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旅
——淺析藍曉詩作《去寺廟的路途》
作者:史映紅
如果你在中國廣袤、蒼茫的西部大地,乘火車、汽車、行走或自駕,一定會看到一些眼眸清澈、神情堅毅、風塵仆仆,三步一叩首,緩緩前行的人。遠遠望去,他們像緩慢移動的問號,此起彼伏,接連不斷,像給蒼穹致敬,給大地致敬;這種方式叫朝圣,他們踽踽獨行在前往西藏的路上,跌宕起伏在“去寺廟的路途”。
我在西藏工作超過二十年,藏族同胞把轉山轉水轉佛塔,去寺廟上香磕頭跪拜看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藏歷新年,薩嘎達瓦節,藏歷四月,拉薩雪頓節及一些民族特定節日里,總會看到連綿不絕、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們,虔誠虔敬的神態,溫和平靜的目光,不急不緩的步調,徐徐前行。經輪悠悠,佛珠輕移,路邊白塔之上桑煙升騰,這就是藏地,一個凈化心靈的地方。這些渾金璞玉、慈悲為懷的人,這些博施濟眾、菩薩低眉的人,這些敬天憫人、誠信守義的人,緩緩從時光深處走來,又向時光深處走去;浩浩蕩蕩的隊伍通向一個方向,走在“去寺廟的路途”。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視頻,是藏族同胞攙著、扶著、背著阿爸阿瑪“去寺廟的路途”朝拜的情景。主播語重心長地說:“每當我看到這種場景,都會觸動心底的那根弦,孩子為了完成阿爸阿媽朝圣的愿望,咬緊牙關,背著阿爸阿媽走上海拔三四千米的寺廟,或背著老人在八廓街上一圈又一圈轉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孩子自己也不再年輕。眼前這種情景在藏區太正常不過了,由于藏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信仰,傳統教育告訴他們,父母恩德超過天地,是兒女生命的來源。在藏民族家庭,兒女對父母都會表現出極大的尊重和順從,真正傳承了什么叫百善孝為先,有信仰、懂感恩的他們善待老人,也善待一切生靈。在漢地弘一法師也說:你若到了中年,父母還健在,這便是你的福報,表面上看是兒女孝順父母,其實父母在給兒女機會,修養我們的品行,增加我們的福報?!缎⒔洝防镎f: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返回到藍曉詩作《去寺廟的路途》第一節,詩人通過“篤篤的腳步、敲擊音韻、從低音到高音”,這些聽覺上的描寫,折射出人們“去寺廟的路途”信念之堅定決絕和篤定堅毅;也折射出要去參悟和修行的路途本來就不輕松,這條路是向上的,是在遠處和高處,是要通過艱辛的勞動和付出,篤定的信念和鍥而不舍的攀登、跋涉才能到達,才能感悟和有所收獲。
第二節藍曉通過“經幡招展在路旁、赤橙黃綠、領悟著旗語、誦經聲穿越樹林”等視覺上的描摹,把藏地民族風情,把高原地域特點,把“去寺廟的路途”上的民族符號和信仰圖騰一一描繪出來,詩人與其說用文字和詩歌描寫,倒更像用小視頻的方式邊走邊拍,景致逼真,畫面清晰,層次分明,讓讀者身臨其境。
第三節能想象出詩人且走且行,緩緩攀行在“去寺廟的路途”,走著走著,在半山腰稍作停留,休憩片刻,回首“俯瞰著命運”,映入眼簾的是行色匆匆、風塵仆仆的人,是從容不迫、運動嬉鬧的人,是“有人捧著虔誠的心/帶著老人和孩子/向山上的寺廟行進”的人。讀到這里我是感動的,從詩人筆下首先讀到了真實,在滾滾紅塵,在紛繁人間,本來就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高與低,陽光與陰暗,歌聲嘹亮與低聲哭泣,這就是本來或本真的生活,是人類社會,也應該是所有生靈的宿命。但正因為身處并不完美的環境和氛圍,故而想讓時代潮流,社會風氣,人們道德指向,道義追求和品行操守更好一些,因此“有人捧著虔誠的心/帶著老人和孩子/向山上的寺廟行進”;去凈化內心與靈魂,去感悟人生和命運,去寺廟參悟天地,內斂乾坤。這就是智慧的藏族同胞,他們把信仰與忠孝連在一起,把信仰與天地自然連在一起,把信仰與日常生活連在一起,把信仰與舉手投足連在一起。
宋代文學家司馬光在《答孔文正司戶書》里言:“‘辭達而已矣’,明其足以通意,斯止矣,無事于華藻宏辯也”。著名詩人、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梁平評析藍曉的詩:“我想說的是,詩人藍曉即使遇見所有的新鮮,也不會去咋咋呼呼、聲嘶力竭,而依然保持一種寧靜。這是詩人藍曉的心境、心緒、心情的原生態,就是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無法更改的明亮、干凈和溫暖”。是的,當你細品慢讀藍曉的文字,的確既“無事于華藻宏辯”,也有在“任何時候無法更改的明亮、干凈和溫暖” ;我深信這是很多讀者喜歡她作品的原因。
去寺廟的路途
作者:藍曉
篤篤的腳步
在上山的木棧道上敲擊音韻
一級一級
從低音到高音
經幡招展在路旁
赤橙黃綠
清風領悟著旗語
靈動的誦經聲穿越樹林
蔚藍的天空在上
我俯瞰著命運
車輛在小鎮的街道穿行
廣場上的小伙們用力將籃球扔給大地
有人拎著早餐
匆匆奔回家里
有人捧著虔誠的心
帶著老人和孩子
向山上的寺廟行進
溫暖飄散山脊
柳芽吐露新綠
陽光下
我竟有些情不自禁
作者簡介:
藍曉,本名藍曉梅,藏族,出生于四川金川縣。1992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系。從事過教師、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冰山在上》《一個人的草原》,其中后者獲第五屆四川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獎。是魯迅文學院第十二期少數民族培訓班學員?,F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草地》雜志主編。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