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37年的槍聲
——淺析陳朗詩作《納丁,叩響叢林的槍聲》
作者:史映紅
在一遍又一遍品讀貴州知名詩人陳朗詩作《納丁,叩響叢林的槍聲》的時候,感觸頗深,眾所周知,1937年在中國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是蕩氣回腸的一年,發(fā)生了很多震驚中外的事件,請允許我列舉如下:
一是“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夜,駐盧溝橋的日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徑自在中國駐軍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詭稱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中國駐軍拒絕,日軍隨即向宛平城和盧溝橋進攻;中國駐軍第29軍219團奮起還擊,這就是“盧溝橋事變”,至此揭開了全國抗戰(zhàn)的序幕。
二是北平、天津淪陷:1937年7月下旬,日軍大舉進攻北平,遭中國守軍頑強阻擊;但日寇蓄謀已久,窮兇極惡,第29軍軍部遭日軍猛烈攻擊,守軍戰(zhàn)死5000人以上,軍訓的近千名學生也大部分殉國。軍長宋哲元29日接蔣介石命令撤到保定,軍隊也陸續(xù)撤退,當日北平淪陷。日寇同時也進攻天津,29日駐天津第38師頑強抗擊,但30日奉命撤回天津,同日天津淪陷。日寇對天津市區(qū)狂轟濫炸,致使數(shù)十萬難民無家可歸。
三是“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zhàn)開始于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后,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入侵方向引導改變?yōu)橛蓶|向西,以利于長期作戰(zhàn),故在上海采取反擊戰(zhàn)役。中日雙方共約100萬軍隊投入戰(zhàn)斗,戰(zhàn)役持續(xù)了三個月,日寇死傷4萬余人;國軍死傷30萬人。標志著兩國全面戰(zhàn)爭真正開始,由于國軍嚴防死守,粉碎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之計劃。
四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于“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國各報館,各團體,各軍隊,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暨全國同胞們”發(fā)出《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在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推動下,蔣介石同意紅軍改編和設(shè)立總指揮部。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公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9月23日蔣介石發(fā)表了《對中國共產(chǎn)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
五是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zhàn)失利后,日寇繼續(xù)進攻,圍堵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淪陷,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日寇在南京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戰(zhàn)俘被殺害,遇難人數(shù)超過30萬。
這就是1937年發(fā)生在中國大地的諸多事件,給本就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霜上加雪,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的一支部隊穿山越嶺,在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納丁村建起一座簡易兵工廠。一起回到《納丁,叩響叢林的槍聲》第一節(jié),“1937年的清晨/一群人行進在納丁的崇山峻嶺/紅色的曙光照耀在前行的路上”,這“一群人”疲憊不堪,但眼眸堅毅篤定,這“一群人”衣衫襤褸,但步伐鏗鏘有力,這“一群人行進在納丁的崇山峻嶺”,他們在尋覓一條通向幸福自由的路;在探索一條推翻“三座大山”壓迫的康莊大道。“八十年”前的這“一群人”,是中華民族的覺醒者探索者殉道者,是炎黃子孫真正的開創(chuàng)者引領(lǐng)著先行者。“背蔸里鐵制的工具在森林里叮當作響/昭示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牙永平連隊兵工廠/在納丁村坡王寨燃起騰騰的爐火”,在圍追堵截中,在“崇山峻嶺”間,在深山老林里,“在納丁村坡王寨”,一個叫“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牙永平連隊兵工廠”誕生了,“燃起騰騰的爐火”,這是烏云密布的華夏大地升起又一縷希望的火種,是積貧積弱的國度茁壯成長的又一股力量,是一個腐朽王朝慢慢凋零的鐘聲,是東方雄獅翻身時一聲渾厚的長嘯。
“紅色的種子在布依山寨生根發(fā)芽”,也在人民群眾心里發(fā)芽,在各族人民血液里激蕩,軍民同仇敵愾,戳力同心,共同走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的路上。“鐮刀高舉,收割暗黑世界的仇恨/錘子叮當,鑄造改變命運的武器/一把槍,就是燃燒舊社會的火焰/一顆子彈,射出了千萬勞苦大眾的吶喊”,這四句,詩人使用“鐮刀、錘子、暗黑、武器、槍、火焰、子彈”等名詞,這些詞具有冷酷、堅硬、剛猛、冷峭等特質(zhì),襯托出當時階級斗爭的慘烈、國內(nèi)外形勢的復雜。同樣“高舉、收割、仇恨、鑄造、射出、吶喊”等動詞,具有憤怒、悲壯、激憤、慘烈等特質(zhì),把偉人論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等進行了最好詮釋。陳朗在前兩節(jié)寫作中,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纖毫畢現(xiàn)卻又壯懷激烈的畫卷,讓讀者看到“一群人”一往無前的戰(zhàn)斗精神,激流勇進的堅定信念,前赴后繼的戰(zhàn)斗豪情;字里行間充溢著一股陽剛之氣,浩然之氣,雄闊之氣。
“軍民共建的石板路,風霜侵襲/依舊回蕩著馬蹄聲聲,馱鈴悠揚/蒼翠的紅軍樹籠蓋四野/紅軍井的泉水甘甜清冽”,這幾句,如果說前兩節(jié)寫“八十年”前的艱苦卓絕與波瀾壯闊的話,作品結(jié)尾寫“八十年”后的國富民康與河清海晏;通過二者相互比較,表達了自由幸福、國泰民安好日子的珍貴難得和來之不易。“坡王的山風肅穆不語”,襯托出各族人民對“八十年”前“一群人”的追思與緬懷,對“一群人”的懷戀與紀念,也對那段蕩氣回腸歲月的懷想與張望,稱頌和謳歌。
陳朗是我魯迅文學院第四屆“西南六省市區(qū)青年作家培訓班”的同學,我曾為他詩集《補語》寫過《補充之言,或未盡之語》的拙評,在諸多刊物和文學平臺發(fā)布,廣受好評。陳朗的文字常以沉摯凝煉之筆,寫親歷親見,寫人生體驗,寫家國情懷,總是著力表現(xiàn)一種幽深之美,孤絕之美,現(xiàn)實之美。讓思緒越過“崇山峻嶺”,讓精神高蹈山巒之巔,讓靈感炫舞奇峰異嶺,步入到人生廣闊之境。
納丁,叩響叢林的槍聲
作者:陳朗
1937年的清晨
一群人行進在納丁的崇山峻嶺
紅色的曙光照耀在前行的路上
背蔸里鐵制的工具在森林里叮當作響
昭示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牙永平連隊兵工廠
在納丁村坡王寨燃起騰騰的爐火
那一年,硝煙在山林里彌漫
紅色的種子在布依山寨生根發(fā)芽
鐮刀高舉,收割暗黑世界的仇恨
錘子叮當,鑄造改變命運的武器
一把槍,就是燃燒舊社會的火焰
一顆子彈,射出了千萬勞苦大眾的吶喊
跨越八十年的歲月
坡王的山風肅穆不語
軍民共建的石板路,風霜侵襲
依舊回蕩著馬蹄聲聲,馱鈴悠揚
蒼翠的紅軍樹籠蓋四野
紅軍井的泉水甘甜清冽
在新時代偉大旗幟的指引下
一聲槍聲再次打響
脫貧致富精準扶貧的新戰(zhàn)役
作者簡介:
陳朗,貴州湄潭籍,中國作協(xié)會員,黔西南州作協(xié)秘書長,第四屆魯迅文學院西南六省區(qū)市青年作家培訓班學員。詩集《冬日信札》《中國白馬》《余留芬芳》《納祥郎岱》(合著)公開出版。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fā)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