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歌的名義為英雄城市畫像
——評劉春華詩集《與英雄對話》
作者:霍洪峰
如果說文學是城市的另一張面孔,那么,文學里的城市,則是一副留存于語言情境中的特殊畫像。這張畫像里,一定有城市與作家的鄉土共情,一定有作家與城市的文本互動。在劉春華的詩集《與英雄對話》里,詩人就是以這樣的共情與互動,完成了英雄城市與紅色詩人之間的雙向選擇。于是,我們從這位被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譽為“中國新時代紅色詩人”“紅色詩意的傳承者”的詩人所營造的詩意空間里,看到了錦州這座城市的英雄氣概和獨特魅力,也領略到了那振奮人心的詩篇所散發的紅色詩意。
《與英雄對話》是詩人劉春華繼《梅園聽雪》《青春的詩簡》和《紅船頌》出版之后的又一本詩集。詩集共分“英雄城市”“錦繡之州”“故鄉詠懷”“紅色戀歌”等六個章節,表達了詩人對英雄城市的敬仰、對家鄉錦州的愛戀和對遼沈英雄的禮贊,以詩歌的名義為錦州畫像,為這座城市精神的培樹貢獻著文學力量。
一、讓英雄以詩的形態重生
英雄,是那些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人,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創造非凡的人。曾為軍嫂的劉春華心里一直藏著一個“英雄情結”,于是“讓英雄以詩的形態重生”就成為她詩歌創作的原動力之一,也構成了作為“紅色詩人”的創作底色。
把敘事融入到詩意空間,用詩歌講述英雄故事,是劉春華詩歌創作的成功嘗試。她創作的三幕紅色情景詩劇《配水池戰地的黃花分外香》,講述了遼沈戰役老英雄趙興元將軍重返配水池戰斗遺址,與戰友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將那場配水池攻堅戰的壯烈故事演繹成感人至深的詩行。四幕情景詩劇《我把白老虎連的故事講給你聽》,再現了遼沈戰役中白老虎連“死打硬拼戰頑敵”的英雄事跡。《媽媽,您千萬別著急》的情景詩,講述了最美女大學生丁慧跪地施救八旬老人的故事,等等。相比于小說和新聞報道,詩歌的敘事更加凝練,詩歌里英雄形象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當詩人走進紀念館、走進戰爭遺址、走進緬懷英雄的空間時,一種積淀已久的英雄情結,被現實的情境和載體喚醒,升華為飽含政治激情的詩句。詩人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創作了《與英雄對話》。訪問黑山阻擊戰101高地戰斗遺址,誕生了《今天,我想把101束菊花先給你》。走進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寫就了《11月2日,讓我們在忙牛屯點燃一堆篝火》。參觀張鳴岐事跡陳列室,用一首《你的背影,我依然深情記得》,表達了對人民好書記的緬懷。在詩人筆下,一個個壯懷激烈的英雄被詩意凝聚成鮮活的形象,一批批不平凡的人物被塑造、被歌頌。在劉春華詩里,沒有以往政治抒情詩的那種“勝利者姿態”的高高在上,也沒有立足“主流話語”進行文學代言的優越與俯視。詩人以“探索者”的視角,引領讀著“走進”擁有英雄精神的現場,去發現和感悟歷史和現實中的崇高與壯烈,在豐盈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時,以詩歌的名義與他人分享。這種從“小我”到“大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進展,讓劉春華的詩歌擁有了細節的真實和情感的真誠。從表面看,詩人的英雄題材詩歌創作,源于感物抒懷,實質上是詩人心中那濃濃的、不斷生長的英雄情懷,找到了現實的突破口,在“心”與“境”的交融互動中,升華了詩意,在緬懷過往呼喚未來中,張揚了詩情。
二、讓城市血脈與文脈相融
在《虛構的城市》中,美國作家喬伊斯·歐茨對于“城市文本”有一個著名的提問:如果城市是一個文本,我們該如何閱讀它?在錦州,這個問題被當地作家、詩人用創作和作品成功地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讓城市血脈與文脈相融,用文學的力量為城市畫像、鑄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詩人易仁寰艱難而堅定地擎起了政治抒情詩的大旗,在普遍弱化政治色彩、倡導“非英雄化”的當時文壇以堅定的政治信念“為大寫的人壯行”。在詩人易仁寰的引領下,一批新銳詩人接過了這桿崇尚英雄的創作旗幟,在英雄事跡和英雄精神彌散的城市里,傳承著紅色的文學傳統,把“紅詩”推向了新的高度,劉春華就是其中一位卓有成就的詩人。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錦州這座城市的美學特征,那一定是“壯麗”。英雄城市的“壯烈”和錦繡之州的“秀麗”共同塑造著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劉春華的詩歌創作正是抓住了“壯麗”這個精神內核,一方面用詩的語言“與英雄對話”,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懷,緬懷先烈,歌頌先進,讓崇尚勇敢、奉獻、無私的“大寫的人”立于天地之間。另一方面用感恩的情懷去描繪“有一種美好叫錦州”。把對故鄉的愛戀作為出發點,以溫柔的筆觸發現描繪錦州之美、錦州之好,深情詮釋著“沒有愛就沒有詩”的創作主張。
城市,因為有了英雄的依托,就有了品格;文學,因為有了英雄的加持,也就有了風骨。在劉春華的創作歷程中,我們看到了城市與文學的成功互塑。
三、讓詩歌之力輻射心靈
劉春華的詩歌創作,并不滿足于個人情感的抒發,她追求的是將詩歌所承載的價值體系和精神支撐傳遞出去,用英雄題材的詩歌去喚醒對英雄的渴望,用對家鄉的贊美去點燃奮進的激情,去培育讀者生命中向上向善的力量。
可誦性是劉春華詩歌的又一個特點。她的詩,追求一種渾然天成的韻律和直抒胸臆的表達,這就讓她的詩兼具了政治抒情詩和朗誦詩的雙重特質。在錦州曾多次召開劉春華紅詩作品朗誦會。她的詩,深受各個年齡層次和社會層面讀者的喜歡,并以朗誦的形式在電臺、網絡新媒體傳播。詩歌的可誦性為劉春華詩歌的廣泛傳播打開了一條別樣的“通道”。于是,在文字與聲音的雙重沖擊下,讀者仿佛能聽到英雄的吶喊,看到他們的身影,感受到他們的心跳。這種穿越時空的多層次交流,能夠讓英雄的精神在現代社會得以更加順暢的延續進而形成源自文藝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能夠引導讀者沉浸于詩人所營造的情境中,感知英雄、了解城市,并喚醒源自心靈深處的政治情愫,在撫慰讀者心靈的同時,激發昂揚的情緒,凈化和提升精神境界,從個體到群體,最終形成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和靈魂元素,這也恰恰是劉春華詩歌創作的價值追求。
一座城,如果沒有屬于自己的文學聲音,如果沒有在文學的世界里擁有自己的正面形象,那么,這座城一定是精神貧弱和缺乏魅力的。錦州,就是因為有了一代代文藝人的關照和融入,才能在一部部、一篇篇文學作品里成為被描寫、被禮贊的對象,也正因為有了與文學融入和加持,也才有了如今的獨特氣質和精神光芒。
(霍洪峰,遼寧省評論家協會會員,供職于錦州市委網信辦)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