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李寶堂新詩鑒賞
作者/池征遙
2024年10月23日,解放軍報發表了我的老領導、文化名家李寶堂先生的新詩作《弱水河畔的仰望》,原作如下: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即將返航
站在飛船出發的戈壁大漠
仰望星空
我尋找“飛天”的軌跡
我致敬聳立的發射架
回憶一次次壯美的騰飛
我撫摸挺拔的胡楊
感悟大漠深處的生命奇跡
我遙望地平線
期盼英雄回家的身影
我親吻蜿蜒而來的河
火箭騰空的尾焰
一次次照亮澄澈的水波
在河畔沉思——
這名為弱水的河流
滋養著偉丈夫般的胡楊
初讀此詩產生了如下印象:
這是一首飽含航天情結,極富感染力的詩歌,它巧妙地將航天員的壯麗征程與自然的壯美景觀相結合,抒發了對英雄的崇敬與對生命的敬畏。
首先,詩歌的立意高遠,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的返航為背景,通過作者在弱水河畔的仰望,將讀者的視野引向了浩渺的星空與遼闊的大漠。這種宏大的敘事方式,使得詩歌具有了一種磅礴的氣勢,讓讀者在閱讀之初便被深深吸引。
在結構上,詩歌采用了自由詩的形式,不拘泥于傳統的格律與韻腳,更加注重表達情感與意境。從對飛船出發地的描繪,到對星空的仰望,再到對胡楊的撫摸與對地平線的遙望,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動作與景象,構建了一個完整而富有層次感的詩歌空間。
在內容上,詩歌巧妙地將航天科技的壯麗與自然景觀的壯美相結合。通過對發射架、胡楊、地平線、弱水河等元素的描繪,作者不僅展現了大漠深處的獨特風光,更通過這些自然景觀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對航天員英勇無畏精神的贊美與對生命奇跡的敬畏。
此外,詩歌的語言優美。作者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使得詩歌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例如,“我親吻蜿蜒而來的河,火箭騰空的尾焰,一次次照亮澄澈的水波”,這樣的詩句不僅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更通過親吻、照亮等動作,表達了作者對火箭騰空這一壯麗景象的深深喜愛與自豪。
總的來說,《弱水河畔的仰望》是一首意境深遠、情感真摯的詩歌。它通過對航天員返航這一事件的描繪,不僅展現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壯麗歷程,更表達了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與贊美。這首詩值得每一個讀者細細品味。
再讀此詩,深感其在語言風格上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 抒情性強。充滿了濃厚的抒情色彩。作者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表達了對航天員的崇敬和對自然景觀的熱愛。例如,“我尋找‘飛天’的軌跡”“我致敬聳立的發射架”等句子,直接抒發了作者對航天事業的敬仰之情。
2. 具象與抽象結合。既有具體的景象描寫,如“戈壁大漠”“胡楊”“地平線”;也有抽象的情感表達,如“仰望星空”“感悟大漠深處的生命奇跡”。這種具象與抽象的結合,使得詩歌既有畫面感,又富有深意。
3. 節奏感鮮明。雖然沒有嚴格的格律和韻腳,但通過自然的語言節奏和重復的句式,營造出一種鮮明的節奏感。例如,“我尋找‘飛天’的軌跡”“我致敬聳立的發射架”“我撫摸挺拔的胡楊”等句子,通過“我……”的開頭,形成了一種有節奏的遞進關系。
4.運用象征手法。使得語言更具深度和層次感。例如,“弱水河”象征著生命的源泉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胡楊”象征著大漠中的生命奇跡和頑強不屈的力量。這些象征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5. 畫面感強。描繪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例如,“火箭騰空的尾焰,一次次照亮澄澈的水波”,這樣的描寫不僅具有視覺沖擊力,還通過“照亮”這一動作,賦予了尾焰以生命力和希望。
6. 自然流暢。沒有過多的修飾和矯揉造作,給人一種清新質樸的感覺。例如,“站在飛船出發的戈壁大漠”“我遙望地平線,期盼英雄回家的身影”,這些句子簡潔明了,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情感遞進。從對星空的仰望,到對發射架的致敬,再到對胡楊的撫摸和對地平線的遙望,最后到對弱水河的親吻,情感逐步升華,最終達到高潮。這種情感的遞進,使得詩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共鳴力。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抒情性強,具象與抽象結合,節奏感鮮明,象征手法運用得當,畫面感強,自然流暢,并且情感遞進,使得其在表達深刻主題的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次讀此詩,甚感其在表達上至少有如下創新之處:
1. 融合科技與自然。詩中將高科技的航天活動與自然的景觀(如戈壁大漠、弱水河、胡楊)緊密結合,打破了傳統詩歌中科技與自然對立或分離的表達方式。通過這種融合,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的意境,使讀者能夠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到科技的偉大與人類的探索精神。
2. 多視角的敘述方式。詩歌通過“仰望”“撫摸”“遙望”“親吻”等多種動作,展現了作者與大漠、星空、胡楊和河流之間的互動。這種多視角的敘述方式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層次感,也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一同經歷這一過程。
3. 隱喻與象征的巧妙運用。詩中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例如,弱水河不僅是一條實際存在的河流,更象征著生命的源泉與堅韌;胡楊則代表著大漠中的生命力與堅守。通過這些隱喻與象征,作者在簡潔的語言中傳達了豐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哲理性與深度。
4. 情感與理性的平衡。在表達對航天員的崇敬和對自然的贊美時,作者并沒有過多地渲染情感,而是通過冷靜的觀察與思考,將情感與理性很好地結合起來。這種平衡使得詩歌既具有感人的力量,又不失深度與思考。
5. 現代語言的使用。詩歌采用了較為現代的語言風格,避免了過于古典或華麗的辭藻,更加貼近當代讀者的審美。這種語言風格不僅使得詩歌更加通俗易懂,也增強了其傳播力與影響力。
6. 開放式結尾。詩的結尾“在河畔沉思——”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未明確點出沉思的內容,使得詩歌具有了一種開放性。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激發了讀者的思考,也讓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去解讀這首詩。
綜上所述,這首詩在表達方式上的創新之處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李寶堂,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甘肅日報社原社長。
池征遙,筆名水也,中管院終身研究員,作家網簽約作家,中國詩歌網藍V詩人,《臨池翰章》文刊總編,入編中國名人錄和世界華人專家名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