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堂新詩行吟四首讀評
作者/池征遙
《油畫寫生》《在玉門油田》《木桶》《偶遇》這四首詩是李寶堂先生的新作,在多個方面有其獨特之處和創新點。
第一首詩描繪了夏日祁連山下油畫寫生的經歷,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氣息與藝術感染力。詩中對寫生場景的描寫生動鮮活,通過村民圍觀點評、熱情招待等細節,展現出鄉村的質樸與溫暖的人際關系。對自然景色的刻畫細致入微,“山頭的白雪閃著銀輝/綠樹像戀人擁抱著小村/油菜花是一條亮黃的彩帶 / 田間的溪流叮叮咚咚”,色彩鮮明且運用比喻手法,將自然之美詩意地呈現,既為寫生提供了優美的畫面,也表達了詩人對這片土地景色的陶醉。“畫筆像個舞者,在畫布上跳動”形象地表現出創作時的激情與靈動。結尾處鄉親們對畫作的認可,體現出藝術與鄉村生活的連接,相互映照。詩人記錄下村莊名字與日期則增添了寫生經歷的紀念性與情感深度,使整首詩在藝術創作、自然描繪與人文交流的融合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第二首詩聚焦玉門油田,以獨特的視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現油田的風貌與歷史底蘊。詩的開篇對西河壩的描寫很有畫面感,“像一幅木刻畫 / 像一個蒼老得不能再蒼老的老人”,以形象的比喻勾勒出其古老、質樸且略顯滄桑的特征。對石油河、窯洞、抽油機的描寫細致且生動,尤其是“‘磕頭機’的抽油機 / 在山坡上朝著大地和天空 / 一個接一個地‘磕頭’”,將抽油機擬人化的同時,巧妙地暗示了石油開采的辛勤與奉獻。詩人在油田中找到老君廟并對其歷史的追溯與敬意表達,使詩的情感升華到對先輩功績的敬重與緬懷。結尾處“真想跪下來,給它 / 磕一個頭”直白而強烈地傳達出這種深沉的情感,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玉門油田所承載的厚重歷史與文化價值,以及詩人內心的震撼與敬仰,引發讀者對工業發展歷程的深沉思考。
第三首詩通過阿爸、阿媽、格桑拉姆對木桶的不同描述,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牧民生活的艱辛與堅韌。詩中巧妙地引用“木桶的容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這一概念,引發對生活與家庭更深層次的思考。將木桶置于工作室“盛滿記憶”的處理,使這一普通而又傳統的生活物件,將其物理特性與生活感悟相聯系,成為承載牧民家族情感與生活變遷的珍貴象征,從而把生活的記憶與情感升華到了對過往歲月的緬懷與銘記,賦予了木桶深厚的生活與情感內涵。
第四首詩聚焦于旅途中的一次偶遇。開篇通過“攔車”情節展開故事,隨后對車內氛圍的描寫,如“草原的氣息”“牦牛和鮮奶的味道”,生動地營造出地域特色與情境感。朋友與藏族姑娘互贈物品以及“歡快的笑聲”等細節,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純粹、友善且充滿溫情。“引得路邊牦牛和羊群駐足傾聽”這一結尾畫面感極強,以幽默詼諧且富有詩意的方式從一個個側面烘托出車內的歡樂氛圍,直至進入城區“下車時,縣城里灑滿陽光”,為這次偶遇增添了一抹靈動、美好的色彩,體現出旅途中不期而遇的美好與溫暖人心的力量。
綜上所述,這四首詩可謂匠心獨運,寓意不同一般,以其豐富的細節、具象化的動感,展現出藝術與生活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關系。這種從創作過程到生活體驗全方位融合的視角,使詩歌既有藝術美感又充滿生活溫度,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畫卷,一首首悅耳動聽的炫歌;或如一個個傳神的故事,一篇篇起伏跌宕的小說,一部部短劇。令人回味無窮,充滿懸念。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使這些詩具有較高的欣賞與傳播價值。
附:
行吟四首
李寶堂
01油畫寫生
夏日,我在祁連山下畫畫寫生
引來田間地頭的村民
他們邊看邊品評
還給我端來熱騰騰的油餅和雞湯
山頭的白雪閃著銀輝
綠樹像戀人擁抱著小村
油菜花是一條亮黃的彩帶
田間的溪流叮叮咚咚
我醉心于“外師造化”
畫筆像個舞者,在畫布上跳動
畫完最后一筆
鄉親們伸出大拇指,說
幾輩人的家園入了畫——攢勁
我用亮麗的色彩
在畫上寫下村莊的名字和
當天的日子
02 在玉門油田
西河壩在落日里
像一幅木刻畫
像一個蒼老得不能再蒼老的老人
石油河歡快地流淌著涓涓細流
年久的窯洞在崖底下睜大著老花眼
被稱作“磕頭機”的抽油機
在山坡上朝著大地和天空
一個接一個地“磕頭”
起起伏伏的身影里,我找到了老君廟
面對八十五年歷史,“磕頭”磕彎了腰
勞苦功高的老一井“磕頭機”
就像見到了祖輩的親人
我真想跪下來,給它
磕一個頭
03 木桶
碌曲秀哇牧民新村落成
我收藏了格桑拉姆家的舊木桶
阿爸說,這只桶不值什么錢
但翻過的山行過的路能去幾趟拉薩
盛過的水可以裝滿尕海
阿媽說,無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
無論山路崎嶇小道泥濘
每天都必須用這桶背水回家
盛滿鍋碗瓢盆
格桑拉姆說,阿媽背了一輩子水
壓彎了腰摔傷了腿
她也十幾歲就背水
有人說,木桶的容量取決于
最短的那塊板
這只桶雖然年久 有了裂紋
桶箍也顯得松動
但木板卻很整齊
我把木桶放在工作室
不盛水,盛滿了記憶
04 偶遇
越野車在歸途上疾馳
遠遠看見有個攔車的人
一個背著編織袋的藏族姑娘
請求把她帶到前方,阿媽住的城
車里彌漫起草原的氣息
還有牦牛和鮮奶的味道
朋友送給藏族姑娘一個蘋果
像她臉上的高原紅
藏族姑娘回贈一朵野花
給朋友插在秀發中
歡快的笑聲飛出車窗
引得路邊牦牛和羊群駐足傾聽
下車時,縣城里灑滿陽光
[作者簡介]
李寶堂,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原主席、甘肅日報社原社長。
池征遙,筆名水也,中管院終身研究員,作家網簽約作家,中國詩歌網藍V詩人,《臨池翰章》文刊總編,入編中國名人錄和世界華人專家名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