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英雄姐妹史,幾代赤子風雪情
——讀《本色——草原英雄小姐妹人生紀實》有感
作者:張世超
1964年2月9日,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與暴風雪搏斗20多個小時,舍身保護集體羊群,譜寫了一曲響徹中華大地的少年英雄贊歌。一個晝夜的風雪鏖戰,一段令人揪心的壯烈堅守,成為新中國英雄譜中永恒的記憶。
一部英雄姐妹史,幾代赤子風雪情。60年來,展現英雄小姐妹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及其主題歌《草原贊歌》、連環畫《草原紅花》、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經典作品至今璀璨奪目,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愛國、愛集體、愛社會主義的心靈和情愫。剛剛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包頭市重點文藝精品項目作品《本色——草原英雄小姐妹人生紀實》,就是這一題材的最新創作成果。是著名老作家巴·那順烏日圖歷時三年,采訪創作、修改完善,終成佳作。
一、本書凸顯出五個新亮點與新貢獻
習總書記說:“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這部作品共八章二十七節,作為踐行這一指示精神和思想的力作,首次全面講述了英雄小姐妹從小至今65年的傳奇歷程、苦樂人生,新亮點和新貢獻非常顯著。
豐富再現了英雄事跡的史實。本書以全景式的描述方法,再現了11歲的龍梅、9歲的玉榮當年為保護集體羊群英勇奔波70里路程,與暴風雪搏斗一個晝夜的壯烈事跡;豐富了姐妹倆護衛羊群、鄉親們尋找小姐妹等更多的歷史情節與細節;細致講述了救治過程、梳理了不同階段參與搶救的眾多“幕后功臣”,如牧民哈斯朝祿和他的兒子那仁滿都拉,鐵路職工,白云礦區領導,多家醫院醫護人員等;追憶了毛澤東、周恩來、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小姐妹的關心和激勵之情;還配發了許多首次公開的史實照片。這是歷史記憶的再還原,是英雄史實的更清晰的銘刻。
細致記錄了英雄成長的歷程。書中采取板塊交織的歷時性敘事技巧,講述了姐妹倆從小就受到的扎根心底的紅色文化和雷鋒、黃繼光等英雄精神的滋養、父母的嚴格要求,揭示了關鍵時刻把集體羊群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根本緣由;記錄了姐妹倆從上學到工作的學習成長歷程,以及不同的崗位經歷,采訪挖掘出龍梅與牧民打成一片、積極為包頭東河區招商引資,玉榮刻苦讀大學、負責籌建全區12盟市殘聯、深入調研建言獻策和推進民族團結、幫助殘疾女作家秦麗等眾多新鮮事跡。英雄成長歷程與完整人生的清晰動人新展現,是對這一紅色資源寶庫積淀的重要貢獻。
挖掘展現出英雄的時代之光。時空倒敘和共時性的邏輯推進,也是本書的重要特征。第一章“永不凋謝的英雄之花”,呈現了英雄姐妹走遍雷鋒故鄉湖南長沙市望城區等全國各地,擔任多所學校輔導員,參與公益活動,辛勤播撒愛之光芒的事跡。還講述了英雄姐妹與加拿大老奶奶的感人通信;第四章“無悔的青春年華”,記述了英雄姐妹走進學校再學習、到軍隊和牧區鍛煉成長、為殘疾人事業傾情付出等歷程和事跡;第七章“奮進的中年時代”,介紹了姐妹倆擔任領導干部后始終堅持勤政務實的風采;第八章“薪火相傳”描述了步入夕陽紅后的“龍梅、玉榮奶奶”初心不改熱心公益事業的情懷。這是英雄時代內涵與精神的新充實、新描述,更是英雄時代之光的再延續。
傾情捧出了英雄的愛情花朵。第五章“愛在時光里流轉”,描述了彷如同學和鄰家女孩似的龍梅玉榮的愛情和家庭生活,細膩溫柔、濃情厚意,令人動容。還揭秘展示了她們戀愛期間彼此的通信內容,真摯、純潔、熱烈、感人。這是英雄的凡人愛情,這是凡人愛情的英雄花朵。
動情講述了英雄的親情故事。第六章“親情與思鄉之情”,講述了英雄姐妹的父母情、兄弟姐妹情、子女情、親戚情、家鄉情與兒時好友努力瑪的伙伴情等。有血有肉、撕心裂肺,豐滿了英雄姐妹和普通女性姐妹交織在一起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立體形象。尤其是父親病重時對姐妹倆說出的心里話:“我很愛你們, 我早就想說這句話, 但是一直沒有說出來。”“看來我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 你們不要為我難過。你們是國家的人,不要為我耽誤時間和精力。”字字濃情,令人動容。
二、帶給我們三個關于英雄內蘊的新哲思
英雄是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榮譽和稱號。英雄小姐妹的“英雄事跡”雖然僅發生在一個晝夜之間,但真正成為“永不凋謝的英雄之花”,并不是一次榮譽就一勞永逸,而是傾盡了一生的努力。書中的主角、英雄的姐妹,是“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中,至今唯一健在而又一生堅持發光發熱的英雄,堪稱一直在我們身邊的活著的英雄榜樣。她們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只要能走得動, 我倆就會繼續發揮余熱。” 加拿大老奶奶迪妮·維伯寫給小姐妹的信中這樣動情地說:“你們現在仍在為自己的國家努力工作, 我向你們表示敬意。在這個地球的另一端, 你們兒時的英雄事跡仍然備受崇拜……”
英雄是國家與民族精神之光的賡續傳揚。國家與民族精神的彰顯、凝聚力的形成,是千百年、千萬個英雄精神合力的光芒。從書中了解到:廣東“草原愛心大使”張宇航與內蒙古結緣、組建廣東草原愛心助學團隊,就受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跡的影響。而小姐妹從小就沐浴到了雷鋒精神的感召,曾是當年享譽全國的年齡最小的學雷鋒標兵。這讓我們真切看到、也領悟到,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光的傳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紅色脈絡的代代賡續傳揚。
英雄是任何困難面前都微笑站立著的榜樣。最令人感動的是,英雄姐妹無論何時都微笑著面對人生、一生陽光燦爛的人生態度和情懷。筆者發現,書中姐妹倆惟一一張沒有笑容的照片,是獲救一個月后的3月12日,醫院要送她倆回呼市治療,姐妹倆不愿離開搶救他們的親如家人的醫護人員,難過地問:“我們病都治好了, 為啥還要去別的地方?” 在場的人都被感動了,淚流不止。
在書中還首次看到了龍梅玉榮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照片,玉榮剛裝上新假肢,國內外醫護人員側立兩旁,小姐妹手拉手站立中間,面帶平和幸福的微笑向著前方凝望,仿佛是上天派到人間的天使,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時空之中。
三、汲取英雄力量,傳揚“國之大者”創作情懷
習總書記曾特別強調:“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英雄是歷史耀眼的閃光,也是時代品格的彰顯。本書作者那順老師和無數前輩作家、藝術家,也是這樣懷抱英雄情結、書寫時代品格的榜樣。他們或已辭世,但精品永在;或已年逾古稀,卻依舊用優秀的作品綻放著光芒。他們堪稱文壇藝界令人敬佩的英雄。
作品等身的那順老師曾謙虛地說:“我就是一個寫作的運動員。”我覺得,前輩文藝家們就像一匹匹文藝運動場上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蒙古馬,仿佛不曾猶豫、不曾停歇、沒有半點憂傷。其實,他們和英雄小姐妹把截肢的痛苦留給自己、把精神的光芒獻給世界一樣,只是把爽朗的笑聲、正能量的作品留給了國家和人民,把創作中遇到的艱難與愁苦,埋進自己的心里獨自品嘗,這是同草原英雄小姐妹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與品格。
筆者在為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撰稿期間,出于感動和敬仰,于幾年前創作了1700行的專題長詩《草原英雄小姐妹》,也期待在英雄精神的激勵下,再次以新藝術形式創新創造小姐妹的英雄形象,獻上詩人心中的歷史回聲、時代的深情敬意。祝愿英雄不老,事跡長存,精神長青!
張世超,內蒙古藝術學院編審,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新聞寫作課教師。《草原》《中國詩》雜志原詩歌編輯,《大河》詩刊社副社長。北辰智庫“北疆文化專委會”特聘專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