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雕像一樣堅守
——淺析寒冰詩作《唐古拉山口的雕像》
作者:史映紅
當看到標題里的“雕像”二字,相信很多人與我一樣,腦際迅速閃過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革命紀念館、古圣先賢舊居、烈士陵園等,聳立的高高低低的“雕像’;是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圣賢偉人、豪杰志士、或民族英雄,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公認的具有杰出貢獻的人,才能以“雕像”的方式矗立。他們是后來者前行的路標,讓人們永遠不要迷失方向、誤入懸崖絕壁、遠離險灘暗礁;他們是黑夜里照耀我們前行的燈塔,給我們以光亮和明媚,溫暖與溫存,讓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
曾經被一個時代推崇為偉大探險家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曾躊躇滿志地來到喀喇昆侖山。他在遭到昆侖山的冰雪襲擊后,摟著因缺氧而迅速膨脹的肺自信地宣稱: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是生命的禁區,人類將永遠無法定居生存。是的,就在中國西部,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昆侖山脈等數千公里的延綿中,在數百萬平方公里廣袤的群峰峭崖間、冰川密布間、亂石穿空間,有很多人以群體的形式,或以個體的方式堅守下來,那就是高原軍人。當然代價和犧牲肯定是巨大的,他們有的在烈士陵園里安眠,更多的勇士就沉寂于自己戰斗和堅守過的地方,以墳塋的方式,陪伴著戰友們繼續戰斗。
在高海拔地區,死亡與生存有時離得很近,冰雪、酷寒、缺氧、疾病如影隨形,“生命禁區”的生命尤其脆弱,一個小感冒,如果在內地,只是咳嗽、奢睡、多痰、打噴嚏等,休息休息,多喝水,吃點感冒藥就好了。但在高海拔地區,感冒如果不及時處置,就可能是絕癥。曾經發生在喀喇昆侖山脈某部的兩個故事:19歲的駕駛員陸光成,為了趕在10月1日前把過節物資送到某哨所,出車前他有些感冒,只是咳嗽不止,連長讓他休息,不讓出車,但他想,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國慶節,不能讓哨所的戰友連最基本的節日物資也沒有,于是他堅決請示出車,可很不巧,“解放”牌軍車在一座高聳的冰大坂上拋錨了,陸光成只能忍受著狂暴的大風大雪修車,近一個小時終于修好了,但感冒癥狀愈發嚴重,他顧不了許多,堅持把車開到哨所,但陸光成因缺氧、酷寒、勞累,誘發了高原常見的肺氣腫,很快陷入了昏迷,官兵們瘋了一樣把他送往醫院,可他再也沒有睜開眼睛。
戰士趙金寶,喀喇昆侖山脈某哨所的一名普通戰士,有一年除夕之夜,為了讓過節晚睡的戰友多休息一會,他站了屬于自己的崗哨,又替戰友站了一班,長時間的戶外,深夜里的酷寒,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溫下,他被凍僵了;連長查哨發現時,他已經不會講話,可眼睛還圓睜著,極力地望著前方……他們還未盛開,卻匆匆的枯萎,像花蕾遭遇了巨大的冰雹,像幼苗遭受罕見的泥石流。組織上把他們掩埋在喀喇昆侖山下,這一天正好都是節日,10月1日和大年初一,共和國增加了一歲,全國人民也增加了一歲,可他們卻永遠停留在韶華時節。對于高海拔地區犧牲的軍人,特別是早期,由于條件所限,不要說“雕像”,有時候甚至都沒有墓碑。
我們一起品析寒冰的詩《唐古拉山口的雕像》第一節,“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是你厚重的基座”,在很多人印象中,“不就是海拔高一些嗎”“海拔高相對來說待遇也高啊”“沒啥了不起,我也經過過唐古拉山口,高原反應有,但也能忍受”,有這種想法并不奇怪。我所在部隊在日喀則某部,海拔不到3900米,平時學習上班倒沒有不適,但出操上樓快走就會氣喘吁吁,失眠、健忘、掉發、胸悶總是揮之不去。出差休假,回到內地有低原反應,回到部隊又是高原反應。我單位的同事羅仕明兄,每次出差探親歸隊,總是直接去衛生隊,趕忙吸氧、吃藥、輸液等,因為此前他多次因高原反應而引發過肺氣腫?!澳钋嗵乒爬健蓖ǔ:0卧?000米以上,乘車經過可以忍受,下車停留數分鐘也可以忍受,在朋友圈曬美圖自然沒有什么不妥,但常年工作生活于此,極寒、罡風、暴雪、重度缺氧等,讓一切生命都望而卻步,包括高原精靈牦牛。
“這本是一個士兵的雕像/最后成了高原軍人集體的圖騰”,“唐古拉山口的雕像”前我數次停留過,以虔誠的心在內心致敬過,以一名軍人的身份向“雕像”仰望過,并暗下決心要走好自己的戍邊之路,這一路走了21年?,F在想起來,深感欣然、坦然、安然,青春無悔,內心無愧,生命無憾。“呼嘯而過的車隊/總是以集體鳴笛的方式向你致敬/那是戰友對你發自內心的問候”,讀到這三句我是感動的,是啊,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科技一日千里,信息鋪天蓋地,人們思想觀念與思維模式也是逐日追風,但平心而論,絕大多數人對先輩先烈、對義士豪杰、對民族英雄是尊敬尊崇的,是敬仰愛戴的,是緬想懷念的。
“唯一烙在心里的,就是/你目視前方的堅毅/和一個士兵勇往直前的沖鋒”,這一節,寒冰用“滿眼蒼茫、目視前方、堅毅”等詞語,對“唐古拉山口的雕像”的眼神、眼睛進行了描寫,讓讀者印象非常深刻,宋代名家趙希鵠在《中國畫論類編》里言:“人物鬼神生動之物,全在點睛,睛活則有生意”;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里也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通過眼神和眼眸描寫,襯托出戍邊軍人的堅毅、果敢和無畏。
西部高原,巍巍群山,峰巒疊嶂,這里是“世界屋脊”,也是華夏民族之脊梁,因為高聳兇險,峻峭陡拔,它像一位雄奇偉岸的父親守護著外敵入侵,但同時也給戍邊守護它的軍人們準備了地球上少有的寂寞荒冷,酷寒缺氧,連天冰雪和凜冽罡風。但一代又一代雪域軍人沒有退縮,只有接力棒的交接,只有向前向上。他們把精神與體魄化作猛烈的風和飄灑的雪,與蒼茫高原融為一體,與地球第三極融為一體,莊嚴而神圣,他們站著“山高人為峰”,倒下飛瀉成冰河。
軍旅詩人寒冰既寫“唐古拉山口”的高聳與酷寒,險峻與寂冷,又寫人們對邊防軍人的“致敬”與尊崇,敬仰與緬懷,還通過“雕像”眼神的描摹,折射高原軍人的正氣凜然與“勇往直前”。有歷史關照,有環境鋪排,有細節微描,有家國情懷的濃濃釋放,讓我們感受到文字的有力和心靈的碰撞。
唐古拉山口的雕像
作者:寒冰
你就屹立在這亙古高原
因為這是你戰斗過的地方
念青唐古拉山
喀喇昆侖山
是你厚重的基座
哪怕是一億年的蒼涼
以及一個世紀的風雪
也無法讓你的信念有絲毫動搖
這本是一個士兵的雕像
最后成了高原軍人集體的圖騰
成了青藏公路的一個標志
一處勝過所有高原風光的名片
一年又一年
在這個抵達世界屋脊的山口
——雄鷹也飛不過的地方
你以士兵的忠誠堅守著哨位
呼嘯而過的車隊
總是以集體鳴笛的方式向你致敬
那是戰友對你發自內心的問候
我只經過你身旁一次
缺氧的痛苦讓滿眼蒼茫
一閃而過
唯一烙在心里的,就是
你目視前方的堅毅
和一個士兵勇往直前的沖鋒
山高人為峰
一尊花崗巖的雕像
表達著一個中國士兵的高貴
作者簡介:
寒冰,本名劉高舉,內蒙古涼城縣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1986年11月入伍,1988年參加《鹿鳴》舉辦的青年詩歌創作大賽并獲獎,由此開始文學創作,有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多次在中央、省級報刊獲獎。從軍近三十年,現在北京工作。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