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素錦,匯潤中華文瀾
——北疆文化的獨特情致與高雅韻味
作者:王發賓
這里是神靈所仰望的人間,在心靈飛動的大地上,有一群人要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業。遠古時代,部落紛爭、文明初興,中華文化以黃河激蕩的智慧注入北疆大地,陰山山脈仿若一座古老而沉默的歷史巨人,靜靜地佇立在歲月的長河之中。史前巖畫宛如時光的密碼,悄然訴說著先民們勞動中的故事和那些產生在北疆文化最初的萌動與心跳。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陰山一帶的游牧部落依山而動,逐水草而居,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崇拜與藝術創造,逐漸匯聚成獨具雛形的北疆文化。雖與中原山水相隔,但在文化的幽深之間有著相同之處,命運的根脈遙相呼應。陰山成為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天然賽道。往昔,匈奴與中原的熱血兒郎曾在此縱橫馳騁,馬蹄揚起的塵土,渲染著這片天空,五色碰撞的金戈鐵馬,伴隨著文化的悄然交流與深層滲透,技藝、語言,風俗各民族開始了無限的交融。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逐漸完善著北疆文化,北疆文化具有廣泛的交流性和深遠的融合性。北疆文化在歷史的長卷中嵌入中華文化的肌理,共同暈染出北疆素錦共潤中華的絢麗篇章,并以其獨有的情致與高雅的韻味熠熠生輝于中華文化的浩瀚星空。
多元信仰的和諧交融
靈性無處不在,發現這個靈性的神秘過程就是信仰,信仰不是虛幻的,而是一種真實的無形,尋找這種靈性的感悟,是通過無數次的艱辛實踐而獲得的。
“刺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視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上,宗教文化的交融猶如一部史詩,自古老的巫師文化與祭祀活動的起始,與中原文化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早期的北疆文化,巫師作為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他們主持的祭祀活動往往伴隨著神秘的儀式,獨特的歌舞以及象征神靈的圖騰與崇拜在草原盛行,并擁有極高的地位。隨著中原文化傳入,巫師文化中的祭祀儀式開始出現變化。祭祀活動逐漸融入了中原文化,祭祀所用的器具也不再局限于北疆本土的物產,中原的絲綢、陶瓷等精美器物也出現在祭祀臺上,成為獻給神靈的珍貴祭品。在信仰內涵,北疆原始信仰中的神靈崇拜,如對天地、山川、湖泊的敬畏,與中原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產生共鳴。中原文化倡導的道德規范與禮儀秩序,也逐漸影響著北疆巫師文化中的祭祀流程與禁忌設定。原本較為松散、隨性的祭祀禮儀,開始有了更為嚴謹、規范的環節。使得北疆祭祀文化在保留神秘原始魅力的同時增添了中原文化的莊重與典雅。這種融合使北疆文化走進了中原文化的宏偉大廈汲取其智慧與精華,從而實現了自身的華麗轉身,北疆文化在中原文化的滋養下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古老的北疆圖騰與中原的祥瑞符號交織在一起,成為新的文化標識。傳統的北疆祭祀歌舞融入了中原音樂的聲韻與節奏,奏響了更為動人的文化旋律。這一切新生的文化元素,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江河,塑造出一種新型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多元文化大合唱中一曲別具韻味的和音。在人類文明的廣袤星空中,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彰顯著文化交融的無限魅力。
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紐帶
在微妙的境界中展現,在高大的殿堂中生成。遼闊的北疆,眾多民族在文化的海洋里碰撞。語言與文字作為文化的核心載體,猶如靈動的紐帶,在傳承與創新的進程中將北疆文化與中原文化緊緊連在一起。匈奴民族在北疆歷史長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語言雖在歲月中漸漸消逝,但某些詞匯與發音特點,通過口口相傳或文化滲透的方式融入北疆文化。在演變過程中被其他民族借鑒吸收,豐富了北疆語言。隨著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擴大,中原的文字體系逐漸傳入北疆。漢字所承載的深厚內涵與高度的系統性對北疆各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回鶻人在吸收中原文化時借鑒漢字創制了回鶻文。還有契丹族、黨項族都借鑒中華文字創造了和漢字相近的本族文字,這種文字在書寫形式與構字邏輯上,既能看到中原漢字的影子,又融入了本民族的語言特色,但這些文字在歷史的文化融合中又被漸漸消失。蒙古民族興起后,其語言文字在北疆廣泛傳播,在與中原文化長期交流互動中,蒙古語也吸收了大量的漢語借詞,促進了文化的深度交融與思想的高度融合。回族以其獨特的融合方式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本族文化。鮮卑族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從政治制度到語言文字,多有借鑒吸收,促進了文化傳播與融合,為北疆文化注入新活力,也為中原文化帶來新元素。在文字與藝術的交融中,北疆各民族的書法藝術深受中原書法影響,在紙墨筆硯的運用上,中原書法的筆法、結構與審美觀念被北疆民族吸收,他們將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與中原書法技巧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北疆特色的“魏碑”書法風格。繪畫領域同樣如此,北疆的繪畫在中原繪畫技法、工筆、寫意的影響下,展現出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其題材既保留了北疆的自然風光、游牧場景,又增添了中原文化中的山水意境、歷史故事等元素。中原的詩詞格律與音樂旋律融入北疆民族的歌謠創作,民歌中開始出現中原詩歌的韻律與意象。中原地區也能聽到帶有北疆獨特風情的音樂,如長調、馬頭琴與中原絲竹之聲相互呼應,共同譜寫著文化交融的美妙樂章。這種語言文字、書畫藝術、詩歌音樂的演變與融合,不僅僅是文化形式上的交流互鑒,更是各民族心靈的溝通、智慧的共享。它見證了北疆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后取得不斷發展和進步,彰顯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共同繁榮的和諧景象,編織出一條絢麗多彩的文化紐帶,形成了特有的中華文化。
用多彩的風格共鑄中華藝術華章
積涓涓細流可成江海,攬綿綿群山入懷,一個美妙的世界被打開。在中華廣袤而神奇的大地上,各民族的傳統藝術恰似明珠閃耀,交相輝映,共同編織出中華藝術這一華美的錦緞,承載著數千年的文化沉淀,無疑為中華藝術的宏偉大廈奠定了堅實而厚重的基石。在藏族藝術世界里,唐卡藝術以鮮明濃烈的色彩、精致入微的線條以及深邃獨特的宗教文化底蘊,成為藏族文化藝術王冠上的璀璨明珠,為中華藝術的浩瀚星空中增添了神秘而莊重的華彩。藏族建筑藝術更是令人驚嘆,其建筑往往展現出雄渾厚重之感,堅實的底座猶如大地的脊梁,給人以無與倫比的力量感與安全感。如布達拉宮,氣勢恢宏的高大建筑,紅白相間的色調融合了宗教藝術和建筑工藝的精髓,每一處都彰顯著藏族人民對美的獨特追求和信仰的虔誠與敬畏;這不僅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建筑藝術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深刻地影響著中華建筑藝術多元風格的形成與發展。蒙古族的長調與呼麥,悠揚空靈、宛如天籟之音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作為蒙古族藝術的典型代表,深度融入中華民族音樂的體系,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音樂的內涵。漢族傳統建筑秉持對稱布局之美,雕梁畫棟間盡顯精致與典雅,從巍峨壯麗的宮殿到精巧雅致的園林,無一不流淌著深厚悠長的文化血脈與審美意趣,為中華建筑藝術提供了獨特的有益滋養。
多民族藝術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猶如一場盛大而和諧的交響樂奏。維吾爾族熱情奔放、節奏明快的舞蹈藝術,獨特的動律與優美的舞姿恰似靈動的火焰燃燒著遼闊的夜空。這些作品巧妙地保留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精髓,同時又結合了其他民族的審美意趣與表現手法,使舞蹈煥發出更為迷人的感染力,引得觀者如癡如醉。又如中原傳統戲曲藝術與少數民族音樂的精彩邂逅,在一些地方戲曲的創作中,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旋律與特色樂器演奏的巧妙融入,恰似靈動的音符跳躍在心靈,為傳統戲曲注入了全新的聽覺元素與活力源泉,有力地推動了戲曲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根發芽,實現了藝術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制作,突破了地域文化的藩籬,生動鮮活地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如星星之火點燃了人們對各民族傳統藝術的熾熱關注與深沉熱愛。為中華藝術的長河注入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青春活力與創新動力。在傳承與創新的征程中延續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基因。
從生活點滴彰顯融合的印記
巍巍陰山與滾滾黃河恰似中華文化的并蒂蓮花,在歲月長河中相映成趣。生活的印記猶如草原上的烈烈勁風,獨具魅力。奶茶熬制的裊裊青煙托起了北方的藍天,奶香與茶香浸入心扉。氈房是牧民對自然饋贈的尊崇與凝練,手抓肉,簡單的烹飪卻飽含著對生命的敬意;牧民們圍坐在一起大塊朵頤,盡顯北疆兒女的豪爽與熱忱。中原的美食,仿若大地的厚重詩卷,底蘊悠長。大燴菜集多種食材于一鍋,在慢火燉煮中融合諸味,恰如中原文化包容萬象的胸懷;包餃子展現出中原生活的精致與細膩,當北疆與中原飲食文化相遇,生活中的點滴成為了融合的序曲。傳統節日如同一串串靈動的音符,奏響民族精神的節節升華。
端午節,粽香四溢融入北疆,汨羅江畔屈原的愛國悲歌,借粽香傳遍南北。北疆兒女亦能在粽香中感懷愛國的大義,英雄之德在文化交融中生根發芽。寒食節,介子推的故事伴隨著清風,吹入北疆大地,人們在此頓悟淡泊名利、感恩先賢大義。
清明節,無論是北疆還是中原,皆在這一時節祭掃先人。北疆的祭祀,融合中原慎終追遠之意,在緬懷中傳承著家國的情懷與對先輩的追思,讓孝道與忠義跨越地域成為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中秋之夜,月照九州,中華民族的大團圓寄情于圓月。草原以獨特的方式共鑒明月清輝,團圓之念深植各族人民心中,成為中華民族凝聚一體的情感紐帶。
新春佳節,華彩盛章。北疆中原習俗各異,自然在歷史長卷展開的過程中,相互借鑒吸納。北疆熱鬧的社火融入中原的守歲祈福,中原的拜年禮儀傳至北疆氈房,春節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享的文化標識,彰顯著尊老愛幼、禮尚往來的道德理念,凝聚著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萬眾一心的親和力與創新力。
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融合
凡是追求光明的人都想看到明天和明天之后的明天,并想把明天之后的明天疊加成一道光圈,推進無數個明天不斷向前。在歷史的長河里,中華民族的發展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畫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智慧在其中交相輝映,共同編織出絢麗多彩的篇章。黃河與長江流域,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兩大搖籃,孕育了眾多民族與豐富多樣的相互融合。漸漸地形成了一部符合多民族共同生息的社會體系。為華夏族早期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這種部落的大融合與大協調,成為北疆演變的重要源頭。
長江流域同樣是文明的淵藪,南方各民族亦有著自己獨特的部落組織與傳統習俗。隨著歷史的演進,不同民族此起彼伏。北疆民族的部落聯盟制,以其靈活機動與對草原生態的適應性,在廣袤草原上維系著游牧民族的生計與發展。而中原的封建集權制,則在不斷發展完善中形成了嚴謹的體系與完備的制度,以儒家思想為靈魂,將仁政、禮義、忠孝、等理念融入每一個環節,構建起高度有序的倫理秩序。
在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進程中,北魏,大力推行漢化改革,全面引入中原儒家文化,從民生到禮儀、教育到風俗,皆以中原為典范進行重塑,使北疆民族深度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南方民族在與中原交流互動中逐漸融入自身的傳統,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開啟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先河。這種文化融合成為民族融合的深厚根基。各民族在相互學習與借鑒上始終圍繞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以文明文化為紐帶,百川歸海般匯聚成獨具特色的中華道德體系與仁義禮智信的哲學智慧。這一智慧不僅見證了各民族在大家庭中的和諧共生、攜手發展,更彰顯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深厚底蘊與強大的生命力,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持續引領著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砥礪前行,繁榮昌盛。
將特色風俗融入中華大家庭
生命是無窮無盡的,生活的美就因為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生命,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風俗習慣卻是人類生存中承載著生命溫度的細微跳動。中華民族是一個由眾多民族匯聚而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的風俗宛如繁星點點,交相輝映,共同編織出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這些風俗,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生活智慧以及濃郁的民族情感,它們在相互交融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
教育在各民族風俗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漢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儒家文化的傳承,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培養子女的品德修養、學業成就和民族責任感。時刻將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奮努力等價值觀傳遞給下一代。少數民族的家庭教育同樣獨具特色。維吾爾族家庭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孩子們從小就在歌舞的熏陶下成長,能歌善舞成為維吾爾族人民的顯著特征。朝鮮族則強調禮儀教育,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各民族在尊老愛幼的實踐中相互尊重、相互促進,使這一美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代代相傳,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共同為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擔當的中華兒女貢獻著力量。
各民族婦女在相互交流與合作中,共同為推動男女平等、為促進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展現出中華民族女性的堅韌與智慧。男女平等的風俗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共同融合不斷發展,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摒棄落后的習俗,傳承和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們更應珍視各民族風俗文化的獨特價值,積極促進民族風俗的交流與融合,讓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文化紐帶更加牢固,共同攜手創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傳承與文化交融的匠心見證
一切藝術品都是心靈對生活的一次饋贈,手工藝猶如掏心掘肺的一篇妙文,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彩。這不僅是民族智慧與匠心的結晶,更是各民族文化傳承的生動載體。在歲月的流轉中,它們相互交融、碰撞,共同孕育出強大的創新力。如中原地區的蘇繡,以其細膩的針法、逼真的圖案和豐富的色彩聞名遐邇。姑娘們飛針走線,將花鳥魚蟲、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綢緞上,每一針都蘊含著對生活的感悟與美好的追求。而陶瓷工藝在中原更是有著深厚的底蘊,從古樸典雅的唐三彩到溫潤如玉的青花瓷,制陶工匠們精心挑選原料,經過多道復雜工序,讓大地說話,顏料起舞,把泥土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無不體現著匠人們的執著與專注。北疆各民族同樣擁有令人贊嘆的手工藝,蒙古族的皮畫制作是將草原文化與手工藝術的完美結合,工匠們以牛皮為畫布,創作出宏大的草原風景和奔騰的駿馬形象,展現出蒙古族人民豪放的性格與對草原生活的深深眷戀。在歷史進程中,手工藝開始了創新之旅,在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中,中原的紡織技術與北疆的特色圖案相互借鑒。中原的絲綢紡織工藝傳入北方,而北方的圖案風格則被融入中原的刺繡、織錦等工藝中,為其增添了異域風情。在金屬工藝方面,中原的銅器鑄造技術與北疆民族的金屬裝飾工藝相結合,在一些傳統的中原銅器上,開始出現北疆的動物造型與裝飾,如蒙古族的駿馬、鷹隼等圖案,這些圖案經過北疆工匠們的獨特設計與加工,使銅器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莊重典雅,又展現出北疆文化的豪放粗獷。
進入新時代,融合與創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各民族共同參與文化創意,打造出一系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如中原的剪紙藝術與北疆民族服飾的融合,在國際時裝舞臺上大放異彩;以中原木雕工藝與北疆民族圖騰為設計靈感的家居飾品,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裝飾空間的生活之選。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推動了各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更提升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書寫心靈共鳴的美妙融合
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來自心靈的碰撞,沒有心靈的碰撞和融合是產生不了美的。文學創作猶如一棵繁茂的大樹,吸收著陽光雨露,融合著風雨雷電,枝葉伸向各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北疆文化與中原文化作為這棵大樹的兩大主干,在漫長的歲月里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催生出無數觸動民族心靈共鳴的文學作品,共同構建起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學殿堂。從《詩經》《離騷》兩部文學的出現,為中華文化構建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描繪出古代中原人民的勞作、愛情與生活百態;到唐詩宋詞的輝煌盛景,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曠達灑脫,以優美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展現出中原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這些經典作品所蘊含的儒家、道家以及對家國天下的深切關懷,成為中原文學的核心內涵,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世界。北疆文學散發著濃郁的草原氣息與異域風情,蒙古族的英雄史詩《江格爾》,以宏大的敘事和壯麗的想象,講述了勇士們保衛家園、戰勝邪惡的傳奇故事,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對自由的向往和對部落榮譽的堅守。這些北疆文學作品猶如璀璨的星辰,在北方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照亮了北疆各民族的精神家園。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北疆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文學創作領域開啟了深度融合之旅。在主題思想方面,中原文學中對家國情懷的表達與北疆文學對民族融合相互呼應并不斷升華,許多當代文學作品既描繪了中原大地的繁榮昌盛與人民的奮斗歷程,也展現了北疆地區團結奮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壯美風光與民族風情,體現出對整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熱愛與眷戀。在文學表現形式與技巧上,中原文學細膩地描寫手法、嚴謹的結構布局與北疆豐富的口頭文學和獨特的音樂文學相互借鑒,為中原文學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許多詩人借鑒民歌的韻律和節奏創作詩歌,使作品更具音樂性和感染力;而中原文學的小說創作技巧,如人物心理描寫、情節設置的跌宕起伏等,也被北疆文學創作者所吸收運用,豐富了北疆文學的敘事方式。這種融合在文學創作中激發了強烈的民族共鳴和心靈的深度契合。無論是中原地區的讀者還是北疆各民族的讀者,都能從融合了兩種文化元素的文學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寄托與心靈的慰藉。當讀到描繪草原英雄與中原俠客并肩作戰、守護和平的故事時,不同民族的讀者都會為其中所展現的勇敢、正義與團結精神所打動;當欣賞到融合了中原古典詩詞意境與北疆自然風光描寫的詩歌時,人們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與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便會油然而生。這種共鳴跨越了地域與民族的界限,使中華民族在文學的世界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通過文字的力量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在文學的海洋中不斷增強,傳承不息,為世界文學做出中華文學的應有貢獻。
文化承載著人類的文明,是人類進步的開拓者和創新者。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壯闊版圖中,各民族攜手共進,將中華文化在融合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巍峨豐碑。融合成為文化瑰寶,在時代的浪潮中激勵著中華兒女堅守文化根脈,厚植道德理念,向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勇前行,讓中華文化之花在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遠絢爛。
2024.10.12
作者簡介:王發賓,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協會、中國散文學會、內蒙古作家協會、內蒙古評論家協會、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內蒙古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星星》《綠風》《詩林》《海燕》《散文詩》《散文選刊》《草原》《神劍》《延河》等。出版詩集《戰士的心在燃燒》《藍色的庫庫和屯》《一顆,滋潤大地的雨滴》《天山獨庫公路》。作品多次在全國詩歌大賽征文中獲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