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玉‘莊’成一樹高
——佛山青年作家吳璧莊散文淺析
作者:溫智慧
用了近兩天的時間,瀏覽了吳璧莊的一組散文。留給我的印象,這位1992年出生的女生,不簡單,文學的前景不容置疑。只要她愿意在文學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不辭辛勞,肯定會走得風生水起,山花爛漫。
吳璧莊這組散文有17篇文章,總72000字數。強調這數據的意義在于,她有駕馭大散文的文學手段與心風。她那篇《穿越歷史的時空》的文章,是17000字的篇幅,足以佐證,我的以上說法。
我請黃福勝老師,把吳璧莊的微信名片推送給我,求證在她文字里獲悉關于她的一些信息,是否準確。一女孩、二在文化館工作、三接受他父親對他的文學影響,這幾點都對。以此還說明,對她的文字,我的閱讀是認真的,沒有敷衍,算是一個文學交代。
只是與吳璧莊微信交流的時候,得知他父親已去世三年,心有愧感,她平靜下來的懷念,被我無端激活。她確實受他父親以寫九江鎮龍舟題材的小說《龍魂》的影響,他父親生前是當地作家協會主席,她說她小時候受父親小說的影響很大,她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
起初我以為她文章里的“九江”,是廬山旁邊的九江,從文字里沒有更特別的考證,她說此“九江”是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而非彼“九江”。
她在文章中寫道,她們文化館把文學部并在戲劇曲藝部進行管理,她把文學科班專業同戲劇曲藝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文字里多了戲劇的影子。這里我要說她《穿越歷史時空》一篇,完全可以改編成歷史舞臺劇,里面的戲劇元素豐盈。還有《風吟》《細雨中的煙橋》《面試》 《桑園圍的滄海桑田》……等篇目皆具備改編成舞臺劇目的價值,不僅對助力鄉村發展,和文化旅游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學樣本,也與“山鄉巨變”宏大的時代主題相貼切。
其實,在諸多文體里,散文是最好的文學入門,也是最難取得文學建樹的體裁。吳璧莊的散文有了建樹的苗頭,一則她有文學天分,二則她有文學繼承,三則她有文學專業、四則她有對文學潛心的挖掘,她這些歷史文化散文,沒有一定的積累和收集,加上個人的文學手法的整飭,很難以散文形式呈現,她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不錯,她的這些文字就有了讀頭。
有段子講,兩個人池塘邊散步,有三位作家對這個引線進行文學處理,一個人把主人公給搞到天上去,再一個人把主人公給搞到池塘溺水,另外一個人把主人公寫成了夫妻,寫進了正常人的煙火。那么,第一位無疑是一位詩人,第二位一定是一位小說家,第三位必定是一位散文人。這個段子講的無非是,三種主要的文學文體創作中的異同,和筆法的差別。散文是最貼近生活和作家本人的文體,散文創作的隨行性,有其他文體所不及。吳璧莊小小年紀能把散文寫到這樣,未來不可限量,還是那句話,只要她覺得有必要,有熱愛。而且,她能把當下現實與歷史故事,作到很融洽的結合,不割裂,無疵痕,這就很不容易。
她也并非單一地、完全地沉浸在歷史題材之中,她對眼下的社會生活,時代強音,都有很好的把握,在自己的文章里寫出自己的文學解讀,和散文建構。
她把身邊的西樵山寫得豐潤,至美。且從不同角度來寫,文學視角的不同,西樵山的風情、風貌、風景……各有不同,讓讀者從各個側重面了解西樵山,外地讀者讀來新鮮,本地讀者讀來新穎,皆大歡喜。
她能很好的把握對作品中文學性,在語言方面不失準確、生動、節奏;在主題深度方面的思想內涵、社會意義、時代價值不失公允;在故事人物特點描摹方面又能體現真實性、復雜性、成長性;在篇章敘述情節架構方面具備吸引力、邏輯性、創新性;因此,成就她文學風格的獨特性、穩定性、新一代作家的創作理性。
本來也要把這篇簡評體量控制在1000字右一點,值此,已經超出預定不少,掛一漏萬還是難免的存在,到這里,她的文學里程方才起步,路途遙漫,而且她正處于文學成長期,不易接受過多的言三語四,這也是咱們文學人應該保有的理性與認真。
結尾,在吳璧莊的名字上說一些,問她出自什么典,她沒做正面回答估計是拷問我,她只是說:小的時候叫“若賢”,一兩歲時,父親覺得不夠響亮,改為“璧莊”在粵語里發音是重音。她不無幽默地解讀為“‘璧’玉‘莊’成一樹高”,不無道理,就用它作為標題吧。
2024年10月21日于巴彥浩特
溫智慧。滿族。筆名:海中漁。工作于國家稅務總局阿拉善盟稅務局。
藝術身份: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創作培訓班第12期、第35期學員。
社團職務:阿拉善盟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阿拉善盟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出版著作:散文集《靈魂的雨傘》《大漠放歌》文藝評論集《抵達的姿態》。
吳璧莊,女,1992年生。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佛山市作家協會理事、南海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南海區作協小作家分會副會長。作品散見于《作品》《嶺南文學》《佛山文藝》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