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風骨
——淺析和四水詩作《風骨》
作者:史映紅
在一遍又一遍默默吟誦云南著名詩人和四水詩作《風骨》的時候,腦際一直閃現著最近看過“為先烈掃墓龍民”“追憶紅色基因”“為先烈掃墓夢飛”等公眾號上的一些小視頻:這些可敬的志愿者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革命老區烈士陵園,或古戰場的墓園里,在亂草叢生、荊棘密布中,在枯枝爛葉、殘花敗柳中,甚至在垃圾成山、污泥濁水中,找到一些革命先烈的墳塋和墓碑,仔細除草、清理和打掃衛生;再為破舊斑駁、模糊不清的墓碑描紅、登記造冊;最后供奉上鮮花、糕點和水果。
每每看到這樣的視頻總是深受感動,當然感動的不僅僅是我,請允許摘抄幾條網友留言:網友春天的花蕊:“請發一下具體位置吧,好讓更多的人去祭拜先烈”;網友鴻雁:“被你們壯行舉止所感動,給你們點贊”;網友馳騁的駿馬:“當地政府毫無作為,應該定期組織志愿者給烈士掃墓啊,這樣咋對得起英雄們”;網友皎潔的月光:“沒有無數先烈的犧牲,哪有我們幸福的生活”;網友留守的黎明:“銘記歷史,不忘先烈,我們才能走得更遠”;網友白馬王子:“心中有英雄,內心有敬畏,行動有舉措,向志愿者致敬”。我深信網友留言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愿。是的,不管任何時候,廣大人民群眾始終渴望著革命氣節和民族精神的回歸,渴望著中華魂魄和民族意志的回歸,渴望著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回歸。
在細品慢嚼《風骨》的時候,還想起近幾年很多次在父親和舅父墳前祭拜的情景,短短幾年,從新土堆積到青草初現,從花草葳蕤到草枯葉黃,從荒草凄凄到霜覆雪蓋,每次祭拜完畢,我總要把墳墓周圍的紙屑、地膜和塑料袋等雜物打掃干凈,收拾利落。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想,兩位老人生前雖然身體并不好,但都慈祥仁愛,善良溫厚,一生從不殺生,不食葷腥;平時總是洗漱得清爽干凈,衣服穿得整潔得體,現在,把他們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想必他們一定會欣悅舒心的吧?
《風骨》第一節里,“這個山坡還有生機”,是的,大地之上,太陽之下,“這個山坡”是父親現在的家,也是歷祖歷宗永久的家,在兒女們心中,“這個山坡”的地位,比三山五岳要高,比珠穆朗瑪峰要高。
“我在爹的墳前清掃衛生/躺在里邊的/是愛干凈愛得要命的/一具風骨”,眾所周知,自古以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無容置疑,在父母身上,兒女學會了太多的生活技能和做人處世的道理,比如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比如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比如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以及勇毅力行等。這些中華民族公認的傳統美德,父母用一生的言傳身教和言行舉止熏陶和教誨我們,這是父母從他們長輩那里傳來的“風骨”,也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風骨”,繼承和傳承這一“風骨”,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風骨”行走了五千年,完善了五千年,傳承了五千年,像長江黃河之水,排山倒海,浩浩蕩蕩,晝夜流淌,在中華大地汪洋。
“斑斑苔痕、碑柱上的文字開始褪色、碑,也會老啊”,讀這些詞句,給我們有一種“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春秋·孔子《論語·子罕》)的光陰飛逝、時光短暫;有一種“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戰國·莊子《知北游》)的身不由己、生命難留;有一種“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宋·陳著《續侄溥賞酴醾勸酒二首》)的光陰易逝、空切喟嘆;有一種“今年花謝,明年花謝,白了人頭”(元·趙秉文《青杏兒·風雨替花愁》)的時光如水、物是人非。
“什么東西/都可以風化而消失/唯有骨氣/與天地同在”,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想起偉人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里指示:“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絕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也《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里指出:“對于中國和外國過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和優良的文學藝術傳統,我們是要繼承的”。習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里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這首簡約的作品里,詩人很好的把生活與詩歌聯結在一起,在字里行間展示的是真實想法和內心期待的理想與憧憬,詩人急切渴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貞不屈的氣節、百折不撓的信念以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繼承和傳承。
在這首輕靈的詩行間,能感受到村寨田野的氛圍與氣息,能感知到父親品德的方正與高潔;能體悟到作者銘記父親教誨的決絕;能察覺到詩人對父親無盡的思念與緬懷。
與四水兄是老朋友了,他編輯和寫下的很多文字,我通常在第一時間就能閱讀, 感覺經過他手的文字,有生命的茁壯,有精神的激昂,有太陽的溫暖,有月光的敞亮,也有內心的關照。
風骨
作者:和四水
我用手在半空劃了個弧
知道風
還存在
這個山坡還有生機
我在爹的墳前清掃衛生
躺在里邊的
是愛干凈愛得要命的
一具風骨
我注意到碑
碑石開始有斑斑苔痕
碑柱上的文字開始褪色
碑,也會老啊
什么東西
都可以風化而消失
唯有骨氣
與天地同在
作者簡介:
和四水,男,白族,云南蘭坪人。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24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文聯五屆委員,出席云南省作家協會第六、七次代表大會、中國文聯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