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文化味
——羅春彥文化散文淺談
作者:溫智慧
經佛山作家黃福勝老師推介,近期,讀了廣東惠州仲愷新區作家協會羅春彥主席的一組散文。這組散文我給定義為文化散文,應該不會出什么偏差。
羅春彥的這組散文字數多在3000字數以內,1500至2500字數散文數量偏重一些,這樣體量的散文適合報紙刊發,短小精悍,適于大眾閱讀,不經意間讀完一篇,回味無窮。
縱觀羅春彥這組散文,屬于耐讀的那種風格,知識點密集、筆風清麗、邏輯嚴謹,點得到、說得通、看得懂……這是文化散文最重要的難得,也是作家落筆的功夫,和行文的思考,能充分體己和觀照讀者群體廣泛性的閱讀特點,實現了作家與讀者的心領神會,和無端默契,是文學最好的抵達與消費。還看了,羅春彥的個人簡介,藝術身份眾多,文學成就不錯,著述頗豐,刊發渠道廣泛,題材和體裁多樣,這是一個成熟作家的能力,也是一個作家文學能量的體現。
文化散文的基本功用,就是對大家所關注的文化點面,進行挖掘和整飭,達到一種知識性的文化普及和適眾,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文體形式,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文藝渠道,是為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文學動能。讀者讀后,記得住、傳得開、且津津樂道,這樣的文章已經達到了作家的文學目的。
文化散文貌似簡單,其實寫起來很難,知識落點首先要準確,雖然受文章體量限制,未必進行多么深層的挖掘,達到學術科研水平,起碼要達到受眾的圓融接受,和共情與首肯的認可。體己廣眾是一個作家的基本文學功底,或者說功夫。羅春彥這組散文做到了,難能可貴。
我作為一個與羅春彥這組散文地域相遠的讀者,能讀出作家的那種用心和用情,主要來源文本的底色和文學性的使然。
他寫“百年朝鳳”,一口氣列出一二十種,甚至更多,百只、千只,百群、千群,不僅寫鳥的習性,還寫鳥的生活,活靈活現,靈動非凡,他用心觀察,全心記憶,和盤托出,不容易,還作出文化人對生態的關心與寄望,中肯有加,情懷無限。觀察與思考是作家一份最重要的能力,這能力的體現,在于作家的認真和對文學的忠貞不渝。
他寫“家國情長”“橋與建橋人”“東坡祠”“銀瓶山下荔枝紅”“佗城: 秦漢重鎮 唐宋名城”“湮沒在古村落里的千年書院”“萬里歸舟 大美潼僑”“汝湖新漁歌:歌唱疍家人的幸福新生活”……等等,這樣的選題,是作家對文化思考著眼點的一種寫照,他關注到這些文化的積淀,從這些文化基點進行整理,以文學的形式進行呈現,在歷史文化厚重的坐標之上,融入自己對文化的認知與精神解讀,使得作品能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
他的筆路清晰,邏輯縝密,對文化持重,不違和讀者,不天馬行空,不嫁接再造,這是作家對文化的善良與本真的遵從,不可多得的文學人的良知與篤行。
他在文本中,抒發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認真,有對未來的期許,更多的是對文化的尊重,對歷史的的負責。
從他的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對他家鄉土地人文愛的深沉,不難看出他對文學和文化的信仰與遵從,不難看出他行筆過程的審視有度,這是作家成熟的具體體現。
讀得匆忙,寫得凌亂,內心激蕩,難免掛一漏萬,同是文學人,這樣的交流也是文學人之間的平心靜氣,相得益彰,互相學習與致禮。
祝,羅春彥的文學之廣闊,創作豐華,氣象萬千。
羅春彥,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網絡作家協會會員、惠州市作家協會理事、惠州仲愷高新區作家協會主席,《仲愷文學》主編, 93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后在《團結報》《中國商報》《羊城晚報》《湖南日報》《南方都市報》《湖南工人報》《文化時報》等國家、省級文學刊物發表作品百余篇,多篇文章被《報刊文摘》等多家報刊轉載。散文《瀟湘夜雨》榮獲“湖南省副刊作品年度一等獎”,《碧血山河滿江紅》《歷史的遺憾》等作品榮獲省級征文獎項,并入選專集。著有長篇小說《碧血山河滿江紅》《董事會戰爭》《曖昧比拒絕更殘忍》《歷史的遺憾》《歷史的遺憾》,散文集《云雨山川 明月冰心 》。
溫智慧,滿族,筆名:海中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