來文學理論批評工作是有成績的,對活躍文學氛圍、扶植新人新作、提高創作水平、引導鑒賞趣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理論批評的視野較前開闊,觀念有所更新,對創作實踐的關注度有所增強。
何向陽認為,評獎的同時也是對文學理論評論隊伍的一次檢閱。此次文學理論評論共有120多部(篇)作品參評,從分布和結構上看較往年豐富,既有對當代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如對王蒙、汪曾祺、王安憶、賈平凹、殘雪、蘇童、遲子建等作家作品的專論,也有站在新世紀的高度對10年文學的回眸與梳理,還有眼界更為寬闊的對于跨世紀文學20余年來文學發展的細密研究,更有以文學史為基點的當代文學某種理論問題或文化思潮的研究梳理,當然也包括對于文學批評自身問題的發見。從最終獲獎結果來看,既有70多歲仍活躍在文學理論研究中的老一代評論家,又有新生代評論家。從研究向度上分析,也大致反映了3年來文學理論評論的實績。給人印象深刻的是文學理論上的建樹,既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系統化梳理,又有運用文學理論的思維與概念處理歷史材料的文、史打通的跨界研究,還有對于外國文學的理論研究,對于兒童文學以及童年問題的關注,更有對于當代文學發展中重要理論概念與文學形象的深度研究,這些都呈現出了這3年來文學理論評論研究的豐富性、多樣性和開闊性。
文學理論評論工作者的勤奮多產給陸文虎留下深刻印象。他告訴記者,在評獎過程中集中閱讀理論批評著作,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每一個人的言說都有其動人處,每一部著作都有其獨到處。他說:“讀文學作品,我是普通讀者,我在享受美,領受溫情的同時,會受到感動、接受感化;讀理論批評著作,我是同行,也是學生,我認真體會作者的心思,對作者的智慧和發現表示欽佩。”陸文虎說,有的作品對當下創作狀況持續關注,或對某一特定作家,或對某一特定文學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梳理,注意體察作品產生的環境和語境,能夠體會作家的用心;有的作品對一定時期的創作思想、文學思潮、文藝理論進行深刻分析,并對可能的走向作出前瞻預估;有的作品繼續對域外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作系統、全面的介紹,給人以新的藝術滋養和思想食糧;有的作品對以往重視不夠的文學方面給予特別關注,顯示出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博大的胸襟;有的回望歷史,從遙遠的文化史中尋找和摭拾對今人的啟示,深厚的學養、綿細的文心、切近的論斷,不僅對創作有裨益,對理論批評亦不乏典范意義。
在對入圍和獲獎作品表示肯定的同時,評委們也指出了參評作品存在的不足。何向陽說,今年網絡文學評論也有參評文章,但因網絡文學評論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申報的情況不是很理想。而陸文虎認為,沒有出現原創的文學理論著作,是此次評獎的最大遺憾。王巨才也感到,與日趨繁榮又紛繁復雜的文學現狀相比,理論批評仍是一個需要大力加強的環節。從申報參評的眾多作品來看,真正有創見、有深度的理論成果相對較少,旗幟鮮明而又實事求是、充分說理的評論也不很多,這些,都應當成為改進文學工作、推動文學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