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戰在珠峰下
——淺析高揚詩作《珠峰見證》
作者:史映紅
眾所周知,2025年1月7日9時5分,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強震之后,中央和自治區高度重視,部隊、消防等進行快速、堅決、強力的搶險救災,截止目前,抗震救災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三天來,我梳理了自己所做的一些事宜。
1月7日下午,在時刻關注定日強震后各方救援工作之余,看到西藏著名詩人萱歌在朋友圈分享《愿平安——寫給西藏“1·7”定日地震》的詩歌,突然想起這次地震應該在“雪域萱歌”讀詩平臺推出;因為該平臺每每在國家和西藏發生重要事件之際,總是殷切關注,及時行動,隆重推出,從未缺席,這次也應該一樣。即刻與萱歌聯系,談了想法,她也正有此意。于是團隊人員迅速行動,各負其責,加班加點,終于在強震第二天推出制作精美的《愿平安——寫給西藏“1·7”定日地震》的讀詩特刊。不一會,在團隊群里看到萱歌寫的幾句話:“非常感謝團結戰斗有力量的‘雪域讀詩’團隊!昨天晚上,欄目主管吉子從指揮中心回來馬上協調讀詩嘉賓。詩評總監影鴻立即聯系了家鄉在日喀則的德倫·次仁央宗教授。次央教授在百忙之中于今天凌晨四點就寫出了詩評。平臺著名讀詩嘉賓倉鹽老師深情朗誦的音頻迅即抵達西藏,責任編輯娓娓以驚人的速度編輯推送……十年來,‘雪域讀詩’在重大災難面前發出正能量的聲音從未缺席,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大家點贊,加油”!在我寫這篇拙評的時候,本期“雪域讀詩”點擊率已超過2769次,這一期抗震專號,可謂恰逢其時,相信會給災區群眾以安慰和力量,給搶險救災人員以斗志和鼓舞。1月10日,西藏衛視通過AI素材選用的《雪域讀詩》推送的“愿平安”詩作,加上抗震救災進展情況,制作了“謹以此片銘記定日地震72小時”短視頻,一經推出便刷屏:點贊近5000,轉發1400多,在看1000多。不少受眾留言:含著眼淚看完了這段視頻,祝愿西藏大地平安,人們安居樂業!
翻出2015年第四期的《西藏文學》,這是一個“抗震救災專刊”,是總結紀念2015年4月25日14時發生在尼泊爾8.1級強烈地震,所波及日喀則市諸多縣區,造成巨大的群眾傷亡和財產損失。當時從中央到地方,從軍隊到民間高度重視,是無數人浴血奮戰、艱苦卓絕抗震救災的見證。看到自己的組詩《不哭,日喀則》,其中題記寫道:“我在日喀則工作13年,自從強震發生后,日夜難眠,萬分擔憂,特作詩一組,表達我對那片高天厚土的熱愛,對勤勞善良人們的感恩與祈福”;想起寫這組詩的情景,恍若昨天。
在當下交流平臺甚廣,聯絡方式多樣,展示自我渠道眾多的情況下,自己一直保持低調和低沉,但這次由于非常關注日喀則強震,萬分擔憂災區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竟然不由自主地分享了大量與地震相關的圖文和視頻,一天的量相當于平時一個月的總量。也是在朋友圈,看到一些讓人難忘的話:著名軍旅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黨益民:“所謂慈悲,就是無論災難發生在誰身上,你都能感覺到內心的疼,而不是慶幸不是自己”。評論家、詩人李雪艷:“珠峰見證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冬日的風雖然寒冷,心手相牽也如暖陽當空,讓我們以文藝之光照亮暫時的黑暗,以詩歌精神致敬勇毅前行的身影;相信風雨同舟,齊心定克時艱!萬人一心,眾志必定成城”。軍旅作者王克來自救災一線的分享:“每一次救援都是靈魂深處的洗禮,看著需要救助的災區群眾,神圣感、使命感由然而生,如果說因為我們救援能力不足導致災區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那我們對黨和人民將無法交待”。
看到日喀則強震之后的殘垣斷壁和遍地土石,看到來自各級政府、軍隊、消防和民間眾多救援隊伍冒著余震,克服海拔高、風沙大、天氣酷寒等自然條件,爭分奪秒、不分晝夜的艱苦奮戰,內心是感動和激越的,思潮洶涌,便付諸于文字,成詩8首,我渴望把內心的感觸、情感的波瀾和胸中的塊壘加以傾吐,表達對第二故鄉的關切,對受災群眾的關注,對廣大抗震救災人員的敬意。正在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收到萱歌轉來的原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高揚的微信:“劉萱及‘雪域萱歌’團隊的各位同志好,這幾天我都在關注定日抗震救災的報道,為災區軍民、警民、干群,醫護人員以及無數自愿者攜手共克時艱,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我感動和牽掛著我的父老鄉親,寫了一首《珠峰見證》,請關注為盼,以表達我對災區群眾的情誼,謝謝”。
回到高揚詩作《珠峰見證》第一節,作為自治區老領導,一位在高原生活工作數十年的老西藏,自然非常關注這次強震,關切在地球之巔展開的波瀾壯闊、蕩氣回腸的搶險救災,軍民協力,上下同心,眾志成城,詩人切身感受到這次強震的巨大破壞,感受到這片土地人們命運的多舛,更關切災區群眾生命安危和財產安全,“珠峰高聲呼喊/快救救萬物生靈”,這是來自內心的焦灼,是出于本能的善良,是源于心底的大愛。
第二節,詩人以“黨員、民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旗桿、鮮紅的國旗、獵獵飄揚”等詞句使用,寫每每在人民群眾遇到大災大難和艱難困苦的時候,黨中央和各級政府、解放軍和消防官兵就是人們最可信賴的靠山,最堅實穩固的基座,最強大有力的輸出,最振奮人心的精神依托。
三、四、五節,詩人娓娓道來,分別用“橘紅色的消防服/如同竄動的火苗/傳遞著光和熱”寫消防官兵;用“一隊隊橄欖綠、八一帽徽下、飽含著對人民的愛”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用“藏青色的警服、災難中的逆行者、警徽熠熠生輝、忠誠勇敢敬業擔當”等詞句寫公安干警。這些可愛可敬的人,自從接受任務,立即“中止休假/義無反顧/飛向震區”,他們火速行動,雷霆出擊,鐵甲洪流;救災現場,他們“搭建帳篷/分發物資/排憂解難”,咬釘嚼鐵,撬石扒磚,詩人把奮不顧身、不舍晝夜的救援,把戰士來自人民、努力服務人民這一宗旨用文字加以詮釋;把手相牽,心相系,情相連的魚水關系,以及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用詩歌加以表達。
六、七節:“醫者仁心/大愛無疆/聽診器傳遞溫暖/手術刀架起連心橋/挽救生命/是使命/也是希望/精湛的醫術/托起明天的太陽”,讀這些文字,似乎能看到醫護人員對受傷者爭分奪秒的救助,對患者竭盡所能的搶救,對危重病人拼盡全力與死神爭奪;折射出軍民一家,警民一心,干群一體的磅礴力量和大愛輸出。
清朝詩論家薛雪在《一瓢詩話》里言:“篇中煉句,句中煉字,煉得篇中之意工到,則氣韻清高深渺,格律雅健雄豪,無所不有,詩文之能事畢矣”。我多次給高揚老師寫過拙評,他文字特點是暢曉明白,坦誠直率,直指本真,富有節奏感,極具正能量,向真向善向美,向前向上向遠,有雪蓮花的高潔,有格桑花的燦爛。
珠峰見證
作者:高揚
2025年1月7號
清晨九點零五分
珠峰腳下
太陽初升
原野蘇醒
炊煙裊裊
牛羊歡叫
鳥兒鳴唱
大地突然劇烈搖擺
山崩地裂
珠峰高聲呼喊
快救救萬物生靈
呼聲跟隨地震波
傳遍大江南北
村落街道
在搖晃的村莊小路上
一個微駝著背的身影
步履堅定
挨家挨戶查詢
動員黨員,民兵
開展自救
挽救生命
這是村黨支部書記
他身后是村委會前
那挺直的旗桿
鮮紅的國旗
在獵獵飄揚
倒塌的房前屋后
殘垣斷壁間
橘紅色的消防服
如同竄動的火苗
傳遞著光和熱
讓冬季不再寒冷
搶救,搶救
與時間賽跑
只要廢墟中還有生命跡象
工具不夠
就用雙手刨
堅韌的意志
把生命的希望點亮
一隊隊橄欖綠
為寒冷的冬季
增添一抹春意
八一帽徽下
一雙雙稚嫩的眼
飽含著對人民的愛
他們不顧高寒缺氧
穿梭于瓦礫斷墻
汗水與泥土交織
疲憊與堅持并存
挺住,挺住
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在死亡線上
搶救更多的藏族同胞
藏青色的警服
在手電筒微弱的光照下
顯得格外耀眼
災難中的逆行者
穿行在災區的村頭小巷
警徽熠熠生輝
忠誠勇敢敬業擔當
搭建帳篷
分發物資
排憂解難
只為災區群眾
吃得上飯
喝上一碗熱湯
災情就是命令
中止休假
義無反顧
飛向震區
醫者仁心
大愛無疆
聽診器傳遞溫暖
手術刀架起連心橋
挽救生命
是使命
也是希望
精湛的醫術
托起明天的太陽
你們的身影
珠峰看見了
那是56個民族
攜手譜新章
你們的奉獻
珠峰看見了
那是連續作戰
何懼犧牲
你們的精神
珠峰記住了
那是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
你們的名字
珠峰記住了
那是一個個共產黨員
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作者簡介:
高揚:原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有諸多文章在《西藏文學》《西藏日報》和一些文學平臺刊發。
史映紅:男,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