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下的獨尊
——讀林漢筠《黔地行記》
作者:沈應雄
實在地說,我真沒有資格對嶺南作家林漢筠先生及其作品《黔地行記》評頭論足。奈何讀了他的《黔地行記》一書之后,有如品嘗家鄉剛出鍋的小甑子酒——“包谷燒”,有一種清純夾清新,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的感覺。
《黔地行記》精選那山,13篇;那水,7篇;那人,7篇;加上引子《一張照片的誘惑》共28篇文章。是作家赴黔參與東西部協作,在黔地工作半年時間里,進村入寨,感受山山水水、感悟人文精神、感觸風土人情,以自己的視角寫下的手記。
作家別開一格,有著他自己獨尊和自語。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將德江山川風物、民風民俗、人文景觀以一種全新無雕飾地呈現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開篇點題——引子,“車行城市間,人在畫中游”,蜻蜓點水式地一筆帶出黔地德江的人文景觀。那山那水那人是正題,是對引題的全景式書寫與描述。看著書中的文章,隨著作家發散的思維,就像在黔地德江這塊土地上趕集、游山、玩水;品茗、尋史、小吃。不亦樂乎,不可名狀!
黔地是紅色圣地。《夜宿楓香溪》,瞻仰紅三軍入黔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英雄事跡;《宋至平的十字關》,追尋黔北工委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洞佛寺的火光》,緬懷為解放德江而犧牲的烈士;《險灘之上品讀歷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無數英烈的犧牲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作家以一種赤子情懷的心情,記敘加感慨,對德江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將所思所悟以一種自然清新復原重現。作家的使命是面對本真生命,回顧歷史,給人一種“創業難,守業更難”,給人一種敬慰之心,積極向上的心態。
黔地是山水相依。《一條河流的天機》,書寫高山之巔,美麗洋山河,宛如大地撕開的一個口子,生動地勾劃出大自然鬼斧神工;《潮砥之砥》,浩浩江水,不舍晝夜,聆聽烏江船工號子,追尋先民足跡,蕩氣回腸。天人合一,作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在想象與現實結合中展現山水之美,體味著人生在行動中的意義。
黔地是好客之鄉。《上堰聽茶》《煎茶“刨湯”》《熬熬茶,嬢嬢的味道》,德江的美食,不勝枚舉。作家以一種新的方式全新的視角將德江的美食別開生面,給人深刻印象。《土家山寨數星星》《春到山寨桃花艷》《詩意的鹿溪》,情真意切,質樸天成。黔地人民的好客,生動而自然。文中還用細節對鄉村留守老人的描寫,讓人反思。
黔地文化底蘊深厚。讀著“黔中砥柱”“安化縣文廟”無不使人感受黔地德江這塊美麗土地上有著厚重的文化。《觀儺》《舞龍》《哭嫁》活靈活現。讀著讀著就會感覺自己無形中參與正月十五瘋狂炸龍、參加六月六激情灑水嬉戲;不知不覺中體驗了土家花燈、融入了跳儺戲唱山歌。
黔地行,還可以見到一幅幅蟲鳴鳥叫、狗吠雞啼的畫境,一個個幸福的村莊。“一頭頭披著霞光的黃牛,不緊不慢地搖著尾巴,列隊般從山頭走來,這幅‘山寨晚歸’水彩畫,頓時隨著紅光點點而流動起來。”“對面石窩里,擺放著好幾排蜜蜂箱,遠遠地聽到蜜蜂‘嗡嗡’聲。從石窩里鉆出來的松樹、楓樹,形成它們與外界的天然屏障。如果不到近處,根本想不到這里藏有‘千軍萬馬’。”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美麗村莊躍然紙上,無形中體現山寨的變化。
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黔地行記》這本手記是作家用腳步書寫黔地,用心靈在觸摸黔地,把德江的地域文化寫活了。讀著能感受到作家收縮有度,給人一種身臨其境,既有清新感又有回味感。作為土生土長的德江人,念著書中那熟悉的山川風物,風土人情,更能感受到的是作家的中肯,對黔地的宣傳與推介。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林漢筠用心用情用筆傾力黔地,此刻,我想起了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想以此詩送給林先生。
向林漢筠及他的《黔地行記》致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