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是時間的秘密
——讀李凡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
作者:褚兢
初冬的日子,收到詩人李凡寄來她新出版的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甚為欣喜,當晚即翻閱拜讀。
第一次和李凡相識,是在一次“詩歌下基層”的活動中。那次得知,李凡是一位教師,30出頭即獲得副高職稱,又考上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目前在學校從事心理生涯教育、家庭教育及文學社團等多項工作。
李凡在工作中是很敬業的,她研發了原創的《成長》課程,融心理、生涯、文學、音樂、歷史、電影等內容于一體,榮獲南昌市最佳原創課程獎。她在教書育人與心理生涯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獨特心得,同行間聲譽頗著。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她對于本職之外的詩歌寫作,同樣興趣濃厚且頗有收獲。
她的詩作涉及面較廣,這與她讀書涉獵頗廣有關。她的詩不光描寫人生百態,人間冷暖,還冶哲學、文學、繪畫、音樂于一爐,讓人體會到她內心世界的廣博和對生活現實的關注。
幾年前,她曾出版過一本詩集《這人間》,這本《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是她的第二本詩集。她擔任了南昌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她參與創作了十余部舞臺劇和微電影,并獲得國家和省、市級獎項。她還擔任了《中國現代詩歌研究》和《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應用實用》等專業書籍的副主編。
看上去,她形象偏瘦弱,性格內斂甚至略帶靦腆,讓人意外的卻是,她的作品卻有著“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與群花比”(宋代李清照詞《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的獨特風韻——既柔婉雋永,又堅毅深摯,兼具陰柔與陽剛的雙重內涵。
總體來說,做為一位肩負教書育人職責的知識女性,李凡詩歌的氣質多呈現“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特征。她曾飽覽古今中外群書,從老莊到蘇東坡;從八大山人到曹雪芹;從康德到魯迅;從佛洛依德到卡夫卡,再到顧城、海子、江非……讀過的這些書都化而為她靈魂的一部分,使她有了生活的勇氣、創作的勇氣和做一個普度眾生者的勇氣!
讀罷李凡的詩集,其中的內容打動了我,讓我忍不住要提筆為她寫下自己的感喟。
對李凡詩歌的印象,大致歸納為:
一、菩薩心念,慈悲為懷
從李凡的詩中可以得知,她的內心情感之豐富,非常人可比,她不光懂得傳授知識的重要,更懂得要將人生的信仰、理想和慈善、悲憫的情懷灌注給學生、傳遞給他人。她在詩中詠嘆:
你是飛鳥,我這樣想
歷經了怎樣的鍛造與苦難
才化身一個詩人來到人間
——《因為你——致泰戈爾》
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吉檀迦利》《園丁集》等等,顯然對李凡的影響至深。李凡是一個有菩薩心腸的人,在她的詩中,曾這樣講述自己給一些生物(魚?青蛙?鳥兒?或是其它?)放生前的心態:
媽媽和我提了多次
最終,我還是沒去
因為一想到,我還是可以給它們再生的機會
不知為何
反而覺得,特別羞愧
——《放生》
這些詩句提示了她內心柔軟的部分,這柔軟的部分,說到底是佛性,是菩薩心腸。她不是一個佛教徒,但卻天生具有良善之心,這樣的心地是她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她的許多首詩中都可以看到這本能的影子。
她在詩中寫同學少年、莘莘學子;寫普普通通、樸實而忙碌,卻少為人關注的校工章師傅。當她忽然知道,章師傅退休了,今后再也難見到他了,不由“忽然,有些傷感/伴著深冬緩緩的雨”。她這樣講述章師傅的故事:
他那么普通
就像森林里隨處可見的一棵樹
默默地站立
默默地守護
——《你是一片森林——寫給章師傅》
她記得,章師傅是學校里接到電話最多的人,別人找他,無非是修理門窗、電路、安裝把手……這類平凡而瑣碎的事情,但他不計繁瑣,每次都默默無聲地將別人托付給他的事情完成。李凡把對這些平凡小事的記憶寫成詩,決不是為了讓已經退休的章師傅欣賞或感謝自己,她只是出自純粹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三字經》)的“泛愛眾”(孔子語)心理,將對“小人物”的關注付諸文字。
李凡的詩集中,有不少憫懷蒼生百姓的作品,如《路邊》,講述下午放學后,一位外地來的老婦人仍在用一雙皸裂的手給學生一塊一塊地敲下自制的麥芽糖,她走上前去,聽她講述來異鄉生活的舉步維艱;她還寫了東航飛機意外失事造成的悲劇……她在詩集的序言中說:“那段時間總看到一些新聞,自然災害、人為禍事,相關事故”,因此“感慨頗多,百感交集”。尤其是她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先后到南昌、武漢、深圳、上海等地,在公檢法的接待室、在電視臺的欄目組、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和盲童學校,接觸了上千個不同的案例,這些案例時常觸動她柔弱的心靈,讓她淚流滿面;她寫下的這類詩作,會讓人情不自禁憶及唐代詩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作品……
所以她說:這個世界,創傷無處不在……盤古開天地之際,一片混沌,或許是創傷的“原型”?
詩集中,有不少懷念自幼將她帶大的外婆的詩作,真摯唏噓,讓人感動:
想起了外婆——最愛我的
我最愛的
可是此時說起愛,是多么無力
她已不在,她從未看過我的詩歌
也不知我每次寫她的時候,淚水止不住地流……
——《讀了你的詩之后,我不敢寫詩》
而李凡對外婆的愛,推己及人,延伸到人間的普羅大眾,以至于,她由衷地祝福“山水干凈,萬物生長(《萬物生長》)”,也寧愿“暫且停下腳步/向天地致敬(《活著》)”!
她用悲憫的聲音吶喊:
最暗的那些星同樣在天空中閃耀,也有著它們獨一無二的坐標。
我想,這就是李凡,一位心中藏著善念,有著古道熱腸、慈悲情愫的女子。
二、每個人心底都有潛在的光
這是一句詩,出自李凡的詩集:
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
別怕
每個人的心底
都有潛在的光……
這個光是什么?是信仰?是執念?是期盼?是夢幻?或是追求和渴望?
李凡沒有予以明確回答,但讀者可以從她的作品中尋求答案。
在《去西藏》中,李凡這樣寫自己的感覺:
去西藏
找到身體里的哈達
獻給自己
和天地
這是一首僅有四句的短詩,其中的蘊涵卻意味深長。
有一首廣泛傳唱的歌曲《天上的西藏》,贊美西藏是“養育生命的天堂”“通往圣潔的天堂”。李凡對西藏的感悟卻是獨特的。她知道,西藏作為“世界屋脊”,它的雪域高原才是真正的圣潔,它的獨異風光放射出萬丈光芒。那些皚皚雪峰、浩浩天宇,讓人產生無欲而純真的遐想!她去西藏,不是拜佛獻祭,而是要尋找“身體里的哈達”,尋找皈依于自然,皈依于天地萬物的理由。她達成了目的嗎?從她往后的詩作看,在某種意義上,她找到了自己“身體里的哈達”。
她寫《夜臨記》:有些男人,總是在黑夜臨近的時候/悄悄把自己/變成詩人。其實,這首詩里的“有些男人”一句,里面那個“男”字完全可以去掉。應該說,李凡才真正屬于這類人:白天緊張和喧嘩的工作,她沒有靜下心來寫作的心境,只有等到夜晚,一切都歸于沉寂,繆斯女神才會悄悄地來到一個聰慧的大腦中,和她嘈嘈切切地私語。
在《西雙版納與2022》組詩中,她以明麗活潑的筆觸寫熱帶雨林里的野象、蝴蝶園里的蝶舞、在游客面前驕傲地開屏的孔雀、五彩紛呈的荷花——她將那罕見的藍色荷花比作大海失落在此處的眼淚,讓人咀嚼到她那顆陽光開朗活潑躍動的心靈。
所有這些,都是她潛藏于心底的光,正是這種“光”,可以讓她抵御萬丈紅塵的喧囂與侵蝕,讓她昂起生命的頭顱,堅毅勇敢地邁向未來的征途。
同時,她堅信,世界上所有正直、善良的人,無論是眼底還是內心,都會有這種“潛在的光”存在!
三、流水是時間的秘密
在詩人的心目中,世界上的秘密無處不在,包括時間。
時間的秘密隱藏在何處?李凡的看法是,它隱藏在流水之中。
的確,古人早就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道德經》)。
古人還說過:“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孫子兵法·虛實》)、“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孔融·論盛孝章書》)……
古人對“水”的認知,每每達到哲學的高度,而李凡筆下的“水”,也潛藏著她超越常人的理解。
確實,從人的生命體驗來說,時間恍如河里的水流,汩汩滔滔,不可止抑,而我們每一個個體,在時間的流淌中,不知不覺,就從少兒長成青年,又從青蔥歲月倏忽步入中年以至衰年。
生命的價值何在?個體延續的意義何在?李凡盡管從事著教書育人的職業,又身兼心理咨詢師的職責,但她還企圖尋求一個終極的意義!
智慧的人這樣解答生命的終極意義:
生命跟宇宙相比 是那么的渺小,微不足道。因此,生命的意義僅在于兩個詞:慈悲與感恩。用啟迪人心的話來說:慈善是外在,慈悲是內在。
李凡明白這個道理,她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觀念有了自己的解讀:
用回憶追問回憶
在這么久、這么長的時空里
有什么是永恒的
有什么是亙古不變的?
自始至終都不會改變的?
……
——《千年一瞬》
旁人可能會據此猜疑,李凡是不是一位虛無主義者?其實并不是,她有自己的信仰和崇拜,她崇拜和信仰的對象就是詩歌:
生活中無法建構的
就在詩里完成吧
——《寫完一首詩,然后推翻它》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是李凡另一重生命,不然,她不會對詩愛得如此之深!
李凡用詩表達她對生命的通達和闡釋:
所有的必經之路涌進眼眶
化為一種碎裂
重生
——《誰的淚水從你眼里涌出?》
把生命和時間都付諸流水,則印證了她讀《論語》的透徹領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李凡在寫詩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采用一些超現實的手法,如復沓、回環、重疊、錯植……這些帶有現代派風格的表述手法,每每出人料想,然而,細品之后,卻讓人怦然心動。
當然,李凡的創作也并非盡善盡美,如,偶有意象粹煉不夠、用詞未必達意等等。但瑕不掩瑜,披沙揀金,仍屬佳作。
2024年11月8日夜21:30完稿,
11月10日改定
附:
一、作者簡介:
褚兢,筆名楚荊,1955年生,祖籍遼寧遼陽,生于南昌,居于南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顧問,原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伍子胥》、《考察干部》、《政界乾坤》、《市長生涯》等7部,編著《明詩三百首詳注》(合作),出版散文、詩歌、隨筆等文學作品6部,發表哲學、美學、政治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及文學評論數十篇。
二、詩集《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作者:李凡,筆名依凡)簡介:
《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是一部意蘊深厚的現代詩詩集,廣泛涉獵心理幽微、教育哲思、情感波瀾、日常生活、時代發展及人文思想等諸多領域。作者身兼文學、心理學、教育學之背景學養,身為心理咨詢師,她以獨特視角洞察世間萬象,借詩歌之翼,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她以詩人獨有的敏銳觸角,于平凡生活中捕捉詩意與哲理的火花,穿越愛與悲憫的細流,直抵人心最深處;以師者寬廣的胸懷,探尋教育的真諦與生活的本源;更以一顆熱忱而真摯的心,直面創傷,用詩歌的溫柔力量,輕撫世界的每一寸溫暖與美好,讓讀者在詩行內核中感受心靈的治愈與希望的光亮。
三、詩人李凡簡介:
李凡:女,筆名依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江西省作家協會成員,南昌市作協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南昌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及市戲劇家協會會員。發表詩文、評論、歌曲若干,參與創作十余部舞臺劇和微電影并榮獲相關省市級與國家級獎項。曾擔任《中國現代詩歌研究》《心理學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書籍副主編等工作,出版詩集《這人間》和《如果這個世界會有創傷》,現居南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